《西游记》将唐僧的俗眼愚心,在他的思见言语里,描写得非常透彻,把凡人的所有愚痴都展现出来了。

过深山时,唐僧总爱问孙悟空今晚在何处安歇?

孙悟空对“出家人”的回答,足以证明他这天生灵猴的悟性有多高。

第一次,是在到达西牛贺州境里,四位菩萨变作娘和三个女儿,来试探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决心时。

唐僧见天色已晚,便问孙悟空去哪里借宿?

孙悟空说:出家人餐风宿水,卧月眠霜,随处是家。又问哪里安歇?何也?”

还未等唐僧开口,猪八戒则抢着说:“这一向爬山过岭,身挑着重担,老大难挨也!须是寻个人家,一则化些茶饭,二来养养精神。”

孙悟空听到猪八戒的言语里,充满了抱怨之心。他认为,如果决定做了和尚,当了出家人,就不应该贪念安逸,也不应有抱怨,必然要吃辛受苦。

所以,孙悟空反问唐僧,总要寻一处人家住宿,是为什么?出家人,就当随遇而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次,是在过平顶山,遇金角银金大王时,唐僧见山高怕虎狼,孙悟空又说:“出家人莫说在家话,记得那乌巢和尚的《心经》云「心无挂碍,无挂碍,方无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之言?但只是「扫除心上垢,洗净耳边尘,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

唐僧却发出感叹:“几时能够此身闲?”

孙悟空回答:“若功成之后,万缘都罢,诸法皆空,那时节,自然而然,却不是身闲也?”

唐僧听完,乐以忘忧。

第三次,是到通天河时,唐僧见天色已晚,又问孙悟空,今宵何处安身?

孙悟空又回答:“师父,出家人莫说那在家人的话。在家人,这时候温床暖被,怀中抱子,脚后蹬妻,自自在在睡觉;我等出家人,哪里能够!便是要戴月披星,餐风宿水,有路且行,无路方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悟空的这三次回答,才是真正了悟真如,顿开尘锁,跳出了性海流沙,浑无挂碍。

书中还几次写到唐僧的俗眼凡胎,身重如泰山,愚迷怯弱,妄听妄信。

最典型的便是还没走多远,唐太宗送给唐僧的那匹御马,被西海龙王敖闰的三太子玉龙给吃了时,唐僧居然泪如雨下:“这万水千山,我怎生走得?”

孙悟空见不得如此懦弱之人,忍住暴躁,却也厉声喊道:“师父莫要这等脓包,行么?”

孙悟空欲去寻小白龙,唐僧却又扯住他,担忧地说:“只怕他暗地里撺将出来,却不又连我都害了?那时节人马两亡,怎生是好!”

孙悟空一听,越加嗔怒,发狂地大叫:“你又要马骑,又不放我去,似这般看着行李,坐到老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悟空是仙石产卵风化石猴,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天生灵通。

唐僧虽是十世修行的好人,又是佛祖的第二个徒弟金蝉子转世,但毕竟是凡胎所生,食人间烟火食的。

孙悟空以出家人和在家人的区别,来劝诫唐僧取经路上,应随遇而安,随行定性,不畏艰苦,也不必在乎夜宿哪里,因为选定了这条路,就要像孙悟空说的那样,餐风宿水,心无挂碍。

其实孙悟空才是那个真正的取经人,从他在花果山出发,漂洋过海,也要寻一条长生之法,跟随菩提老祖学道的经历,都可以看出,取经之路,历练的是孙悟空的定性,真性,于他,才是大法大修!

正如菩提老祖第一次见孙悟空时,问他姓什么?孙悟空一口回答“我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个礼儿就罢了。一生无性。”

学佛之人,就是戒贪嗔痴慢疑,六根清净,而这些,孙悟空在未成佛之前,唯“嗔”未破,取经路,就是破他“嗔心”的过程。

至于唐僧,需破“痴慢疑”三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