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农业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农耕文化的智慧结晶和重要载体。浙江省全球和中国农业文化遗产数量位居全国首位,率先举办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率先出台农业文化遗产地方性法规、率先制定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省委文件、率先成立农业文化遗产院士专家工作站、率先打造农业文化遗产主题公园等,不断探索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新路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图为石前村俯瞰图。吴录珍/摄

01

做“实”制度保障,

构建保护利用机制

在政策支持上,2023年,浙江省以“两办”名义印发《关于加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的指导意见》,成为首个农业文化遗产类的省委政策文件,明确主要目标、重点工作和保障措施,形成由农业农村部门牵头,宣传、教育、财政、人社、文化和旅游等10个部门共同推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工作机制。在法律保障上,将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写入《浙江省“千万工程”条例(草案)》,各地先后出台《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保护规定》《湖州市桑基鱼塘系统保护规定》等地方性法规,丽水市将6月5日确定为“丽水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日”,通过一系列法规制度,使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机制得以固化。在标准支撑上,研究制定浙江省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资源普查标准并计划于年底出台,进一步规范农业文化遗产资源认定、财政扶持、保护评价等工作。

02

做“强”要素支撑,

加大农遗支持力度

在资源挖掘方面,浙江省先后4次开展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资源普查,挖掘省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资源205项,其中,有5项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有17项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构建了省级—全国—全球的农业文化遗产资源梯度培育体系。在人才保障方面,组织浙江大学、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省农科院等相关领域专家组成农业文化遗产(农耕文化)专家组,服务农业文化遗产文化挖掘、技术推广和调查研究。发挥现代“新农人”力量,将农业文化遗产人才纳入乡村文化人才队伍,组织农业文化遗产专家结对农业文化遗产地,在地化培育一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本土人才。在金融支持方面,推进金融系统通过创新田鱼养殖专项贷款、桑基鱼塘专项贷款、“竹林碳汇贷”、“生态品牌贷”等农业文化遗产系列专项贷款,为农业文化遗产产业发展注入金融活水。目前,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相关贷款余额超5亿元,湖州桑基鱼塘系统相关贷款余额超7亿元。

03

做“精”品牌建设,

推进多元价值转化

浙江省持续加强“农遗良品”品牌建设,遵循农业文化遗产“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的生态理念,融合生产环境精准质控、农产品溯源管理等现代农业技术,打造了一批具有鲜明区域辨识度、市场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农遗良品”。如庆元香菇年交易额超26亿元,交易量占全国干菇生产总量的20%以上,实现培育一个品牌、带动一地产业、富裕一方百姓。大力推进乡村“土特产”发展,深挖土的资源、放大特的优势、延长产的链条、拓宽富的渠道,解码农业文化遗产产业文化基因,培育茶叶、蚕桑、食用菌等富含浙江传统文化印记的十大农业经典特色产品,建成百条产值超10亿元的土特产全产业链。不断深化农业文化遗产文化价值转化,依托乡村人文资源,发展文化体验、运动健康、养生养老等新业态,形成“一乡一品、一村一特”的乡村文化优势产业,打造一批特色文化小镇、特色文化乡村,加快打开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的通道。如“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带动旅游和土特产销售1亿元。

04

做“亮”宣传推广,

打响农遗金字招牌

浙江省加强“好声音”传播,通过出版农业文化遗产科普读物、儿童绘本,创编校本教材、制作宣传片,推动农业文化遗产进课堂、进地方志、进博物馆,以农业文化遗产为主题举办文化节、丰收节等各类农事节庆和民俗活动,增强群众对传统农耕文化的认同感。今年,浙江省将梳理总结形成一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模式,编印出版《浙江省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实践》,推动社会各界参与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等工作中。拓宽“引进来”路径,先后举办第七届东亚地区农业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高级别培训班等。2022年,由农业农村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拓宽了浙江省农业文化遗产发展的国际路径。加快“走出去”步伐,结合乡村创意大赛,组织各地开发农业文化遗产文创、动漫、互动视频、IP形象等,积极培育浙江“农遗良品”品牌,推进遗产地国际结对,深化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同长三角区域交流合作,推动农业文化遗产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供稿单位:浙江省农业农村厅)

来 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4年第19期

总监制:姚卜成

监 制:韩世雄

编 辑:张琼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