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沿海城市迎来新一轮港口大扩张。
9月21日,宁波舟山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宁波港”)发布公告,以全资子公司浙江海港佛渡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为项目实施主体,投资建设宁波舟山港六横港区佛渡作业区一期工程(简称“佛渡一期工程”),投资约65亿元。
这意味着,继去年10月宁波港梅山港区6号至10号集装箱码头工程(简称“梅山二期项目”)建成后,
宁波港将迎来再度扩容。
而最新批复的《青岛港总体规划(2035年)》,
同样将港口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点。
不光宁波和青岛,根据公开报道,上海港、广州港、深圳港、天津港、大连港等一批码头项目都在建设中。
与前段时间部分自媒体臆测、其实
大部分都还停留在规划层面的“疯狂挖运河”不一样,沿海城市的港口扩建可谓实打实的“行动派”,而且是动辄百亿的超级大工程。
这背后很大程度是因为,即使全球经济陷入泥潭、商品贸易受地缘政治影响较大,但
未来全球经济走出低迷、全球贸易走向一体化仍然是大趋势。
换句话说,从市场分工角度看,
全球范围内便捷的商品流通仍然是各个国家老百姓最具性价比的选择。
这也是港口航运的价值所在。
在全球贸易格局中,这些年一个显著的变化趋势,
全球中间品贸易额占比正在连年上升。
中间品,是指用于生产其他商品和服务的初级产品和工业再制品,包括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等,经进一步的生产加工后得以形成最终的消费品。
这显然是地缘政治影响之下的一种无奈选择。但饶是如此,仍改变不了全球范围内对高性价比商品的需求。
中国作为全球唯一拥有全产业链的国家,中间品贸易仍然显示出极强的韧性。
全国各大港口的不同表现,也体现出中国贸易范式转变——
比如青岛港吞吐量超越广州港,一方面是由于青岛港近年新开通的航线多通往“一带一路”国家,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属于中间品;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广州港此前主要出口产品中不少属于电子消费品,近年来受贸易摩擦影响较大。
再如宁波港能连续15年稳居全球第一大港,也受益于浙江在中间品、加工贸易领域出口实力。
在此背景下,
各沿海城市纷纷发力港口建设,既体现出对经济向好的坚定信心,从中也映射出中国巩固中间品贸易优势、全球供应链霸主地位的大棋局。
一方面,随着中国与东盟、“一带一路”国家经贸往来愈发密切,各港口密集开通新航线,必将带动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提速,以保障贸易往来。
另一方面,当中间品贸易在全球贸易体系中占据主导,各港口扩建还将进一步稳固中国中间品贸易的霸主地位,帮助中国深度嵌入国际产业链价值链,实现强链固链。
对青岛乃至山东而言,依托港口优势发展中间品贸易,
背后还涉及稳外贸、促进产业转型、做强新兴产业的大文章。
1
具体来看近两年全国沿海城市港口建设行动,呈现三大特点。
一是新建港口规模大、投资额高。
比如,青岛港新版总规指出,规划综合通过能力达到8.3亿吨,较现有通过能力再翻一番。
为支撑这一目标,前湾港区将加快推进总投资168亿元的前湾港区集装箱升级改造工程;
董家口港区将加快启动总投资310多亿元的董家口港区北三突堤7-8号泊位等重点工程建设。
庞大的投资体量下,不少城市港口建设都得到了金融机构和国家政策资金的支持。
比如,由上港集团投资建设的洋山深水港区小洋山北作业区集装箱码头及配套工程项目(简称“小洋山北侧工程”),总投资达到513亿元。
据上港集团此前公告,公司拟以控股子公司上海盛东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简称“盛东公司”)作为项目主体,投资建设该项目。据公告,盛东公司由上港集团持股80%,浙江省海港投资运营集团有限公司持股20%。
作为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水运“十四五”发展规划确定的重点工程,
小洋山北侧工程建设中已得到中国进出口银行提供的政策性金融支持。
8月23日,中国进出口银行作为联席主承销商为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发行了20亿元10年期中期票据,募集资金主要用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区小洋山北作业区集装箱码头及配套工程建设。
深圳港盐田港区东作业区集装箱码头一期工程,总投资超过百亿。
据深圳港此前公告,该项目由深圳港集团与和记黄埔盐田港口投资有限公司组建的合资公司盐田东区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投资建设。
2022年12月,该项目举行系列签约仪式,期间,
盐田港东区国际集装箱码头与由两家银行组成的银团签订总额合共人民币32亿元的项目前期贷款协议。
二是注重各港区之间的联动。
据浙江2023年初发布《世界一流强港建设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7年)》(简称《方案》),
梅山、六横(佛渡)港区千万级集装箱泊位群建设工程,是浙江打造世界一流强港的核心建设项目。
其中,宁波港梅山二期工程,已于2023年底全面投用,宁波由此成为中国乃至全球唯一拥有双“千万箱级”(穿山港区、梅山港区)吞吐能力的单体集装箱码头城市。
自梅山港区10个集装箱泊位投入运营后,宁波港吞吐量实现快速跃升,从2019年的2754万标准箱跃升到2023年的3530万标准箱,增长近30%。
而根据《方案》,到2027年,浙江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超过4000万标准箱;为超越4000万标准箱量级,浙江将打造世界级集装箱泊位群。
值得一提的是,串联宁波港各港区的舟山六横大桥,同样计划于2027年实现竣工通车。
依托舟山六横大桥带来的集疏港条件,佛渡一期将与梅山等港区在基础设施及产业发展方向联动,支撑浙江打造世界级集装箱泊位群。
三是南北城市新建港口侧重点不同。
其中,南方城市新建港口多围绕集装箱码头展开。
比如宁波港佛渡一期工程、梅山二期工程,上海港小洋山北侧工程,深圳港盐田港区东作业区一期工程等,都属于集装箱码头。
相比之下,北方城市新建港口多围绕矿石、原油码头展开。
比如,青岛港董家口港区正建设的第二座40万吨级矿石码头,建成后将港区铁矿石接卸能力提升1600万吨,堆场面积增加125万平方米;
12万吨级油品码头工程,将新建2个12万吨级油品泊位,为中石化拟落地董家口炼化一体化项目储备能力。
天津港同样在提速扩建原油、煤码头。
今年初,国能天津港二期码头项目完成选址,该项目投资57.97亿元,预计将在今年下半年开建,三年后投产,建成后运力能再提高一倍;
3月27日,天津港大沽口港区9号油品液体化工码头改建工程开工建设,9月25日,该项目通过交工验收,码头靠泊能力从原5万吨级升级至10万吨级,码头吞吐能力由183万吨/年提升至410万吨/年。
2
全国沿海港口大扩建的背后,是各港口正持续拓宽对外合作、延伸经济腹地,带动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提速。
以青岛港为例,这几年,青岛港加速走出去,对内深化与陕西、山西、河南等沿黄流域省份合作,对外深化与东南亚、欧洲、非洲等地区国家合作。
从青岛港新签下的合作来看,多围绕铁矿石、煤炭、原油等大宗商品贸易展开。
比如去年和今年的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上签下的新加坡托克集团山港托克国际贸易项目、山东港口伊藤忠青岛铁矿石国际中转项目,都属于铁矿石等大宗贸易。
这其中,山港托克国际贸易项目首船自营铁矿石,已于今年2月14日在青岛港成功落地。
山东港口与伊藤忠早于2021年在青成立合资公司山东港益商业发展有限公司,合资公司面向日韩等海外客户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矿石集采、存储、混配加工等定制化服务,已实现铁矿石、煤炭等国际中转超580万吨,累计贡献进出口额超7亿美元。
与沿黄流域省份的合作方面,今年以来,山东港、青岛港接连赴陕西、山西、河南等地举行推介会,签下多笔合作。
宁波港、上海港的扩建,则很大程度是为满足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地区的内外贸需求。
据国务院去年底发布《浙江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简称《规划》),特别强调宁波舟山港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宁波舟山港在推动浙江省乃至整个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目前来看,宁波港梅山二期工程,主要承担长三角地区和长江沿线地区内外贸物资中转运输任务,是宁波舟山港所属岸线最长、大型设备最多的集装箱港区和主要汽车滚装作业港区。
据佛渡一期工程公告,该项目也主要是为满足长江经济带运输需求。
此外,上海港小洋山北侧工程项目包括7个7万吨级和15个2万吨级集装箱泊位及套工程,设计年通过能力为1160万标准箱,偏重于进出长江货运的水水中转需求。
另一边,为向腹地市场提供服务保障,各港口也在持续加密国际新航线。
国际物流运输日趋活跃,也对港口设施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今年以来,青岛港新开通“青岛-新加坡”航线、长荣海运东南亚直航“NCIE”航线、马士基航运亚洲-南美西直达航线AC1、韩国现代商船东南亚航线KC2、地中海航运CARIOCA周班航线等。目前,青岛港开通航线220余条,通达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个港口,航线密度稳居中国北方港口首位。
港口保障方面,青岛港共拥有生产性泊位126个,其中万吨级泊位100个。随着40万吨级矿石泊位、30万吨级原油泊位、集装箱自动化码头陆续建成,青岛港成为我国北方最大外贸原油接卸港、北方三大外贸铁矿石接卸港之一、北方最大集装箱干线港。
3
全国港口扩建潮之下,全球经贸合作也在经历大变局。
一个明显的变化是,相比于消费品贸易,中国中间品贸易优势愈发稳固。
目前,中国已连续12年保持全球最大的中间品出口国地位,制造业中间品贸易在全球占比达到20%左右,国家海关数据则显示中间品贸易对中国对外贸易增长的贡献率接近60%。
同时,随着全球贸易的性质从简单的制成品链式交换结构转变为涉及中间品的更为复杂的网状贸易结构,中间品贸易价值也在不断放大。
今年初举行的全国外贸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外贸领域重点拓展中间品贸易、跨境电商出口,推进贸易数字化、贸易绿色发展”。
对于正发力外贸的青岛来说,中间品贸易无疑是重要抓手。
尤其是,中国中间品贸易的主要合作国东南亚、“一带一路”国家,与青岛合作正日益密切。
据青岛海关统计,2023年青岛中间品进出口值达到4960.4亿元,
占全市进出口总值的56.6%。
在出口方面,青岛对马来西亚、墨西哥出口汽车零配件类中间品、对印度出口钢材类中间品,对越南出口电子元件类中间品等,都实现了两位数以上增长;在进口方面,2023年,青岛进口中间品2867亿元,占全市进口总值的70.9%。
近日,青岛市印发《青岛市推进对外贸易稳增提质若干措施》,明确指出拓展中间品贸易空间,制定扩大中间品贸易三年行动计划,提振原材料、零部件等中间产品出口。
长远来看,发展中间品贸易,如新能源电池、汽车零部件、集成电路、智能穿戴设备等新兴产业中间品的进出口贸易,还将有力促进青岛乃至山东产业转型、做强新兴产业。
依托外贸优势,青岛已吸引了奇瑞青岛基地、鹏辉能源等新兴产业项目落地。据青岛财经日报今年3月报道,奇瑞通过青岛对外出口业务额达到数十亿。
从山东未来发展和经济增长点看,作为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第一省,山东拥有诸多细分产业链“隐形冠军”,大量企业处于产业链中间环节,
通过发展中间品贸易带动山东企业“组团”出海
,还将助力山东建立更稳定的全球产业链合作体系,对抗贸易冲击。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