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这是鲁迅对待原配夫人的态度。
1906年,鲁迅接到母亲病重的消息,匆匆从日本回国,到家后才发现是母亲给自己安排了一场婚姻,新婚妻子是一个旧式的女人,名叫朱安。鲁迅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弄潮儿,本应反对这门婚事的,但是鲁迅并没有明确的反抗,反而是抱着一种"你给我,我便受着"的心理,在委曲求全中完婚。
可以看出,从一开始这段婚姻便染上了灰色的基调。一个是所谓的"新文人",接触的是自由平等的开放思想教育,一个是旧时代的"旧女性",至死都抱着三从四德不曾醒悟,这样的两个人组成的婚姻,必定会结出苦果。那么既然鲁迅不喜欢原配朱安,为什么还要娶她?娶后又为何没有离婚呢?
一、鲁迅的无奈
或许有人会说,鲁迅既然不喜欢朱安,为什么不一纸休书休掉朱安,或者说干脆当初就不同意这场婚姻?这就要先代入当时的时代背景。虽然说新文化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但这仅限知识分子这类少数人的范围内,封建思想依旧在当时绝大多数普通人心里深深扎根着。
首先鲁迅与朱安算是正儿八经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鲁迅从一开始没有拒绝这场婚姻,是因为鲁迅存在着一种报恩的心理,报自己母亲的恩,所以当时鲁迅并没有选择拒绝这场婚姻,而是选择了接受,委曲求全的接受。如果当时鲁迅选择了反抗,首先他面临的就是自己母亲带来的压力,而鲁迅母亲在鲁迅婚事上是比较强势的。出于道德,鲁迅并没有拒绝这门婚事。
至于说为什么后来鲁迅与许广平相恋的时候,没有一纸休书休掉朱安。那是因为朱安是一个典型的旧时代的女性,她内心的封建思想是很牢固的。朱安甚至在后来和鲁迅写的信件中劝鲁迅纳妾,有一部分原因是想要有个人照顾鲁迅生活,但相当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她在害怕,害怕鲁迅休了她,她认为如果鲁迅纳妾,那么便不会休妻。所以在许广平为鲁迅诞下子嗣的时候,才会很高兴的对别人说:"大先生的儿子也是我的儿子。"
如果鲁迅休掉了朱安,朱安作为一个传统的女性,在当时那个半新不旧的社会,所面临的压力之大将会是我们所想象不到的,不仅仅是来自社会的压力,还有来自她自身封建思想带给自己的压力。或许鲁迅就是考虑到了这些,所以才一直没有休掉朱安,并且坚持定期给朱安邮寄生活费。
二、朱安的悲剧人生
"你们总说鲁迅遗物,要保存,要保存!我也是鲁迅的遗物,你们也得保存保存我呀!"鲁迅去世后,朱安无奈又痛苦的说出了这句话。
朱安的生活是悲剧的,至少在我们看来她是悲剧的。朱安是一个旧时代的旧女性,在面临与鲁迅的婚姻的时候她别无选择,只能是被动接受。总是说鲁迅是在委曲求全中接受的这场婚姻,那朱安又何尝不是呢?
或许朱安也曾对这段婚姻有过憧憬,不过从鲁迅的所作所为来看,朱安是对这段婚姻失望的。但她并没有放弃这段婚姻,而是选择通过隐忍企图维持这段婚姻。朱安心中始终存在着传统的封建观念,所以才会一直照顾着鲁迅的母亲,并不断的给鲁迅写信,虽然鲁迅并未回信。
但朱安的悲剧并不能全部归咎于鲁迅,只能说朱安是当时那个时代背景下包办婚姻的牺牲品。我们从鲁迅笔下的祥林嫂、爱姑、单四嫂子身上或多或少的能看到朱安的影子。朱安的悲剧,鲁迅本身有一定的责任,但主要还是时代背景所造成的。
假设朱安没有嫁给鲁迅,而是嫁给了一个普通人,那她会不会依旧是这样的结果?依旧会有的,鲁迅用他笔下的旧时代女性人物,已经很明确的验证了这一观点。
而假设鲁迅没有娶朱安,而是娶了一个类似于秋瑾一样的女性,谁又能保证那个人不会是下一个朱安?
三、鲁迅和朱安都是这场婚姻的受害者
鲁迅之于朱安,朱安之于鲁迅是偶然下的必然。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并不存在谁对谁错。1912年鲁迅北上北京,到1919年回绍兴,这七年时间鲁迅整个的生活基本上是在校勘,刨除辛亥革命失败对他的影响,失败的婚姻对他的影响同样很大。这七年时间,鲁迅完全是有时间处理和朱安的婚姻的,不过鲁迅并没有这么做,鲁迅心中所想的我们无从知道,但从他没有结束这段婚姻来看,从人道上来讲是没有太大毛病的。
或许在我们看来,这对朱安不公平,但如果我们代入朱安来看,朱安本人是一直不希望和鲁迅离婚的,所以这对朱安来说何尝不是一件不幸中的万幸呢?
这场婚姻谈不上谁对谁错,鲁迅和朱安都是这场婚姻的受害者,罪魁祸首还是当时那个时代。只不过因为他是鲁迅,是一个著名的人物,他身上的一举一动都会被人看到,放大并讨论,所以才会产生这么大的争议。
我们应该看到,不止鲁迅,在那个年代,很多大人物都面临着婚姻的悲剧!在这种悲剧中,人是加害者,同时又是被害者。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