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越是困难的时候,越是为生存而战的时候,企业越需要靠内功。什么是企业的内功,其实就是计划管理、流程管理、组织管理做到位,比别人效率高,成本低,企业的内功就到位了。

春暖花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组织至上而下,为什么每一层级的人都很累?

最初写作《管理的常识》,是源于我在企业中做咨询项目以及教学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当时我的研究方向是企业文化,同时陪同一家企业并购另一家企业。在并购的过程中,两家企业的管理冲突非常大。两家企业在管理基础认知上的不齐,怎么让几万人可以对话,一起发力,是我当时遇到的第一个难题。

这时我发现,光有企业文化培训和价值观梳理是不够的,我还需要解决其他的问题,这时我开始关注这个其他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随后,我开始陪同中国家电企业。当时,中国的家电企业有非常明确的成长性要求。90年代初,珠三角的家电企业就开始梦想超越外国的品牌,成为规模上千亿的企业。那个时期,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规模也不会到达100亿,很多家电企业都是1-2亿的规模。但是,我们有这么高的梦想,希望通过努力把企业做到千亿的规模,然后在中国市场能赢过国外的品牌。

在陪同中国家电企业成长的过程中,我陆陆续续发现,如何让一个企业中这么多人,齐心协力,产出效率,贡献价值,同时面对市场的变化,能快速响应,真正回到顾客端创造价值。

在这个过程中,我把我们如何在市场中超越竞争,做营销战略,构建团队以及挑战自己的一系列行动写出来,差不多以每2年一本书的速度发表出来。当我在写这些东西的时候,我发现我们犯了很多常识性的错误,才会让我们努力了半天却没有效果。

当时,我在调研的时候,常常碰到一个很好玩的现象。老板觉得自己命不好,遇到的下属都很笨,会说,“陈老师,你能不能给我推荐人,我现在的人都不好用。”

高管也活得不开心,说,“老板读书不够,我们讲的东西他听不懂,早期的创业者就是胆子大命好,其实管理的东西老板都不懂。”

到了中层,大家担心公司的战略不对,价值观不对,竞争力不够。

基层更有意思,基层觉得整个公司的管理层没有用,管理层坐在上面,却不懂市场,不懂产品,也不懂顾客。

所以,你发现企业内部,从上到下的每一层都不开心,大家都觉得对方不够好。这时我开始问自己,是不是应该把管理中最主要的东西梳理清楚,让大家回归到自己的本位,然后相互理解,产出共同的结果。于是,我决定写这样一本书,这也有了《管理的常识》扉页上的那句话:“献给那些下决心在工作中不再折磨自己和下属的经理人。”

我在九几年的时候开始写书,但是《管理的常识》首次出版是2010年,我调研了10年,再去理解整个理论,才完成了这本书。2016年,《管理的常识》修订,增加了一些内容,今年,《管理的常识》第二次修订,因为在数字时代背景下管理场景变了,所以这次修订是一次比较大的修改,我更换了所有的案例。这是我写作《管理的常识》的基本背景。

02

回应争议:何为组织和管理?

《管理的常识》出版后,引发了很多人的学习和讨论,有支持的声音,也有反对的声音。其中讨论最多以及争议比较大的是三个观点。

争议一:“公司是一个家吗?”

当时我们不能通过发邮件、短信,甚至自媒体来发表自己的不同观点。于是读者就给出版社写信,说,“请告诉作者,公司就是一个家。如果公司不是一个家,我们为什么要去公司?作者写错了。”

为什么“公司是一个家吗?”会引发这么踊跃的讨论?我觉得这与我在书中特别强调的观点有关。

从组织的角度看,组织的基本属性是考虑责任和目标,而不是怎么让员工高兴。但是我们每个人在管理中会特别关注以人为本,我们会认为,员工不快乐,管理就是错的。但是组织为目标而存在,如果员工对实现目标没有贡献,实际上是要被淘汰的,作为家的概念,无论家庭成员好或者不好,我们都得在一起,因此,组织一定不是家。

后来,我做了一次很大的讲座来回应“公司是一个家吗?”我跟大家说,如果你在组织里不开心,你可以选择离开,但是从组织的角度看,组织会考虑目标和责任,而不是你开不开心。

今天,我们来到数字时代,强个体出现了,我们不得不考虑组织中的人开不开心的问题。时代变了,如果我们跟大家说,公司不是一个家,很多人可能不加入组织,尤其是年轻人。因此,今天我们讨论组织,组织就有点像军队,然后我们才能讨论组织像个家。如果组织本身不是个军队,我们就没有办法讨论组织是个家,因为组织的特征,就是严格的执行和刚性的效率。

争议二:“管理没有对错”

很多人会说,管理怎么会没有对错呢?任何事情都应该有对错。我还是很坚持,在组织里,我们谈管理的部分,不是对错检验而是结果检验,也就是说,即使你说对了,但是没有结果呈现,在管理上就没有意义。因此,管理者必须很清楚地知道,我们所有管理的动作,其实都要求有结果,要求解决问题。

如果管理者把时间花在讨论对错上,很可能没有很好解决问题,甚至消耗了成本,更可怕的是,当我们致力于讨论问题的时候,我们是很难达成一致的。管理要求一致性,没有一致性就不可能有效率和绩效结果。

很多时候,我们发现喜欢讨论对错问题的人,大概是几种人。第一种是逃避责任的人,这类人喜欢用对错与你对话;第二种人很在意自己,不断证明自己是对的。

因此,大家一定要非常清楚,管理真正要做的是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管理最重要的是结果评价,与对错没有直接关系。我们承认个人是有对错的,但是管理是结果呈现,是没有对错的。

争议三:“组织中人人公平而非平等。”

在《管理的常识》的第一版本,我就强调“组织里人与人是不平等的”。为什么我这么强调,因为责任大的人应该给予更大的尊重,承担责任少的人,在组织中的尊重程度就会低一点,所以在组织里,人与人之间不是平等的关系,而是公平的关系。

也就是说,组织给所有人公平的机会,有能力就上,然后分配奖励机制,多劳多得,但绝不是平等。承担责任大的人,尊重程度要高,这是需要组织旗帜鲜明表达的,如果组织不旗帜鲜明表达,往往承担责任低的人,要求平等的欲望特别高,这是组织很重要的一个调整。

所以我简单地回顾这三个争议,其实是想说明,为什么管理要回归常识?当你很明确管理常识时,就会减少很多沟通的成本、内耗的成本,以及执行效率低下的问题,我们会让管理变得相对简单很多。如果我们不能在管理的基本常识上达成一致,我们在管理上的损耗就会特别大。

因此,我一直坚持一个观点:所有企业在管理中都可以持续地降低成本。我在非常多的企业测试这个观点,每次有一个新班,我就设定目标:从现在开始到年底,你的企业成本下降5%或者10%。

我既不问企业的现状,也不问企业的规模,直接提了这么一个要求,为什么我们的成本可以在现有的基础上往下降,因为我们把管理做得简单了,少开几次会,少一些与经营无关的沟通,安抚好员工的情绪,减少不必要的管理制度和规定,每个人聚焦解决问题,而不是证明对错,每个人基于责任做事。

所以,为什么我每次和大家说,因学习而产生的费用不是成本,如果大家因学习而统一了语境,产出和效率就会高很多,所有的东西都会被调整。因此,我在写作《管理的常识》的时候,特别期待大家把一个基本的概念搞懂,在书中,我列了8个基本概念,这8个概念是整个组织管理运行中,大家必须要懂的常识。

03

企业内功,到底怎么修?

为什么我说《管理的常识》中的8个概念,每个基本概念都影响整个组织系统?其实我在书中对管理的基本内容做了简单的梳理。

1、 计划管理是起点

计划管理是为目标寻找资源的一系列行动。管理的动作是基于目标开始,那么目标怎么被呈现出来呢?目标是用计划管理呈现的,所以计划管理有两个关键动作:

第一, 设立目标;

第二, 为目标匹配资源

管理者只要设立目标,以及做好为目标匹配资源这两件事,管理的基本动作就开始了。所以计划管理是管理的第一项内容,在我们开始管理的时候,我们首先训练自己的计划管理能力。

2、 流程管理:人与事的匹配

什么是流程管理?流程是把整个资源做好分配,得到有效产出的过程。因此,流程的关键是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也就是人与事的匹配。

很多时候我们在流程安排上犯错,因为我们把流程看成权限的分配,用来批准资源、权限。其实对于企业来说,流程是用来检验每件事情是不是有人做?如果你发现同一件事情有好几个人在做,流程一定出了问题,这也是我们说的虚假的繁忙。

3、 组织管理:界定权力和责任

组织管理最重要的是分配权力和责任,也就是说,权力怎么分?责任责任分?是需要组织管理界定下来的。权力分配要围绕着责任展开,那么责任怎么界定呢?责任来源于目标。计划管理中的目标,等于设立了责任,责任如何在管理中被体现出来,是通过组织、组织结构和组织运行解决的。

计划管理、流程管理、组织管理,我们称之为基础管理。

在今天市场下沉、增长乏力,各行各业“内卷”的背景下,企业怎么活下来?就是做好基础管理,也就是把计划管理、流程管理、组织管理做好。越是困难的时候,也是为生存而战的时候,越需要靠内功,企业的内功就是这三个管理。很多时候大家说,企业要修内功,大家不知道说的是什么,其实就是这三样东西要做到位,比别人效率高,成本低,企业的内功就到位了。

4、 战略管理:企业核心能力

企业不仅仅是为了生存,每个企业都要成长,因此企业管理的第四个基本内容是战略管理。战略管理最重要地是打造企业的核心能力。企业能力不同,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就会不同,当企业能够不断积累核心能力,就会有面向未来的能力。

5、 文化管理:组织的可持续

文化对企业最重要的价值,是保证组织的可持续。一个企业的传承,最重要的是价值观和企业精神的传承。企业的战略会变,产业空间会变,甚至企业会跨行业发展,为什么企业有能力持续发展,与企业的文化力有很大的关系。因此,企业文化是企业竞争力和持续性的依靠。

因此,战略管理和文化管理是企业成长性的管理。如果你希望企业一直发展的很好,就需要把这五项工作都做到。《管理的常识》其实也是围绕着企业的基础管理做了梳理。(本文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点击关注"春暖花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转载授权、演讲资讯,请联系花小蜜·

微信 ID:chunnuanhuakai-cch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