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波行,其中一站,来到尧古村。而一路上对这里的印象和期望,绝大多数来源于导游口中提到的:傩戏!
在村口,我们就可以依稀的感觉到这个村落的古韵。如果不是这门口立着的木碑,我估计绝大多数游客都会对这里印象不深,甚至就此错过。据观察,村落里的房子大多数是砖砌瓦盖的2层楼房。有几家比较光显,但越往里走,越会淳朴一些。而这一路上的鲜花绿草,也为淳朴加了分。
此行只为傩戏,村民也不辜负我们的期待,很快就摆上了工具,开演。傩戏,这个词,我很早就有所闻,皆因对仡佬族的认识。只知道这个戏,和鬼神有关,有点跳大神的感觉。但具体是怎么个跳法,配乐是怎么个奏法,其间有些什么讲究,不得而知。今天也是抱着学习的态度而来。
戏开演,这是一个5人戏。加上两位配乐的师傅,不过7人。说说我的直观感受吧,傩戏里,很讲究的是舞者脸上的面具。这个面具花样百出,也预示着不同的角色和用意。今天我们观看的这出,面具有些简单,领舞者就是一张白色的面具,神情也不太狰狞,比较的随和。其余跟随的呢,也各有千秋,总体来说,从面具来看,并没有特别出彩的地方,感觉比较的陈旧,这估计和这个舞蹈本身的历史有关吧。面具的图案也是偏温和的。
再来说下这个舞,其舞姿是非常的简单的。基本来说,可以这么去理解,每唱一段会停一下,负责配乐的两位师傅会口中念叨一段词,应该是本族语,外来人听不懂。然后用笔在一张像歌谱还是什么的东西上面画上一笔,然后接着来。如此重复好几遍。而跳舞的五个师傅,基本上舞步就是领头的带领后面4位东转悠一会,西转悠一阵儿。很是简单,没有想象中那么有难度,也没有什么拍手叫绝的独门舞姿。
然而就是这样的,让我们看来有点摸不清头脑,甚至有点无聊的舞步,却引来了很多本村人的围观。他们很多都是抱着年幼的小孩过来,有些自己能行走的小朋友,还手持手机,进行了拍照录像。这点让我费解的同时,也多少从人情的角度能感同身受。这样的舞蹈表演,毕竟在他们村里算是一件大事。而从他们的脸上我们也看到了他们喜悦的神情。
这是一对表姐弟,姐姐抱着弟弟也来凑着热闹。看着她抱着的这个小不点颇为可爱,眼睛特别有神,我们也很自然的和这位姐姐摆谈了几句,她介绍,他们这个村都是布依族。这样的傩戏,她其实也说不上来意义是什么,毕竟这个东西是非常古老的一种戏种,在他们年轻一代几乎是很少有人去演的了。说到这儿多少有些伤感,因为傩戏虽然从影响来看,不比国粹以及其他很多戏种。但这种流传在少数民族间的,祈福求平安的戏种,也不应该就此消失于江湖,在它们身上也承载了太多的故事了情感。
在此普及下傩戏吧:傩戏是根据古代祭祀仪式中的一种舞蹈--傩舞 改编而成的一种戏剧。在古代这种舞蹈(戏剧)是非常流行的。因为古代人们信封神灵和鬼神,为求国泰民安,家庭美满。民众渴望驱逐苦难,追求幸福,这些都要通过祭祀。国家要祭,民间也要祭。所以傩戏的形式在古代是非常普遍流传的。而如今大家破迷信,尊科学的基础上,傩戏被打压严重。但随着思维的开放,傩戏逐步又被人们所接纳和传承。在06年到14年,很多地方的傩戏都陆续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