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民宿”产业可以说是旅游界的当红炸子鸡,凭借着高性价比、接地气、文艺范儿等优势的加持,一度成为了不少年轻人出游住宿的首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早些年你出去玩,订个快捷酒店住,别人会觉得你很low,但如果住个民宿,别人会觉得:嘿,这小子,有点那个文艺范儿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得益于此,我国的民宿产业从2016年的78亿市场规模,发展到了2023年的300亿,即便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份,全国人民都待在家里,整个民宿产业的规模也突破了百亿,整个市场确实呈现出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不过,这样的场景却在今年戛然而止。虽然整体趋势还是向上走,不过不管是相关的民宿从业者,还是消费者,都能明显感受到民宿行业的“凛冬将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大环境上来讲,整个酒店住宿行业,在2024年都呈现出了极为明显的颓势,在全球范围内增速明显的背景下,中国地区的增速出现了严重的下滑。

所以很多酒店客房单价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当然降价只是表象,在降价背后,是人们对付钱住宿的积极性降低了。

传统的旅游模式衰减,自驾游、露营,甚至特种兵式的“穷游”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喜爱。

而在这样的背景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酒店行业和民宿,一起迎来了寒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聊完了大背景,咱们还是要说回到民宿本身。

其实这件事,在网上也有很多人讨论,不少网友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经历和看法。

有关于退房时间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有关于卫生标准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更多的是关于临时加价和收费不合理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完网友的反馈,在做的各位应该能看出端倪了,这些问题本质上就是经营者监管不到位的原因。

如果将这些问题放在一些大型连锁酒店上,哪怕是“七天”“如家”这种主打性价比的快捷酒店,也是不会出现的。

因为他们基本都是全国连锁的,不管是收费还是服务都是有一套流程体系的,即便有一些不按照流程走的门店,但那也是个例,踩雷的几率是远远低于民宿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知道大家看完网友吐槽的这些问题,有没有想到另一个和民宿“同父异母”的经营模式——私人小旅店。

这种旅店基本都开在火车站、汽车站附近,都是私人老板开设的,要服务没服务,要硬件没硬件,甚至有的就是一间屋里放张床,但这种旅店最大的优势在于——便宜。

二三十块钱就能住一晚,完美解决了一些预算极其紧张的消费群体,要不然他们可能要在候车大厅坐一晚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反观现在的民宿,几乎和这种私人小旅馆没什么区别。

哦,如果要说唯一的区别嘛,那就是价格翻了好几番。

这种低质高价的住宿方式,自然得到了消费者的抵制和反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这些年,民宿屡屡被曝出负面新闻,导致不少人对民宿的印象开始变差。

旅游住民宿也从早些年的“人人追捧”变成了如今的“人人喊打”。

当然,除了民宿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导致了今年民宿行业遭遇寒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没错,那就是入局者太多了。

仅是2023年一年时间新出现的民宿企业,就几乎是前三年的总和,增速达到了恐怖的140%,虽然2018年的增速更高,但那时民宿产业的体量和今天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任何一个行业,只要门槛够低,又能躺着赚钱,就必然会有无数的人涌入,显然,民宿行业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

民宿数量节节攀升,愿意住民宿的人却越来越少,在这样外忧内患的压力下,整个民宿产业迎来寒冬仿佛是必然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这些大家都能看到的问题,我想说说我自己的看法,其实我觉得民宿最大的问题是路走歪了。

在零几年的时候,提到住民宿,应该是一个背包客,带着不多的钱钻进北京的一个老胡同里,在本地人手中租下一间他们家里的空房,他们可以在四合院里喝茶、聊天,还能和本地人了解下本地的风土民情、美食景点,这是民宿最初的意义所在。

而如今呢?一个土老板买下几个公寓,模仿网上的网红风格,用最劣质的材料,组装出一套“甲醛妙妙屋”,然后用高于酒店房间的价格,把房子租给游客,这就失去了民宿本来的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如我前面说的,外有大环境不好、舆论风向差的压力,内有入局者过多、管理混乱等隐患,如今的民宿行业进入了一个分水岭,有能力做高端的或许会成功,而那些什么也不懂的入局者,将成为成功者的垫脚石。

本文作者 |初一
责任编辑 | 淡淡翠
策划 | 淡淡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