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鸦反哺,羊跪乳,落叶归根,麦低头。”

动物植物尚有感恩之心,回馈之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袁钧瑛的做法却令人止不住地心寒。

作为文革后高考的第一批大学生,袁钧瑛以理科第一的成绩考入了复旦大学生物系。

同年,她又考入了上海第一医科大学研究生院(现复旦大学医学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出众优异的成绩也让袁钧瑛获得了公派赴美留学的机会。

就在所有人都期待她学成归国,更好地报效祖国时,她却作出了一个违背祖宗的决定。

面对亲友的规劝,父亲的来信,袁钧瑛统统选择置之不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之后更是改换门庭,更改国籍,摇身一变成为了哈佛大学医学院细胞生物系终身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一心一意为美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到了老年后,袁钧瑛却频频回国,声称要为祖国做贡献,做出更大的突破。

可讽刺的是她至今仍是美国国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究竟是人老念故乡?

还是别有所图?

现如今的袁钧瑛又过得如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出身决定起点。

作为世界细胞死亡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之一,世界上第一个细胞死亡基因的发现者

袁钧瑛无疑是非常优秀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她的履历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随便一项单拎出来都是令人望尘莫及的存在。

而这一切离不开袁钧瑛自身的勤奋努力,也离不开袁钧瑛父母长辈的言传身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提及袁钧瑛的家庭,不禁令人感叹,祖坟冒青烟。

袁钧瑛的祖父我国有机化学家袁开基。

外祖父是我国法国文学翻译家李青崖。

父母都是上海医科大学教授,伯父袁承业也是我国高知识分子,中国科学院院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生在这样知识氛围浓厚的家庭中,袁钧瑛自幼耳濡目染,久而久之也对科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在接受采访时,袁钧瑛曾经说过:

家庭、父母、长辈对小一辈最好的教育,是他们自己榜样的作用。
他们做什么,喜欢什么,崇尚什么,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
所以,她希望在科学研究的领域勇敢向前,做出更大的贡献,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在这众多的长辈中,对袁钧瑛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他的祖父袁开基。

他曾建议,袁钧瑛学好生物,将化学当做人生的方向。

而袁钧瑛也如祖父所说的那般,将毕生精力都投入到了生物化学中,甚至做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子孙如此出息,本来应该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情。

但袁钧瑛的父母亲戚却并不觉得高兴。

甚至一度和女儿关系很是冷淡。

归咎原因,便是袁钧瑛的“背宗忘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7年,中国恢复了高考。

消息传开后,不知多少怀揣梦想的年轻人喜极而泣。

19岁的袁钧瑛也在其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时谁都不会料想,一个生物医学泰斗将就此诞生。

几个月后,当成绩公布,袁钧瑛以上海理科第一名的成绩被复旦大学生物系录取。

袁家上下一片欢腾,袁钧瑛也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充满憧憬和向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校园的生活很美好,每日沐浴在知识的海洋,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为自己的热爱为之奋斗,无疑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更别提在这里,袁钧瑛还遇到了自己志同道合的的恋人。

但很快,袁钧瑛就感到了苦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对生物的逐渐深入,袁钧瑛逐渐发现了梦想的与现实的差距。

有限的实验环境里,很多事情都无能为力,备受禁锢。

这也让袁钧瑛萌生走出去的念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都说瞌睡了来枕头。

在这之后,国家推行的中美联合培养生物化学类研究生计划(CUSBEA项目)对于袁钧瑛而言不亚于一场及时雨。

在25000名竞选学生中,袁钧瑛以第二名的成绩,成功获得了国家的青睐和资助,获得了公派留学的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到哈佛后的袁钧瑛如鱼得水。

哈佛实验室里先进的设备仪器,满足了袁钧瑛对实验的种种需求,在这里,她的想法得到了验证。

成排的书籍,更是令她孜孜不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快,袁钧瑛就以一种令人惊异的速度成长了起来。

1989年,袁钧瑛获得了哈佛大学神经学博士学位。

并在同年进入麻省理工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远在国内的父母,在得知女儿的情况后,一边为女儿骄傲,一边为女儿感到心疼。

但是面对父母的殷切关怀和心疼,一向落落大方的袁钧瑛却难得地扭捏了起来。

最终,袁钧瑛选择了留在美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袁钧瑛的父母得知这个消息后,第一反应是不可置信,第二反应便是震怒。

袁钧瑛向来开明的父亲更是强硬的直接勒令女儿回国。

但此时的袁钧瑛远在大洋彼岸,身处国内的袁家父母,鞭长莫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都说儿女大了不由爹娘,面对女儿的一意孤行,他们也毫无办法,即使袁家亲属轮番上阵,都无法动摇袁钧瑛的想法。

这也让袁钧瑛的父母一度和女儿关系很是僵硬。

倒是袁钧瑛的丈夫,俞强毅,他的做法倒是出人意料,令人侧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2年,俞强毅放弃在美国的优渥生活,毅然回国,投身到了祖国的科研事业。

本以为夫唱妇随,袁钧瑛也会在这之后回到祖国。

谁曾想,这一等就是15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15年,袁钧瑛也会飞回来看望父母和丈夫。

在丈夫的缓和调解下,袁钧瑛已经和父母的关系得到了恢复。

对于丈夫的所作所为,袁钧瑛也是打心眼里地支持,并对这种异国两地的婚姻模式,甘之如饴。

但由于袁钧瑛已经更换国籍,美籍华人的身份,让她在国内不能久留。

转眼来到了2017年,袁钧瑛成功地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身边的人都在为她祝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荣誉满身,但是袁钧瑛却突然觉得无比地孤独。

而且这些年,她已经完成了她的梦想和实验。

这也让袁钧瑛突然萌生出强烈的归家念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3年,袁钧瑛带着自己的科研成果从美国踏上了回乡之旅。

国家对于这位科研人才也表示了热烈的欢迎。

袁钧瑛也就此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继续在自己所热爱的领域发光发热。

2023年,已经65岁的袁钧瑛担任了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在为祖国贡献绵薄之力的同时,袁钧瑛也在尽己所能传授自己的经验,培养下一代科研人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部分网友却对袁钧瑛的所作所为并不买账。

坊间更是分成两个流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人认为,当初袁钧瑛的选择也是迫不得已,当初如袁钧瑛做出一样选择的科研人员大有人在,现如今老来投身回报祖国已经是难能可贵。

但也有人认为,袁钧瑛不过是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既要又要,国家最需要她的时候,她不在,现如今国家欣欣向荣,她却想着回国养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时间总会证明一切。

是真心还是假意,时间总会给我们带来最终的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籍。”

此时此刻,钱学森、林巧稚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含金量还在不断地上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没有他们,现如今的中国不可能发展得这么快。

国之脊梁,他们当之无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如袁钧瑛这样的科研人员,也不能说他们的选择是错的。

只能说,君子论迹不论心。

只要为祖国建设贡献出一份心力,便都是好的,都是值得令人尊敬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考文献

看看新闻,传承科学基因 一门走出三代科学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观新闻,世界细胞死亡领域开拓者袁钧瑛:全职回到中国,希望做出更大突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财经,独家专访袁钧瑛:现在是新药研发好时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工网,研究细胞的死亡是为了人类更健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民日报,袁钧瑛:美国科学院院士的科研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