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言

地下,一个我们平时很少涉足的世界,却支撑着现代都市的繁华,地铁呼啸而过,地下商场人潮涌动,城市管廊蜿蜒伸展……

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个重要的角色——盾构机。

它就像一只钢铁巨兽,在地下默默开凿出一条条生命线,连接着城市发展的脉搏,当年我们得花大价钱从国外买盾构机,谁能想到现在咱们国家已经占了全球市场七成的份额?

这背后,是几代工程师的默默耕耘,是国家战略的精准布局,更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和工业水平的飞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艰难起步,奋起直追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石,却面临着诸多难题,资金不足、技术短缺、人才难找,面临的困难真是接二连三。

尤其是在大型机械设备领域,技术落后更是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当时挖隧道用的盾构机,只能从国外买。

这不仅意味着高昂的成本,更意味着“技术命脉”被他人牢牢掌控,那时,几乎所有稍微有点技术含量的东西都要从国外进口,盾构机自然也不例外。

为了建地铁和隧道,我们不得不从德国、日本等国家花大价钱买设备,价格贵不说,后期维护、零配件更换更是处处受制于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被“卡脖子”的感觉,当时让中国的工程师们特别不舒服,一个简单的例子就能说明问题:当时从德国进口一台盾构机的价格高达3亿人民币,而国内同类型设备的研发成本只有其十分之一左右。

这种巨大的价格差距,不仅增加了工程造价,更让国家在关键技术上受制于人,时间来到1997年,深圳地铁一期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为了应对隧道施工的难题,中国从韩国引进了一台价值近千万人民币的盾构机,这台盾构机,名义上是用于深圳地铁的建设,但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师夷长技以制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它就像一把开启新世界大门的钥匙,让中国工程师们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和学习当时世界先进的盾构机技术。

拆解、研究、仿制,中国工程师们如同饥渴的海绵,拼命吸收着来自外部的知识和经验,1999年,也就是两年后,传来一个好消息: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一台盾构机“中铁1号”问世了。

这台盾构机是亚洲首台出口到国外的,目的地是新加坡,在4公里长的地铁隧道施工中,“中铁1号”表现出色,平均每天能前进10米左右,最高纪录更是达到了26米。

这一消息迅速在东南亚地区引发关注,也为中国盾构机技术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了口碑,这个从0到1的突破,不仅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更点燃了中国工程师们心中的希望之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铁1号”的成功,证明了中国有能力研制自己的盾构机,但要真正实现“弯道超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那时候,中国的盾构机在技术和制造上还比不上发达国家。

比如,当时韩国的“仁川一号”盾构机,掘进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9.3米,而中国的盾构机还达不到这个水平。

此外,在一些核心技术,例如高压密封技术、刀具更换技术等方面,也存在不足,这些差距,既是挑战,也是鞭策,激励着中国工程师们不断努力,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技术创新,弯道超车

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越来越多,地下空间的开发越来越受到城市的重视。

面对庞大的市场需求和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盾构机行业必须走自主创新的道路,“863计划”把盾构机技术当作重点来突破,这个计划对国家的科技发展寄予厚望。

这意味着国家层面对盾构机技术研发的重视和支持,与此同时,为了更快地掌握核心技术,中国企业也积极寻求国际合作。

2007年,中国北方重工集团和法国一家企业签了协议,引进了他们的先进盾构机设计和制造技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了国家的支持和国际合作的助力,中国盾构机技术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中国工程师们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结合国内复杂的地理环境和工程需求,对盾构机技术进行了改进和优化。

例如,针对中国南方地区多软土、多地下水的特点,研发了适应性更强的泥水平衡盾构机;针对北方地区岩石地层较多的情况,研发了硬岩盾构机。

在产学研的深度融合下,中国盾构机技术创新不断取得突破,高性能刀盘、高压密封系统、智能控制系统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的突破,使得中国盾构机的性能和可靠性大幅提升。

技术进步最终会体现在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上,与美国和德国的盾构机相比,中国盾构机在掘进速度和性价比上展现出明显的优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目前,中国盾构机的掘进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6至10米,而美国最先进的盾构机也只有每小时3.6米左右,德国的盾构机速度与中国持平为每小时6米,更重要的是,中国的盾构机比国外的便宜多了。

德国一台盾构机售价约3亿人民币,而中国自主研发的盾构机价格只有2500万人民币左右,这十分之一的价格,使得中国盾构机在国际市场上极具竞争力。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的盾构机开始走出国门,参与到了全球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中,从亚洲到非洲,从欧洲到美洲,中国制造的盾构机在地下穿梭,为当地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例如,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地铁项目中,中国盾构机成功穿越复杂的地质层,创造了高效施工的纪录,在肯尼亚蒙内铁路项目中,中国盾构机克服了高温、高湿等恶劣环境,保障了项目的顺利推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项目的成功,不仅让中国盾构机在国际上有了更高的地位,还为中国制造增光添彩,中国盾构机产业的崛起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是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和市场考验才逐步实现的。

中国盾构机产业从最初的模仿起步,到后来逐渐实现了自主创新,这条路充满了挑战,在这个过程中,有技术瓶颈的突破,有市场竞争的压力,更有无数工程师的辛勤付出,正是这些因素的合力,让中国的盾构机产业取得了显著成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引领发展

站在新的起点上,中国的盾构机产业将朝着更智能、更自动、更环保的方向迈进,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将为盾构机赋予更强大的功能和更高的效率。

未来的盾构机,将不再只是一台简单的挖掘设备,而是一个集感知、分析、决策、控制于一体的智能化系统。

它能够根据地质条件的变化,自动调整掘进参数,实现精准施工;它能够实时监测设备状态,预警潜在风险,保障施工安全;它还能够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实现绿色施工。

当然,中国盾构机在海外市场上也遇到了一些新问题,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一些发达国家也开始增加对盾构机技术的研发投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技术壁垒、贸易保护主义等因素也对中国盾构机的出口带来一定影响,面对这些挑战,中国盾构机产业需要进一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开拓新兴市场。

未来,中国的盾构机将在全球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地下空间的开发越来越深入,盾构机的需求会越来越大,中国的盾构机因为性能好、价格实惠,将会在国际市场上赢得更多份额。

中国盾构机技术的提升也会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助力中国制造更好地走向世界,“一带一路”倡议让中国的盾构机有了更大的海外市场。

在东南亚、南亚、非洲等地区,大量基础设施项目需要盾构机的参与,中国盾构机企业积极参与这些项目的建设,不仅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也提升了中国制造的国际形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例如,在中老铁路项目中,中国盾构机成功穿越了复杂的山区地段,为这条连接中国和老挝的铁路的建成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盾构机企业在技术创新的路上,一直在不断前进。

他们不断攻克技术难关,研发出更加先进的盾构机产品,比如,超大直径盾构机、硬岩盾构机和泥水平衡盾构机,这些都是中国盾构机技术的顶尖成果。

这些技术的进步,让中国的盾构机可以应对更复杂的地质情况和工程要求,除了技术创新,中国盾构机企业还特别重视提升服务。

他们给客户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赢得了很多信任,这种“一站式”服务模式让中国的盾构机在国际市场上更受欢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中国的盾构机行业也遇到了一些难题,例如,一些核心零部件仍然依赖进口,需要进一步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国际市场竞争激烈,需要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不断扩大,中国盾构机将继续引领世界盾构机技术的发展,为全球基础设施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中国盾构机的发展,从追赶变成超越,也见证了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历程,将来,中国的盾构机还会继续在地下工作,为人们带来更好的生活。

信息来源:央视财经《从零起步→世界领先!这一“国内最大”,开始掘进→》
中国建设报《国产盾构机从无到有、从有到优 大国重器筑通途》
科技日报《特稿丨此前世界范围尚无研制先例,我国成功攻克→》
纪录片《超级工程2》
光明网《全球每10台,7台来自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