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最苦的一代莫过于承受三年自然灾害的一代人,其时死亡人口以千万计,出生人口减少也以千万计,三年持续饥荒使一代人受饥饿迫害,不但对他们基因造成影响,而且把影响由基因传递给子女,更因童年饥饿养成囤积食物的习惯,即使在食物丰富的今天仍生活于童年阴影。

根据二战时期荷兰三年大饥荒研究数据,承受饥饿的母亲生育的孩子基因不受影响,但基因功能重点却发生改变,截然不同于食物充足母亲生育的孩子,更容易患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而且后代会继承这些代谢疾病,这是表观遗传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饥饿造成的死亡压力,胎儿的基因自动囤积能量,这是基因的生存策略,饥饿的生存环境使儿童被迫养成节约和囤积食物习惯,又延续到中老年,且传递到儿女。中国大饥荒发生在1959-1961年,因此当代中老年人有大饥荒造成的童年创伤,在无意识中自动囤积物品,迈入中老年仍维持着童年习惯,不能调整为贴合当前社会环境的现实主义做法,是用一生补偿童年缺陷的心理疾病,同时也会造成非理性的短视。

自从用了冰箱,父母就把冰箱当成万能储藏柜,所有能放进冰箱的统统放进冰箱,做的饭会多出一碗,总怕食物不够吃,菜要留到下一顿饭,保留着大饥荒的深刻烙印。饥饿是一种大病,不仅损害人的身体健康,还会传递到子孙后代,更会改变人的生活习惯,不能看到长远和真正需要。

相较于不浪费一粒粮食的节约,吃到刚好才是真正节约,剩余粮食可以留作它用,吃到不再需要能量的胃里反而是浪费。当然受饥饿影响一代人接受教育极少,更没有逻辑思考能力分辨世界,造成基因和社会压力下自我选择的短视。

短视是不能分清利益所在,囤积食物就不能吃上新鲜食物,各类添加剂使食物保存期限几年月到几年,正是满足囤积食物的心理需要,狗都不吃添加剂食品,狗粮反而较添加剂食品营养健康。同样的还有热衷于囤积房产的人,负债投资虽然能在房价上涨时快速增加财富,下跌时也能快速削灭财富。

至于快速的经济发展,中国一直大力投资基建和制造,生产出远超本国需要的工业品,虽然能创造外汇,却是以巨大的投资成本为代价,结果就是用太大锅做出中国人吃不完的饭,在出口受狙击的当下,国内就需要吃下更多产品,一样是囤积吃撑却不必要,如汽车、摩托车的强制报废年限,以旧换新的做法,都是本不饥饿的人吃撑。

饥饿造成爱好囤积,不辨利益的短视,贪婪于物质数量消费的社会环境,普遍的添加剂食品和劣质产品就是最佳体现,经济好转时更需关注产品质量,更需关注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