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时不时会有读者在公众号后台留言希望我写一些主流ERP软件的优势和不足,多年来我实际使用过一些ERP软件,日常与厂商和同行也有大量交流和探讨(ERP是我的兴趣点),我确实也有一些自己的观点,但形成严谨的文章还是有着巨大的挑战,原因详见正文。

首先应针对各ERP软件厂商同级别、同类型、同时期的软件产品做比较,其次应针对具体的功能或者实现某一需求的功能组合做比较,然后比较者应持中立的立场以客观公正的角度比较,最后必须是由资深的专业人士比较,以上是四个基本前提,不满足这四个前提的宽泛比较都是不准确的,可能存在误导性的,对软件和厂商是不公平的。

什么人可以做比较和评价呢?我的观点是,同时精通多家厂商全系列产品的专家一定是不存在的,同时精通两个厂商同级别ERP软件的专家也不多,精通三家以上的不能说不存在,但应该也极少。于是个体的能力基本无法完成本文标题的比较和评价。

之所以强调需精通,是因为ERP软件为解决一个场景的业务问题往往需要多个功能组合实现,业务和软件功能的复杂性使得对ERP软件的运用就很复杂,需要经历多个行业、不同规模、不同深度的多个项目加上较高的悟性才可能历练成为专家,能充分驾驭ERP软件解决复杂问题才能称为精通,只有精通的人才有资格去做本文标题的比较。

而行业如大家所见,长期以来单就同一厂商同一软件产品的中高级顾问的数量、专家和资深专家的数量就可能不足够多,那么同时精通多个厂商产品的专家可能几乎没有。或者说也不一定需要有,毕竟顾问需要深耕某一厂商的一系列产品才可能成为领域专家,市场需要的是专家,一般不需要杂家

个体基本无法输出三家及以上厂商产品的专业的比较意见,那么依靠组织能否实现比较呢?POC就比较典型,甲方设计一系列关键需求的具体场景,然后由参与项目的多家潜在供应商完成,一定程度上能够较好的有针对性的进行比较,但POC的内容基本是关键需求,通常无法覆盖整个项目需求(全覆盖意味着把项目基本做完了,在项目准备阶段对潜在供应商而言很难实现),并且因为POC常常只是某个行业某家企业某个项目的一次评价,往往不具备广泛的代表性。而且完成POC的可能是软件厂商的一个分支机构,如果是厂商总部支持或者其他分支机构做效果可能也不一样。总的来说,很多POC的结果也无法代表整个产品,更无法代表整个厂商的实力

依靠组织评价ERP软件比较理想化的方案是,需要多家厂商的产品研发部门和实施交付部门共同参与,针对一定的主题,设计更为全面且明细的功能需求,面向同级别的软件产品开展比较。产品侧针对功能本身做比较(例如是否有直接对应的功能、功能的效果、配置参数有几个等),交付侧针对功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做比较(例如解决某一用例需要怎样配置系统或开发增强、应用怎样的功能组合等),由软件原厂给出答案,然后再由中立的组织方进行综合性的比较,并且比较的结果可以被参与各方认可。

但是,上述这种理想化的比较方案是不能实现的,假如有真正中立的第三方机构组织这种比较,但厂商自身是没有参与比较的必要性的。因为ERP一类的企业管理软件很复杂,往往是以体系化的功能组合实现用户的需求,如果评测的指标体系不够科学严谨,对厂商的比较就会失真,影响厂商的业务,所以厂商没有必要参与

补充一点,用户选型时常常会纠结于各个厂商产品的优劣势,于是一些厂商的售前顾问会编写与友商产品的差异化分析材料,部分售前顾问确实是资深的专业人员,可以输出一定的差异化分析,有些是较为客观的,但售前活动本质是推销自己的产品,是商业行为,一定会扬长避短,存在立场问题,所以这类比较可供参考,但不好作为评价软件产品和厂商客观结果。

以上谈的基本还是软件本身,但更关键的是软件的落地效果,有些软件在一些方面上可能存在短板,但这些短板在部分项目上不是重点,不影响项目整体的交付情况,如果项目本身交付的很好,对这些项目就不能用软件的部分短板去否定软件和厂商。还有就是每家厂商都有大量的项目,而影响一个项目成败的因素很多,交付项目时来自甲方和乙方的各种情况往往都非常复杂,所以每家厂商都有一定数量的成功项目和失败项目,也不能用部分不顺利的项目否定软件和厂商。还有就是对厂商高中低全系列的产品而言,产品之间基本无直接联系,如果面向小企业版的软件不够好,不能说明该厂商其他产品不够好。总结起来,就是不能用一个产品的不够好否定整个厂商,不能用部分异常项目否定整个厂商

上述都是厂商方面专家的输出,也可以包括一部分用户方的专业人员,从实际的使用效果发表专业意见,但需要区分用户的类型,一般操作人员、管理人员、技术人员、顾问等关注的内容不一样,立场和意见往往也不一样,有些企业的CIO根据企业情况和工作分工并不一定多深入了解所用ERP的很多具体内容,真正熟悉情况的可能是企业信息化部门的ERP主管、内部顾问等人。而同时使用多家厂商同级别ERP软件的用户比较少,一部分企业有过从低到高的替代,或者同级别软件的替代,这类用户对多家厂商及其产品有一定的发言权,但也往往仅限于自己所在企业或者行业的使用情况,不一定具有普遍代表性

无论甲方还是乙方,都是实际工作的参与者,而对没有在ERP领域有足够实践的人员,能否通过资料比较呢?基本也不行,因为各个厂商只输出自己产品的内容,第三方人员仅凭文档很难真实掌握差异的实质。并且,各个厂商输出的文档资料详略各异,很多需要阅读者自己的理解,专业人员可以理解内容实质,而非专业人员或许只能看到字面的内容,甚至是看不懂真正的意思,所以一些个人或者机构所做的“纸面”比较很难有高的质量

由上述内容可见,日常看到的很多关于用友、金蝶、浪潮、SAP、Oracle、鼎捷等等ERP软件和厂商的比较基本都是不可用的,常常看到一些文章用A厂商的大型ERP产品与B厂商的中小型ERP产品比较、用做过少量小型ERP项目的经验去批评大型ERP软件的集团级项目、用C厂商的优势领域去与D厂商的短板比较而忽视D厂商的其他优势、用所见的E厂商一个不成功案例否定整个E厂商,或者是无充分根据的盲目质疑和否定国产软件、无充分根据的盲目质疑和否定国外软件。

也有看到部分文章用区区几千字就给若干厂商及其产品做优劣“定性”,有时候几千字都不足以对软件的一个功能做完备的说明,而厂商有全系列的多套产品,有数十年的发展,每个产品都有数量众多、表现各异的项目,在没有本文开头的四个前提下,对厂商和产品的宽泛比较和评价都是不准确、不严谨的,有些结论总是可以套在厂商某个产品或者项目上的,但个人视角有限,印证的往往也是自己看到的一点,不能代表厂商和产品。

还有用厂商的股市表现评价厂商,例如看到F厂商股价上涨就说F厂商好,G厂商股价下跌就说G厂商不行,股市靠谱吗?一个典型的例子,去年4月华为MetaERP宣誓,用友金蝶的股票“应声下跌”,这就没有必要,与某些领域的所谓“爆品”可以快速对市场产生巨大影响所不同,一款ERP软件产品的发展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需要较长的过程,所以刚刚推出的一个ERP软件断然不会很快影响到这个行业,但股市的很多参与者并不是领域的专业人员,股市和经营业绩往往是不能直接反映实际情况的

综上所述,由于比较和评价ERP软件厂商和产品有天然的高复杂性和专业性,也有动机、立场等因素,所以看到的很少的一些可读的文章,基本都是基于本文开头四个前提所做的比较,基本都是聚焦于特别具体的单一功能上的比较。由此,完成本文标题的比较和评价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目前看到的有较高参考价值的比较内容极其的少,大量文章并无实际营养,错位比较、似是而非、以偏概全,不能起到积极作用

多家厂商的ERP软件肯定有各自的差异化,用户重点是把握需求实质,针对自己的需求,以专业的角度多方面的综合评估ERP软件厂商和产品以及交付能力,适用的就是最好的,能够平衡和高性价比的实现需求的ERP软件就是合格的。

另,在ERP软件之外,本文的内容也适用于其他类似软件产品。

说明:本文仅是个人观点,用于行业交流和探讨,不代表各方立场。题图来自各厂商官方网站截图,截图版权归原厂商所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