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绣、唐卡、排灯、藏黑陶……在青海非遗生活馆,陈列着各式各样的非遗展品。在这里,游客不仅可以沉浸式体验非遗手工制作,还能了解青海非遗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海非遗生活馆陈列的湟源排灯。鱼昊 摄

青海非遗生活馆位于西宁市城西区,馆内集中展示青海非遗项目国家级6项、省级12项、市州级4项。“2022年初青海非遗生活馆成立,成立初衷就是想把全省非遗文化、非遗展品集中展示。此外,游客还能在这里买到非遗文创产品,体验手工制作的乐趣,让非遗文化得到活态传承。”青海非遗生活馆负责人柳晴雯说。

一幅堆绣作品的历史故事可追溯到唐代文成公主进藏时期;一幅土族盘绣,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个藏黑陶咖啡杯展示着手艺人的精美制作技艺;一杯青稞酒“讲述”着酿造人传承先祖手艺的古老故事……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着它的独特、多样和本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土族盘绣饰品。鱼昊 摄

“馆里陈列的展品,70%以上由传承人提供,剩下均为文创产品,青绣挂件、堆绣胸针以及唐卡做成的饰品最受游客欢迎。”柳晴雯介绍,这些文创产品都是馆里“90后”“00后”年轻工作人员设计出来的,将传承人的作品与现代年轻人喜欢的元素相结合,销量非常好。

依托青海非遗生活馆的知名度,柳晴雯和她的团队在西宁市湟中区和湟源县分别设立了非遗研学营。湟中区的“非遗小院”为游客提供研学服务。“‘非遗+研学’模式吸引了众多省内外学生群体、旅行团前来体验。这种供需对接的文旅融合方式,让体验者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与乐趣,动手制作让他们有参与感和收获感,也让非遗项目得到更好地传承和传播。”柳晴雯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非遗小院”研学区。受访者供图。

与“非遗小院”不同的是,“非遗大院”针对单位团体、校园、社区提供党建活动、团建以及自然教育等服务活动。值得一提的是,“非遗大院”还提供餐饮服务,在这里务工的人不仅是服务员,还是手艺人。“非遗馆的文创产品由我们负责设计和销售,加工和制作由大院阿姨完成,‘炕头经济’让她们在农闲时每月增加1000多元的收入,再加上在大院当服务员,这两份自由灵活的收入带动就业,助力乡村振兴。”柳晴雯告诉记者。

世代相传的非遗,一直是传承人面向世界的独特文化身份。如今,随着越来越多传承人从非遗技艺中汲取现代流行元素,东方美学背后的文化影响力与价值引领力,再次成为全球时尚产业的创新引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学生在青海非遗生活馆体验手工制作。受访者供图

柳晴雯直言,现代非遗文化传承方式主要应是活态传承,古老的技艺与现代思维方式、新手段结合,将非遗最大价值发挥出来。“非遗最大价值在于‘用’,非遗展品如今不再束之高阁。古代人发明,现代人创造,人们从古至今用自己的智慧把过去的‘时尚单品’进行改造、传播、售卖,这一场‘穿越’古今的‘梦幻联动’在此刻变得具象化。”柳晴雯说。

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朱桂英表示,青海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富集区,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中华文明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海各族人民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青海高原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只有持续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才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来源:新华网 作者:鱼昊

编辑:张欣悦 责编:谢青玉 监制:陈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