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侨网
中国侨网10月6日电(吴侃)“共和国印记——侨心共筑中国梦”华侨文物联展正在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展出,展览汇聚展示一批“共和国印记”见证物,讲述侨界群众与祖国共奋进的不凡业绩。在“奔赴新生”部分,菲律宾归侨黄薇珍藏的一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纪念刊》吸引了很多观众驻足。
纪念刊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秘书处编,人民出版社出版,新华印刷厂北京第一厂印制,新华书店发行。封面封底为红色硬皮精装,外包一层淡黄色书皮,装帧精美。书中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记录了第一届政协会议的全过程,是一部专题文献摄影图册。
1949年9月,马来亚归侨黄薇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时佩戴的会徽和珍藏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纪念刊》。(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供图)
第一个到延安采访的华侨记者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
不少华侨参与到新政协筹备和成立工作中,其中既有德高望重的华侨领袖代表,如陈嘉庚、司徒美堂等,也有为中国革命奔走的普通华侨热血青年,南洋华侨女记者黄薇就是其中一员。
马来亚归侨黄薇。(截图自《我的母亲——著名华侨女记者黄薇》)
黄薇1912年出生在福建龙岩的一个书香世家,1929年,她以优异的成绩从集美学校师范科(集美大学前身之一)毕业,准备担任集美小学的教师,却在任教前,被校董以她抗拒封建包办婚约为由拒绝聘任。
黄薇怒笔书文,登报控诉封建愚顽,并呼吁社会支持妇女解放。文章发表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各界的支持和鼓励使黄薇深切认识到了报刊舆论的巨大作用,从而萌发了当记者的想法。
1933年,她只身前往日本东京,考入明治大学政治经济系,兼修新闻。留学期间,她参加发起中共东京支部领导下的外围组织“留东妇女会”,并当选为该会领导人之一。抗日战争爆发后,黄薇先后到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从事抗日宣传和募捐活动。
1938年4月,黄薇以新加坡《星洲日报》特派记者的身份来到武汉,参加了由武汉新闻界发起成立的战地记者团,她与范长江、陆诒等人一同到徐州前线,由此开始了记者生涯。1938年6月,世界学生联合会代表团赴延安,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安排黄薇随团前往采访。
到达延安后,黄薇受到毛泽东的多次接见。7月下旬的一个夜晚,毛泽东接见黄薇和其他两名记者。这次会谈中,毛泽东高度赞扬了广大华侨的爱国精神。
在后来的一次宴会上,黄薇向毛泽东提出,请求留在延安学习和参加革命事业。毛泽东却建议她还是做记者更好,“当记者也是学习,作为一个华侨记者,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向海外侨胞作宣传报道,使他们了解祖国的情况,增强抗战必胜的信心,这个工作很有意义,这也是为祖国抗战做出的贡献。”
“以笔为剑,当得三千毛瑟枪”
遵照毛泽东的意见,黄薇1938年8月中旬随同陕甘宁边区慰问参观团前往华北敌后根据地,历时3个多月,行程达数千里之远,走访了3个地区40多个县。
1938年9月下旬,黄薇来到了晋察冀边区的所在地五台县,受到军民热情欢迎,在欢迎宴会上,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将白求恩大夫介绍给黄薇,从此二人相识。
黄薇这样描述白求恩:“他高大的个子,身穿八路军的棉军服,戴着军帽,显得格外精神。他喜爱中国菜,能够自如地使用筷子。他努力学习中国话,见到我们就用中国话叫‘同志!’虽然发音不很准确,但听起来很亲切。”在宴席上,黄薇初步了解了白求恩的事迹,作了简单交谈,并与他约定改日前往访问。
不久之后,黄薇在一个军分区的司令部里又碰到了白求恩,黄薇与他约定晚饭后去访问他。晚上,黄薇在一盏摇曳的煤油灯下开始了采访。白求恩向黄薇讲述他的童年和生活经历,讲述自己是如何来到中国的。
白求恩风趣地说:“我乘飞机,坐火车、汽车,骑马、骑毛驴子,还走了不少的路,好不容易才来到这里。中国实在是太大了。”白求恩十分赞赏八路军的勇敢,他说:“八路军战士是我所见到的最英勇、最坚强的人!”
白求恩还十分焦虑地对黄薇谈缺医少药的问题:“做手术,缺少麻醉剂、止疼药,也缺少酒精和碘酒,甚至棉花、绷带都是把用过了的加以消毒后再用。医疗器械尤其短缺,遇到伤势太重,必须对伤员进行截肢时,使用的都是木工锯子和屠刀。”
二人谈了很长时间,在即将结束时,白求恩再三叮嘱黄薇要向后方人士和海外侨胞呼吁,赶快向抗战前线捐助医疗用品。黄薇听了非常感动,她写道:“一个外国人,如此关怀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其诚挚的感情,殷切的希望,深深打动了我的心,也更加激发了我的爱国热情。”
回到重庆后,黄薇写了一篇战地通讯 《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发表在新加坡的《星洲日报》上。白求恩大夫的事迹由此在海外华侨中广为流传。
黄薇在三个多月时间内还采访了黄薇先后采访了八路军著名将领聂荣臻、贺龙、萧克、左权等人。她以所见所闻写成百余篇敌后通讯,或报道共产党领导群众英勇抗战,或揭露日寇罪行,或呼吁侨胞以药品等急需物资支援八路军。
这些通讯先后在《星洲日报》、《星洲晚报》连载了6个多月,其他许多华侨报刊纷纷予以转载,在海外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很多海外华侨通过这些报道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敌后抗战情况,增强了必胜信心,踊跃回国参加抗战,支持抗战。萧克将军曾为黄薇题词:“以笔为剑,当得三千毛瑟枪。”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