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纽约时代广场的纳斯达克大屏幕是“全球焦点,世界瞩目”的LED焦点屏幕,是“吸引世界目光”的最佳窗口。

中国当代著名艺术家徐青峰的作品及他的东方艺术家的形象展示在纽约时代广场的纳斯达克大屏幕上。

为期15天的LED屏幕展览,将每天20余次从清晨到夜幕高频率为纽约带来了来自东方的艺术之光,吸引着成千上万的目光驻足在纳斯达克屏幕上,这是中国当代艺术家的荣耀,也是属于艺术家徐青峰的骄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艺术家徐青峰的作品《空》与《在》不仅仅是绘画,更是深思熟虑的哲学探讨。这两幅作品不仅融入了中国哲学的深度思考,涉及了存在、虚无、超越等复杂层面的哲学主题,还将中国哲学思想与西方绘画表达方式相融合在一起。这不仅是对中国哲学的致敬,也是一场中西方文化对话的开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纽约作为世界艺术中心,是传播艺术的最强阵地,因此这不仅是一次艺术的展示,更是一场跨越文化边界的对话,为我们打开了欣赏和理解不同文化的视野。这正是艺术的魅力所在,能够超越语言和国界,将人们紧密连接在一起。让我们拥抱艺术,拥抱世界!

《空》170X450cm布面油画2005-2006年

有与无

“有”与“无”是中国哲学的根本问题。“有”与“无”不同,但不是截然对立,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有”可以转化为“无”,“无”可以转化为“有”。“有”与“无”之间的相互转化,形成了一个动态的宇宙观。因此,尽管世界在根本上被区分为“有”与“无”,但中国哲学不是静止的二元论,而是动态的一元论。在这种动态的一元论中,“有”中包含着“无”,“无”中包含着“有”。

《空》--局部

对于这种动态的一元宇宙论的视觉表达,我们在古老的太极图中可以找到。但是,很少有人将太极图当作绘画来看。早在一千五百多年前,颜延之(384—456)就区分了三种形式的图像。他说:“图载之意有三:一曰图理,卦象是也;二曰图识,字学是也;三曰图形,绘画是也。”太极图属于图理的卦象,不属于图形的绘画。太极图不是绘画是不难理解的,因为作为哲学概念的“有”与“无”本身是有理而无形的,我们只能有图其理的卦象,而不能有图其形的绘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空》--局部

然而,难道绘画就与哲学绝缘了吗?徐青峰在创作《空》和《在》这两幅作品的时候,我不相信他只是在思考绘画的问题。我的哲学研究的职业告诉我,这两幅作品在对“有”与“无”做视觉表达。而且,在我看来,它们的表达是成功的,尤其是我们将这两幅作品放在一起来看的时候就更是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空》--局部

当我们将这两幅作品联系起来看时,我们会看到形象与词语之间的冲突,就像我们在玛格利特(Rene Magritte)的《这不是一只烟斗》(The Treachery of Images [This is not a pipe])中所看到的情形那样。《空》中的“空”其实是“不空”,《在》中的“在”其实是“不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 180X270cm布面油画 2007年

也许徐青峰在创作《空》的时候,就想用它来表达“不空”。如果《空》成功地表达了“不空”,那么它就对“有”和“无”做出了视觉化的表达,就用不着再画一幅《在》了。然而,单独一幅《空》,容易引发歧义:它容易让我们想到沙滩、大海和天空的“空旷”,而不去思考具有哲学意味的“空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局部

同样,《在》单独也无法完成“有”与“无”的视觉表达,我们甚至会将它视为一幅炫耀写实技巧的照相写实主义作品。

只有将两幅作品联系起来的时候,它们才完成了作为中国哲学根本问题的“有”与“无”的视觉表达。《空》中的人体,在《在》中消失了,它们强制我们将《空》视为“有”,将《在》视为“无”。这种被强制的视觉经验,回过头来又遭到标题中的“空”与“在”的强烈抵制。我们究竟该将《空》看作“空”还是“不空”?究竟应该将《在》看作“在”还是“不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局部

“空”与“不空”,“在”与“不在”在两幅绘画之间形成视觉和思想的激荡和切换。这种视觉经验和思想历程告诉我们,或许这就是对中国哲学中的“有无相生”的最佳的视觉表达了。

(文/彭锋,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院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意大利艺术研究院院长克里斯蒂娜·阿奇迪尼

徐青峰的两件单件作品《空》和《在》在展厅沉静温馨的空间中并置,令人印象深刻,它们将贯穿中国哲学的二元对立展现出来,并在两个概念的和谐互惠中找到了和解。因此,在《空》中,凸出的体积与《在》中的凹陷印记相对应,后者在生命的厚度中印证了缺失。这是一种富有成效的对比,自古以来在西方艺术和文化中也能找到共鸣:例如,在罗马丰富而迷人的石刻艺术中,浮雕人物和场景的浮雕与在半透明的宝石中以空腔形式精雕细琢的雕刻同样受到推崇。此外,调和对立面、消解存在的和谐完整性中的每一个对比的愿望也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哲学的一个特征元素,其中最富灵感和远见的思想家们引入了“不一致中的和谐”概念。

对我们来说,徐青峰提出的人物姿势,在一件作品中是突出的,而在另一件作品中则是凹陷的,这不可避免地让人想起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基督,一个在西方视觉遗产中扎根了几个世纪的牺牲和救赎的象征。此外,列奥纳多·达·芬奇的“Homo ad circulum”或“Homo vitruvianus”《维特鲁威人》也让人联想到那个骄傲而坚定的形象——人文主义文化的杰出代表。”

文/克里斯蒂娜·阿奇迪尼,意大利艺术研究院院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卓凡美术馆)

艺术家简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徐青峰,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副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山东艺术学院院长。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油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国家重大题材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写实画派成员。文化和旅游部美术专业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