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 | 碧晗

导语:

在西安护城河边一家新中式风格的茶馆里,我们见到了西北大学文学院的教授王鹏程。他穿着淡蓝色的衬衫,戴着一副半黑框的眼镜,皮肤偏白,比起在课堂照片中的神采飞扬,本人更多了几分传统知识分子的沉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学者王鹏程

王鹏程的面前放着他的新作——《1924:鲁迅长安行》。顾名思义,讲述的是鲁迅于1924年来到西安讲学的经历。

护城河的另一边,就是承载着上千年岁月的西安城墙,身上的“斑痕”时刻吟诵着关于“长安”的历史。

事实上,从秦砖汉瓦,到汉唐魂魄,关于西安这座千年古都的沉淀和历史,即便是路过的普通游客,也能轻松地谈上十几分钟。而鲁迅先生,更是一个没有任何现当代的中国人会感到陌生的名字。

▲民国时的西安西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民国时的西安西门

但却鲜有人知,这位文学大家、思想前辈,也曾经在一百年前,先坐火车再转乘船,历经辛苦专门来到长安。即便是略有听闻的,也难免疑惑:这究竟是一段怎样的故事?

就在百年后的今天,王鹏程用他的笔,为我们揭开了这段尘封已久的历史——追寻着鲁迅先生在长安的足迹,为我们呈现出一幅栩栩如生的、百年前的长安画卷。

当我们随着文字,一点点在脑海中还原出这段历史的细节时——学者王鹏程在时代沉浮中发出的呼唤,以及其对于历史与社会深刻的洞悉和思考,也逐渐清晰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一位学者与鲁迅的“相识”:“绕不过去的经典”

王鹏程的求学之路,是中国80后青年知识分子群像的一个缩影。

初中毕业后,王鹏程直接进入了中师,这是当时中国农村学习好的孩子跳出农门的普遍选择。因为“转商品粮”,毕业后由县教育局统一分配工作,所以当时中师竞争很激烈,只有年级前几名才有希望。他以全县比较靠前的成绩进入中师学习。中师学生都没有太多工作的压力,可以在学习之余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1998年,年仅19岁的王鹏程从中师毕业,被分配到家乡的一所初中任教。然而,命运似乎跟他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正好赶上了拖欠教师工资。”王鹏程是笑着说的,但仍然透露了一点当时的无奈:“现在是不是还有一部分没发,我都忘记了,已经20多年了。”

伴随着这个小小的“玩笑”,原本就热爱文学的王鹏程干脆选择考研,开启了自己的学术之路。自此,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硕士毕业,清华读博,辗转多地,到现在长留西北大学。这条从家乡讲台到大学讲堂的道路,王鹏程断断续续走了十余年之久,这背后既是常人看不到的辛苦和坚持,更是一份对文学的热忱与信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鲁迅肖像

在这条现当代文学的研究之路上,鲁迅自然是“绕不过去的一个经典”。在写作这本书之前,王鹏程已经出版了多本学术专著,也写过几篇鲁迅相关的文章。

然而,真正使我们能够读到这本书的直接“契机”,却是一次“命题作文”。2024年,是鲁迅到西安讲学100周年。2023年11月,出版社找到王鹏程,写作《1924:鲁迅长安行》。

回顾这段写作经历,王鹏程反复用一句话概括“我写得很顺畅!”——仅仅四个月,就完成了二三十万字的稿子。且结构完整,内容详实。虽然王鹏程反复提到,在这个过程中,现代数据库提供了多少方便,但是仅仅一句“因为鲁迅这一块包括陕西历史,我都是特别熟!”还是让我们瞬间明白了:这种“顺利”背后,主要还是他二十余年的积累与沉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4年设在西安报国寺街南的西北大学文科楼

02

鲁迅与长安的邂逅:“连天空都不像唐朝的天空”

“实际上我这本书主要是从史料去切入,所以也是还原了一些历史真相。”谈到自己的新作《1924:鲁迅长安行》时,王鹏程眼中闪烁着学者特有的光彩。通过查阅民国时期的报纸和同行者的回忆材料,王鹏程为我们呈现了一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鲁迅形象。

看到这个书名,恐怕不少人都会最先好奇,鲁迅对于长安的态度究竟如何呢?这个答案显然是比较复杂的。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感慨当时的西安“连天空都不像唐朝的天空”,听着难免失望落寞。但也有随行人员谈到他经常上街,购买了不少文玩古董,更是五次去易俗社听戏——“好像很感兴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于鲁迅这种矛盾的心理,王鹏程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

一方面是政治原因:“鲁迅他来讲学是西北大学的校长邀请他——但是背后的金主是谁呢?是军阀,陕西省长、督军刘镇华。”那时的老百姓对这位军阀恨之入骨,陕西籍的学生也曾在北京的报刊上发问抨击他,这些事情鲁迅应当是知道的。这样的背景,导致鲁迅表现出了一种回避的、略显矛盾的态度。

还有一层更为明显的原因,就是鲁迅此行的目的,他是希望能够来西安实地考察,写作一部长篇《杨贵妃》。而当时的西安城,确实破败,不但没有给予鲁迅什么灵感,反而打破了他的想象。“因为鲁迅向往汉唐的长安,他要写杨贵妃,他不是要看破败的民国。”也正因为这个原因,鲁迅发出“连天空都不像唐朝的天空”的感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民国时的西安东大街

可除此之外,鲁迅还是表现出了对西安极大的兴趣。他多次去易俗社听戏,一有空就出去逛街,淘了不少文玩古董,甚至在返回的时候被人误认为是“古董贩子”。王鹏程生动地描述了鲁迅在西安时的状态,有不少“小不幸”:“鲁迅来的路途中,拉肚子,遇到暴风雨,刚到西安出门绊了一跤,把腿也磕破了。有小惊险,有小失落,但是也有美好的记忆和收获。”

通过细致入微的分析,王鹏程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更加真实、立体的鲁迅形象。这个鲁迅,既有文学大师的睿智,也有普通人的烦恼;既有对理想的坚持,也有对现实的妥协。

在王鹏程看来,鲁迅与长安的这场跨越百年的邂逅,不仅是一段文学史,更是一面镜子,照见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困境与坚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4年7月20日暑期学校开学礼后合影,第二排右起第十一人为鲁迅

03

神性与人性:“任何伟大的人都是人”

鲁迅的长安之行,是在矛盾而复杂中生动的,鲁迅本人也一样。“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神性,与平易近人、平凡自然的一面,共存于这个伟大的文学家身上。当然,这种“矛盾”使鲁迅更加立体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包括王鹏程在内的许多学者的研究,所做的正是发现和纠正这些偏差。

王鹏程回顾了鲁迅形象的变迁历程。从毛泽东时代开始,鲁迅被称为“鲁圣人”,被无限拔高和神化。这种过度神化带来了不少问题。到了80年代,随着社会的开放,人们开始重新认识鲁迅。神坛上的鲁迅,重新变得更有“人味儿”了。然而,“鲁迅回到人间以后,好多人又过度的解读他兄弟失和这个事件。”王鹏程说,这种“人化”的过程也带来了新的误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5年3月由西北大学出版部印行的《讲演集》及鲁迅讲稿

其实,应该客观地看待鲁迅,既不应过度神化,也不应过分贬低。任何伟大的人都是人。

不过,或许鲁迅的伟大之处恰恰在于,他能够在这样的失败和绝望中,仍然保持优雅的情趣,以及对社会的关注和批判。王鹏程特别提到了鲁迅的幽默感:“鲁迅也是一个很厉害的段子手,给别人讲笑话,有时候他自己笑了,烟灰也顾不上掸掉,就直接掉到衣服上。”这样的细节,也让我们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鲁迅的可爱与率性。

04

鲁迅思想的现实意义:“什么时候不需要读鲁迅了,这个世界才是真的好了”

在如今的社会,年轻人还需要继续读鲁迅吗?对于这个问题,王鹏程的回答是十分肯定的。“鲁迅对人性对中国历史的认识是非常透彻的。”王鹏程说:“我们会看到,鲁迅所说的许多事情,他文章中提到的中国的社会历史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在今天依然存在。”

鲁迅的文学地位更是不可动摇,王鹏程引用了刘震云的评价:“鲁迅写出了几千年中国人的一个生存状态。在鲁迅的笔下,中国人有一个共同的母亲祥林嫂,有一个共同的父亲是阿Q,有一个共同的老师就是孔乙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鲁迅的作品,仿佛成了一面镜子,照见了百年来中国社会的变迁与不变。“我觉得这个也是有点悲哀的事情,什么时候我们不需要鲁迅,就证明我们这个社会很正常很好了。”这句话,道出了王鹏程作为一名学者的深切忧虑,也体现了他对鲁迅思想现实意义的深刻理解。

05

跨越百年的学者共鸣:辩证地研究,自由地生活

社会是复杂、多变的,鲁迅是在这样的社会成长起来的伟大而普通的人,鲁迅长安行的情感也是矛盾的……王鹏程辩证地看待着这一切。

“如果鲁迅是现在来西安,我会带他去看看《长恨歌》。”王鹏程笑着说:“我还想和他聊聊‘国民性’的问题,我认为这是他的一个负面影响。”

面对“是否能和鲁迅先生成为朋友”这样的问题时,王鹏程教授不置可否,淡然地说:“那就要看问题,具体分析地怎么样了”。

这样的话,初听来,似乎是对于鲁迅不完全推崇的回答——对于这位公认的文学家、思想家,王鹏程大胆的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然而,这种深刻思考、自由表达的性格和灵魂,不也正是鲁迅先生身上真正吸引人的地方吗?在那一刻,王鹏程似乎又一次与鲁迅先生发生了相隔百年的共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鹏程

作为一名学者、教授、评论家,王鹏程自己的生活哲学也颇具启发性。当被问到更喜欢自己的哪一种身份,王鹏程回答:“身份本身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做什么。现在这个时代,我觉得最理想的是‘能读自己喜欢读的书,能写自己想写的东西’。”这种对于自由的追求,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

采访结束时,夕阳的余晖染红了古长安的城墙。王鹏程走在城墙下,步伐坚定,不缓不急。恍惚间,似乎看到他的身边正并排走着一位身着青布长衫,留着向上翘着的大胡子的先生。

跨越百年,鲁迅先生的背影依然那么熟悉。

本文刊登于《秦智》杂志2024年10月刊

原标题:《穿越百年的对话:王鹏程与鲁迅的长安之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监制 | 薛晓燕李志维

审核| 钟一

文| 碧晗

排版| 若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