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姓制度,又称为瓦尔纳制度,是源于印度教的一种古老而严格的等级制度。这一制度起源于公元前1500年左右,正值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时期。雅利安人,一群来自中亚细亚的白种人部落,通过印度西北方的山口进入印度河中游的旁遮普地区,并征服了当地的达罗毗荼人。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雅利安人创造了以血统为隔离基础的种姓制度,以此控制人口众多的土著居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种姓制度的起源与形成

雅利安人在入侵印度后,逐渐从游牧生活转向定居的农业生活,并吸收了达罗毗荼人的先进文化。随着氏族部落和军事民主制度的解体,私有制开始产生,大量穷人沦为债务奴隶,种姓制度也在此背景下逐渐形成。

种姓制度最初分为三大等级:婆罗门、罗阇尼亚(后演变为刹帝利)和吠舍。婆罗门是僧侣贵族,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负责守护婆罗门阶层;吠舍则是普通雅利安人,主要从事商业活动。后来,随着征服的土著居民(首陀罗)被纳入这一体系,种姓制度最终形成了四大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二、四大种姓的社会地位与职责

婆罗门:作为僧侣贵族,婆罗门拥有极高的社会地位。他们负责解释宗教经典、主持宗教仪式和祭神活动,并享有奉献的权利。婆罗门还垄断了文化教育和报道农时季节的特权,是印度古代社会的精神领袖。

刹帝利: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他们主政军,负责保护婆罗门阶层,确保社会的稳定和秩序。刹帝利阶层中的成员通常也是婆罗门思想的受众,通过接受婆罗门的教育和指导,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

吠舍: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他们在政治上没有特权,但拥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吠舍主要从事商业贸易活动,通过布施和纳税的形式来供养前两个等级。虽然在经济上相对富裕,但吠舍在社会地位上仍然低于婆罗门和刹帝利。

首陀罗: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属于非雅利安人。他们由伺候用餐、做饭的高级佣人和工匠组成,从事农业和各种体力及手工业劳动。首陀罗被认为是最低贱的种姓,在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上处于最底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贱民与不可接触者

除了四大种姓外,印度社会还存在一个被称为“贱民”或“达利特”的阶层。他们多从事最低贱的职业,如专门替死者或产妇洗涤衣物、埋葬死者等。贱民在印度不算人民,不入四大种姓之列,被视为“不可接触者”。他们经常接触不洁事物,其他种姓的人必须避免与之接触,以免被污染。印度教认为水能洗涤不洁与罪恶,因此印度人经常在恒河两岸洗澡或擦拭身体,以净化自己。

四、种姓制度的固化与影响

种姓制度在印度社会根深蒂固,世代相袭。各阶层之间几乎只在内部通婚,高种姓的女子一般不会嫁给低种姓,也不太可能嫁给外国人。虽然1947年印度独立后,通过法律的形式废除了种姓制度,但这一固化的等级制度仍然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力。特别是在一些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种姓歧视依然严重。

高种姓人自然处在高位,享有各种特权;而低种姓人则勤恳干活,侍奉高种姓。低阶层上升基本不可能,社会地位高低、经济状况好坏大多与种姓有关。这种严格的等级划分阻碍了社会流动和经济发展,使得印度社会长期存在贫富差距和阶级矛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五、外国人在印度的种姓问题

印度人对外国人的种姓问题存在不同的判断观点。一些印度人根据肤色来判断外国人的种姓,认为浅色肤色的外国人通常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收入,因此被视为刹帝利等级。然而,如果外国人在印度从事底层工作,他们同样会被视为低种姓,并受到歧视。

此外,印度高种姓的女子一般不会嫁给低种姓或外国人。尽管从法律层面来讲,印度和其他现代国家一样赞同婚姻自由和跨国婚姻自由,但实际上印度依然是一个宗教氛围浓郁的保守国家,年轻人的婚姻观念仍然会受到父母的影响。

六、印度政府的努力与改革

为了消除种姓制度的影响,印度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从2006年起,印度教育部大幅提高“保留配额”比例,以增加社会低种姓群体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印度理工学院、印度管理学院以及全印医学院等知名院校将来自低种姓家庭的入学名额大幅提高。此外,印度还实施了著名的“保留政策”,在议会两院和政府机构中为低种姓群体保留了一定比例的席位。

然而,尽管印度政府做出了不懈努力,但在一些地方种姓歧视依然严重。印度想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国,就必须先铲除这道顽疾,否则一切梦想都为之过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种姓制度是一种丑陋落后的宗教毒瘤,它禁锢着所有人的思想,将人的一生都囚禁在阶级的牢笼中,阻碍着国家的发展。印度社会需要更加开放和包容,摒弃种姓歧视,促进不同阶层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