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承宗列传

孙承宗列传

孙承宗(1563—1638年),字稚绳,号恺阳,保定府高阳县(今保定市高阳县)人。明末爱国将领。

满门忠烈的抗清名将

孙承宗长相奇特,胡须像戟一样张开,说话声音浑厚。他年轻时曾在朝廷官员房守士家中当家庭教师,房守士升任大同(今山西省大同市)巡抚,孙承宗跟随他到大同教书。

大同镇是明朝九边重镇之一,孙承宗对军事有着浓烈兴趣,喜欢与低级武官和老兵聊天,讨论边关防务问题,慢慢对边境军务有了了解。

孙承宗四十二岁考中进士第二名,进入翰林院,后来担任太子的属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615年,一位叫张差的百姓突然闯入太子宫,打伤守门太监,被抓后声称是受郑贵妃指使。众所周知,郑贵妃处心积虑想让自己的儿子取代太子,朝臣听说了此事,纷纷要求彻查。

明神宗不愿深究,派一位大臣处理此事。这位大臣询问孙承宗该怎么办,孙承宗说:“此事关系到太子,绝不能放任不理;但涉及后宫的贵妃,又不能彻查。只能对已经招供的小人物追查到底,再往上,应该适可而止。”这位大臣照他的话做,平息了此事。

明熹宗即位后,孙承宗担任他的老师。1621年,后金进攻明朝,连连攻城掠地,辽东(今辽宁省大部)地区的重镇接连沦陷,不久又继续往南,进逼广宁卫(今辽宁省北镇市)。

明熹宗任命孙承宗为兵部尚书,入朝办事,又让他掌管兵部事务。孙承宗上疏说:“国家应该重视武将的权力,不要让文官欺凌他们。”并献上一系列对策,明熹宗欣然采纳。

随着战局不断恶化,朝臣争论不休,明熹宗无法决策,于是孙承宗自请为指挥官,前往辽东裁决。孙承宗抵达京城门户山海关,马上巡行边境,详细了解情况,召集众将商议对策。最终力排众议,采纳新任将领袁崇焕的建议,将防线往北推移,全力经营宁远卫(今辽宁省兴城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接着,孙承宗自请担任督师,有权便宜从事,大刀阔斧地开展工作。孙承宗首先对人事调整,制定策略、完善装备、征集物资、招募士兵等工作均安排专人负责,按照全面恢复辽东的战略目标各司其职。

他发现前线士兵缺少纪律,冒领军饷,于是下令整顿。有人认为沿渤海一线不重要,请求裁撤负责海防的登莱巡抚,但孙承宗认为要想收复辽东,必须守好沿海,继续重用登莱巡抚袁可立。

孙承宗坐镇辽东四年,成功遏制了局势的恶化,后金不敢越雷池一步,不仅实现了一方平安,而且赢得了时间养精蓄锐,修复城池堡垒,招兵买马,制造武器。

此时,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已经完全掌控了朝政,企图进一步控制军队,主动向孙承宗示好,想要攀附。孙承宗对此一言不发,魏忠贤因此记恨在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承宗看不惯魏忠贤迫害朝中大臣,认为上书不一定会被皇帝看到,便计划以祝寿为借口入朝,弹劾魏忠贤。魏忠贤提前知道了此事,马上跑到明熹宗面前乞怜,再佐以旁人煽风点火,明熹宗连夜派人阻止孙承宗回朝。孙承宗接到圣旨,只好无功而返。

魏忠贤意识到孙承宗的危险性,随即安排人手上书诋毁孙承宗冒领军饷,孙承宗被迫请求罢官。在吏部尚书的支持下,明熹宗下令孙承宗继续督师辽东,但要缩减开支,精兵简将。

孙承宗一面积极收复失地,迫使后金皇帝努尔哈赤舍弃新都城,往北迁移;一面裁减军队,节省开支。不久,孙承宗的部属袁可立、马世龙先后作战失利,孙承宗也遭到弹劾,辞官回乡。

庄烈帝即位的第二年,后金大举进攻,直逼京城,孙承宗这才官复原职。庄烈帝问孙承宗退敌策略,孙承宗侃侃而谈,成竹在胸。庄烈帝又问怎样保卫京城,孙承宗说:“在最危急的时刻,也不能让守城人忍饥挨饿。要整顿好军备,犒劳将士,鼓舞人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庄烈帝在心底认可孙承宗的谋略和才能,让他负责京城内外军务。孙承宗运筹帷幄,击退清军。没过多久,孙承宗再次被弹劾而辞官回乡,从此在家乡闲居七年。

1638年,清军进攻高阳县,赋闲在家的孙承宗带领全城军民誓死抵抗。高阳城陷落,孙承宗被抓获,他望向城门,深深叩头后自缢而死,终年七十六岁。

孙承宗的五个儿子、五个孙子、一个侄子、六个侄孙全部战死,全家一百多人遇难。

本文节选自《二十四史马上读,语文历史都进步》——第十二册《明史》,官方唯一授权发布,欢迎持续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