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13副甲胄起兵,利用女真民族部落内部矛盾和明朝廷在辽东的决策失误,对内逐步统一女真各部落,对外建立“后金”政权,为大清王朝的建立打下了重要基础。而纵观努尔哈赤的一生,大致可以将其分为两个阶段,建立八旗制度前和建立八旗制度后,换句话说,创建八旗制度就是努尔哈赤人生的分水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努尔哈赤历史画像

八旗制度的建立

在创建八旗制度前,女真各部落遇到战争或者进行大型优劣活动,多是采取牛录制度这种比较原始的组织形式。简单来说,就是女真族出去打猎或部落战争时,每个小部落派出一支队伍,每支队伍有个小头领,再从这些小头领中选取大统领,负责临时统领整支队伍,等狩猎或战争结束,这个组织就会立刻解散。

所以,牛录制有两个非常明显的特点,一个是组织松散,大统领是大家临时推选出来的,除了分配任务外,对各个小组织并没有太强的约束力,大家基本还是各自为战;另一个就是临时性,都是为了某项任务而临时组建起来的,任务结束就解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两个特点决定了,女真族虽然从小在马背上长大,个人战斗力很强,但很难形成合力,在纪律严明的明军面前显得非常不堪。打个比方来说,10个明军对上10个女真族勇士,明军可能会败;50个明军对上50个女真族勇士,双方可能打成平手;100个明军对上100个女真族勇士,明军可能会完胜。这就是团队的力量,而当时的女真族缺的就是这个。

事实上,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族的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也是远交近攻、分化瓦解,各个击破,而这个策略的核心前提就是其他各个部落处于一种相对松散的合作状态,能够给努尔哈赤逐个击破的机会。努尔哈赤在战争中亲身感受到了这种组织弱点,所以他如果想要实现自己的野心,就必须克服这种弊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在统一建州、击败海西女真、收服东海库尔喀部后,于明万历二十九年,努尔哈赤在原来牛录制的基础上,设立黄、白、红、蓝四旗,由于都是纯色,也称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旗。具体结构为每300人为1牛录,设牛录额真1人;5 牛录为1甲喇,设甲喇额真1人;5甲喇为1固山,设固山额真1人。

十四年后,努尔哈赤在四旗的基础上,又扩充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至此清朝八旗制度正式形成。清朝后世皇帝虽然对八旗制度进行不少调整,但是整体框架和设置原则,基本没有任何改变,更多是增加了一些编制,比如说蒙古八旗、汉族八旗,调整了一下隶属关系,出现了上三旗和下五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八旗制度为什么能够发挥如此大的威力?

其实,相比明朝的屯兵制度来说,八旗制度仍然算不得一个多么先进的组织结构,但是这一改变是努尔哈赤从部落首领向政权首领转变的关键,也是女真族战斗力实现质的提升的关键。那么,为什么一个不算特别先进的组织结构,能够为女真族战斗力带来如此大的提升呢?

首先来说,正如上文分析的,女真族单兵战斗力很高,然而一旦面对大一点的战争,内部组织松散、各个利益团体相互掣肘等严重制约了战斗力的发挥,而努尔哈赤设立八旗制度后,将征服的小部落打散编到各旗中,这样在战时就形成了一个努尔哈赤——固山额真——甲喇额真——牛录额真完整的指挥链条,原则来说他们都效忠于努尔哈赤,也就不存在相互掣肘的问题,能够最大化释放他们的战斗潜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八旗制度下,所有人都编在各旗中,基本是上马能战斗、下马能耕田,既保证了充足的兵力,也保证了稳定经济来源。从某种程度来说,努尔哈赤设立八旗制度后,基本实现了全民皆兵,碰上小的战争就从各旗按比例抽人,碰上大的战争则全员提刀上马作战,战争动员能力得到极大加强。萨尔浒之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面对来势汹汹的四路大军,努尔哈赤短时间内就聚集了5万大军,这放到以前是不敢想象的。

最后,努尔哈赤每征服一个小部落,就将这些人分散编到各个旗中,如此一来这些人原来的部落观念就会慢慢淡化,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旗人身份认同,因为他们的生活水平怎么样完全由这个旗的地位所决定,相当于通过这种方式,逐步消化掉了各个小部落,而形成了一个大部落,这个大部落的首领就是努尔哈赤。这与现在的公司文化建设是一个道理,阿里巴巴为啥这么牛,首先是人家的企业文化好,努尔哈赤的八旗制度在当时所起的效果与此类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束语

正如上文所说,八旗制度并不比明朝的军队制度高明多少,毕竟明朝的军队制度是上千年汉族文化的沉淀,而八旗制度只不过努尔哈赤在战争中摸索出来一套制度。应该说,它只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在特定的人、特定的时空背景下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不过,对努尔哈赤而言,他的确找到了一条释放女真族战斗力的最佳途径,而这条途径帮助他实现了自己的野心。

声明:文中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