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青年报
一展了解当代中国美术创作的新风貌、新发展。“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进京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该展以丰富的主题、多样的门类、琳琅满目的作品,成为黄金周一票难求的大展。据悉,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13个分展区展出4814件作品,第二阶段在中国美术馆和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686件进京作品。
与新中国同龄的美展
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与新中国同龄,75年来始终与时代同向同行,努力推动中国美术发展,推出了一批名家名作,为繁荣中国美术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五年一届,作为中国美术领域的最高展览平台,在引领美术创作方向、推动美术事业发展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既是中国美术成就的集中展示,也是美术家切磋技艺的重要平台。
据了解,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共设13个分展区,展出4814件作品,累计参观人数已经达到229万人次,在这些作品之中优中选优,再评选出686件进京作品,此次分别在中国美术馆和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
据中国美协有关负责人介绍,参展作品呈现近年来美术创作与时俱进的鲜明特征:一是展现“国之大者”,以丰富的丹青画卷为时代塑像、立传、明德;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美术创作中彰显鲜明的“人民性”,以“大美术”方式服务社会、服务人民;三是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坚持守正创新。画家李前表示:“对于我们美术工作者来说,非常希望能够在这样的展览中,展现出自己五年来的探索和研究成果。”
美术是一种语言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国家重大建设到百姓烟火生活,从绿水青山到城乡新貌……中国美术家协会秘书长王平谈到此次美展内容时表示:“美术是一种语言,观众观看此次展览,是欣赏美术家用美术的语言讲述时代中国发展的故事。”
北京青年报记者走进中国美术馆一号展厅看到的首幅作品,就是以中国航天为题材由贾巍创作的《大国崛起·飞天》,该件作品创作于2024年,取材于国家博物馆的一次航天展,中间是航天员的舱外航天服“飞天”,两侧是火箭发动机。贾巍告诉北青报记者:“这是自己首次用色粉进行创作。”
美术创作者不仅视野开阔、手法多样,而且深入生活、精微体察,塑造了各行各业劳动者、建设者、奋斗者的典型形象。例如,在参展作品《暖》中,画家李传真试图以真诚、温情的视角讲述一个平凡却动人的农民工中秋团圆的故事。谈及日常创作,她说:“我是农村出身,一直都在关注农民工群体,我的创作长期都是画身边的人和事。”由于长期关注,李传真笔下的农民工形象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我在2004年画这个群体的时候,感受到他们基本上不敢正眼看人,他们的面貌状态稍微有点惧怕生人。随着时代的发展,近些年画了一群80后、90后、00后的新生代的农民工,他们在工棚里欢度中秋的场景,你可以感受到年轻人的那种朝气蓬勃、向上阳光。”
美术作品的“新贡献”
除了用美术展示美之外,此次美展还展现了实用功能,一件《北京社区微花园——居民参与式生活美学环境营造》累积了十位艺术家十年的心血,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授侯晓蕾告诉记者:“从‘社区微花园’到‘街区微花园’,‘微花园’作为一种城市绿色微更新的社会治理途径,能够有效营造生活美学,改善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塑造具有人情味的公共空间。”从这件作品可以看出,这些“微花园”从本土文化中汲取营养,“老北京遛鸟”“斗蛐蛐”“糖葫芦”“滚铁环”“放风筝”“转风车”“兔儿爷”等具有老北京文化特色的景观艺术装置,提升了街巷的人情味儿和生动性。
除了《北京社区微花园》,观众还能在展览中看到《长白山国家森林步道景观规划》《石窝剧场》等设计项目中,美术工作者走进社区、田野,将艺术应用于城乡规划、乡村美育、生态建设之中。如何更好地将艺术与科学、技术结合,如何更好地服务社会和人民?这些展览作品用一个个生动的案例给出了答案。
“当代美术工作者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坚持守正创新,通过融合创新来展现中国文化精神的当代价值。”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说,“我们要以第十四届全国美展为新的起点,秉持锐气,继续探索,推动中国美术向高质量发展,为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新的贡献。”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10月24日,观众也可以通过“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专题网站720度“云上看展”。文/本报记者 王磊
统筹/满羿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