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普通家庭而言,孩子的出生是件喜事,要好好庆祝一番,所以民间一直有请“满月酒”的习俗。但我们今天要介绍的这个孩子却有些特别,他的出生,已经不是单个家庭的喜事那么简单了,简直是普天同庆级别。
他就是孔德成。孔德成的母亲怀胎时,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她的肚子上,而她分娩时,更是出动了军队来守产房,一省之长也亲自坐镇;孩子出生后,大家纷纷欢呼起来,全城都放起了鞭炮,共同庆贺。
那场面不可不谓盛大,说孔德成是中国历史上面子最大的婴儿,也不为过。那么孔德成究竟有何特殊之处呢?其实看到这个姓氏,聪明的读者或许已经猜出来,孔德成是孔子的嫡派子孙。但一般情况下,孔子的嫡亲后代出生不至于那么大排场。
这样的排场,既和孔子血脉的传承有关,也跟孔德成的身世有关。孔子是儒家创始人,自古以来,中国传统的哲学意识形态便是“儒释道”三分天下,士大夫不学儒,根本无法踏入仕途。而尊崇孔子、给予孔子后人一些待遇的历史,从汉朝建立之初就开始了。
我们知道,在古代,孔子嫡系子孙有“衍圣公”爵位,世袭传承,代代不断。第一个册封孔子嫡系后代的人正是汉高祖刘邦,公元前195年,他将孔子第8世孙孔腾封为奉祀君;之后这种册封基本没断过,只不过封号有变化而已。
“衍圣公”的封号源于宋仁宗册封,首位“衍圣公”是孔子45代孙孔宗愿。虽然封“衍圣公”的事在古代也出现过一些荒唐闹剧(比如宋、金、元时期3个衍圣公并立),但总的来说这种世袭传承还是得到扶持,并且在人们心中象征着圣裔的延续、文化意识的神圣沿袭。
前面说到的孔德成,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衍圣公”。孔德成的母亲怀孕时,清朝都已经灭亡7年了。孔德成作为孔子的嫡派子孙,也就是俗称的“小圣人”,出生受关注好像没啥不对?
但其他“小圣人”出生,从不会被重视到这种程度。孔德成出生之后,当时的北洋政府可是鸣了13响礼炮庆祝。这就跟孔德成的身世有关了,他的父亲孔令贻是孔子第76代嫡孙,出生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从清末跨到民国,见证了清朝的衰亡。
孔令贻曾经劝袁称帝,拥护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复位,积极活动,为“定孔教为国教”而四处奔走。清朝虽然灭亡,但孔府“衍圣公”的传袭却没断。孔令贻作为第30代衍圣公,生育子女不是他个人的私事,而是孔氏家族血脉延续、圣人奉祀香火不绝的大事。
哪知道孔令贻的运气不太好,光绪十四年(1888年),孔令贻进京陛见,在此期间他娶了吏部右侍郎孙毓汶的女儿。没想到孙氏身体不太好,进门没多久就因病撒手人寰,没留下一子半女;无奈,孔令贻又续娶了陶氏,陶氏进门后生下一个儿子,孔令贻高兴坏了。
谁知这个儿子早夭,孔令贻的妻妾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怀孕,孔令贻急得上火。后来孔令贻看中了夫人陶氏身边的丫环王宝翠,就将王宝翠收为妾。王宝翠很快怀孕,孔令贻满怀希望盼着是个男孩,见生下来的是个女儿,他皱起了眉。
不过孔令贻还是安慰自己,儿子早晚会有的。果然王宝翠又怀孕,这次还是女儿。孔令贻几乎要绝望了,当王宝翠怀上第三胎时,孔令贻离开孔府,赴京办事。没想到他这一去就再也没回来,因为突发背疽,孔令贻在北京的衍圣公府病逝了。
孔令贻去世了,但山东曲阜的孔府,却还没有个嫡系继承人。于是,王宝翠这一胎生男生女就成了大家关注的大事,孔令贻临终前特意嘱咐,如果是男孩,就可以直接袭“衍圣公”名号。王宝翠成了国宝般的存在,一饮一食都有人小心看护。
1920年2月23日,王宝翠要生产了,众人蜂拥赶到孔府,北洋政府派军队包围了产房,一是保护王宝翠的安全,二是防止出现狸猫换太子的事。有头有脸的人物都坐镇孔府监督王宝翠生产,孔门圣贤后代颜、曾、孟的奉祀官也全部到场。
孔府请来了大量长辈老太太,又将举行重要典礼、迎接皇帝旨意才开的重光门、皇帝出巡或者举行祭孔大典时才开的曲阜正南门全打开,孔府门上挂弓箭寓意“速来”,孔府上下严阵以待。偏巧王宝翠难产,费尽千辛万苦才将男婴生下来。
“小圣人”孔德成出生,孔府上下一片欢腾,派人四处敲锣十三下,公布这件喜事。曲阜全城都放起了鞭炮,礼炮齐鸣,热热闹闹,庆贺圣人嫡系血脉得到了延续。然而在这一片热闹声中,孔德成的母亲王宝翠却因为产后护理不当,他还未满月时便撒手人寰。
于是,抚养孔德成的任务就交到了他嫡母陶氏手中。孔德成虽说出生就成了“衍圣公”,但新文化新思想的涌入,让他感到“衍圣公”这种封建世袭爵位在民国混不下去,便在15岁那年主动申请取消。
最终,“衍圣公”变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作为一种荣誉职存在。孔德成本人用尽一生传播儒学思想,为儒学的继承与发展做出了不少贡献,并且多次拒绝出席日本的孔庙落成典礼。2008年10月28日上午,孔德成因心肺衰竭而去世。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