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内清退编外人员,这事儿最近讨论得挺多。

各种声音都有,有支持的,有反对的,还有观望的。

但说实话,这事儿的阻力远比你想象的大。

好多人光看到了表面,觉得不就是裁员嘛,企业天天裁,有啥难的?

但体制内的情况,它不一样。

咱们得先明白一点,很多编外人员在基层单位,那可不是可有可无的摆设,人家是真干活的。

你想想,一个乡镇,就那么几个正式编制,很多工作都得靠编外人员顶着。

什么资料整理、跑腿办事、窗口服务,甚至一些比较专业的技术工作,都指着他们呢。

要是把这些人一下子都清退了,活谁干?

前两天一个网友给我留言,说他们单位一个编外的搞网络的,比正式工都懂行,要是走了,整个单位的网络都得瘫痪。

这还真不是夸张,很多基层单位就是这么个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说人员贡献的问题。

有些编外人员,干的活一点不比正式工少,甚至更多更累,但待遇却差了一大截。

他们拿着微薄的薪水,默默奉献了这么多年,现在说清退就清退,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

我一个远房亲戚,在县里的一个部门干了十几年,兢兢业业,领导也认可,但因为没编制,待遇一直上不去。

现在要清退,他心里特别不是滋味。

他说,这十几年,青春都奉献在这儿了,到头来落得个啥?

还有更复杂的,就是人际关系。

体制内,人际关系盘根错节,很多编外人员都和单位里的领导、同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有些是沾亲带故的,有些是老领导介绍来的,有些是同事的朋友。

这些人,你动一个,可能就牵扯到一大片。

处理不好,很容易引发内部矛盾,甚至造成不稳定因素。

我之前看过一个案例,一个单位清退了一个编外人员,结果这个人的亲戚是当地一个比较有影响力的人物,最后闹得沸沸扬扬,单位领导也很被动。

当然,最根本的问题还是稳定。

基层本来就人手不足,很多工作都靠编外人员维持运转。

如果大规模清退,势必会影响到基层工作的正常开展,甚至造成社会不稳定。

稳定压倒一切,这是个大原则。

所以在清退编外人员这个问题上,必须慎之又慎,不能一刀切,更不能简单粗暴。

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其实,核心就在于减少对编外人员的依赖,同时妥善安置好被清退的人员。

一方面,要加大正式编制的招聘力度,把真正需要的人才吸纳进来;另一方面,要对被清退的编外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帮助他们找到新的出路。

不能让他们觉得被抛弃了,要让他们感受到组织的关心和温暖。

这事儿,急不得,也简单不了。

得慢慢来,一步一个脚印,才能最终解决好。

就像治病一样,得先找到病根,再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

一味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最终只会治标不治本,甚至还会引发新的问题。

所以,对于清退编外人员这件事,咱们得理性看待,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抱怨,共同努力,才能找到一个最佳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