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晚,歌唱家、声乐教育家、上海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主任方琼教授与声乐歌剧系民族声乐教研室主任杨学进教授,携手上音优秀青年学子们,于上音歌剧院为观众们奉上一场精彩动人的演出。
本场音乐会由指挥家张亮执棒,上海爱乐乐团倾力协作。同时邀请音乐学家、上音校友王勇教授担任主持与讲解,展示了几代上音人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领域孜孜不倦、不断钻研,倾力奉献、代代传承的宝贵精神。音乐会一票难求,沪上观众们翘首以待两位歌唱家带来的声乐盛宴。
数十首曲目,如一深情
音乐会上,两位演唱家与学生们先后带来《浏阳河》《茉莉花》《昙华山好地方》《火把节的欢乐》《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等脍炙人口的地方民歌;《情深谊长》《让我们荡起双桨》《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春江花月夜》《同桌的你》《掌声响起来》《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等耳熟能详的经典老歌;《采槟榔》《香格里拉》《夜上海》等风味十足的海派情歌;《山水迢迢》《长相思》《今天天气好晴朗》《妈妈留给我一首歌》等音画结合的影视名曲,以及《是你一直想着我》《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这世界那么多人》《敕勒歌》《我的深情为你守候》等时代新声。
她们对不同风格音乐作品的多样诠释,诉说了演唱家们在上音求学、教学与生活历程中的回忆与怀念、眷恋与感恩、欣喜与欢愉、期望与寄托之情。她们对不同演唱技巧的灵活运用,全面展现上音民族声乐学科悠久的历史传承以及多学科集成合作全面推动的优势。
赓续学科传统,厚积薄发
新中国成立伊始,贺绿汀院长就以“向民间音乐学习”“大唱民歌”为倡导,让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探索成为上音学科建设的核心命题。一方面,与上音民族声乐专业创办发展息息相关的三位先生——周小燕、胡靖舫与王品素,从科学发声方法、戏曲曲艺借鉴、民族特色传承等方面对民族声乐专业教学路径进行了勘探。先驱者们所达成的“借鉴西方美声发声和歌唱技巧”“扎根民族语言基础”“符合民族欣赏习惯、富于民族风味”之审美共识、因材施教的一贯育人思维、强调“字”“声”“情”“表”相结合的一贯育人方法,都在每一代上音学子身上留下深刻印记。
另一方面,丁喜才、夏野、高厚永、江明惇、李民雄、连波、刘国杰、滕永然、叶栋、黄白、黄允箴等前辈音乐理论家与教育家们对我国传统音乐、民族民间音乐进行收集整理与分类研究,又让民族声乐学生全面了解民歌的体裁分类、乐曲结构及其背后的地域色彩与民俗风土。贺绿汀、黎英海、丁善德、沙汉昆等前辈作曲家们则积极开展田野采风与作品创编,为人们留下大量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经典民族音乐作品。
钻研创新法宝,助力人才培养
近年来,上音基于“教创演研”一体化育人体系为民族声乐发展进行全面助力。无论是举办全国高等艺术院校民族声乐大赛、少数民族声乐作品汇演、民族声乐专场音乐会,还是开设全国民族声乐论坛、民族声乐教学与理论研究论坛、与其他少数民族地区艺术学院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皆体现上音跨学科集体作业对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为了进一步冲破民族声乐“千人一面”的囹圄,方琼与杨学进教授各自钻研创新法宝。在国家艺术基金传播推广项目的扶持下,方琼专注于古诗词与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理论研究。通过不断理解民族文化、提升民族精神气质的基础上对经典素材进行考古、复古与仿古,为民族声乐艺术表演与研究带来新契机。杨学进则通过主持国家艺术基金“少数民族声乐表演人才培养”项目,继续在少数民族声乐领域勘探挖掘新作品、新人才。作为彝族歌唱家,她长久以来一直坚持在云南多地进行采风,并在多个少数民族地区开设培训班来促进多文化交流学习,为少数民族声乐艺术多样性特点的保存提供了宝贵平台。
正是在这样的综合影响之下,上音代代民族声乐专业师生得以具备广阔且深入的历史视域,全面把握作品的形式与内容,进而在舞台上自如地以真情驱动“科学的声音”,让听众沉醉其中。“今天的某一刻,悄悄在台上湿了眼眶。”“音乐会像是一个沉浸式大课堂。”“是榜样、是引领、是坚守……”“爱上音的理由有很多个,但最重要的一定是这里可爱、可亲、可敬的老师们。”音乐会后,声歌系学生们纷纷表达了由衷之情。
供稿:声乐歌剧系
文案:许首秋
设计:leisurelyzs
编辑:彭畅
小音家族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