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亚科—蜜蜂族(下):大蜜蜂

10.大蜜蜂

大蜜蜂(学名:Apis dorsata),又称巨型蜜蜂,是一种分布在南亚及东南亚的大型蜜蜂,广泛分布在森林及特莱平原。成虫通常约17~20毫米(0.7~0.8英寸)长。巨型蜜蜂主要在离地面很高无遮蔽的地方筑巢,如树枝、悬垂处,有时会在建筑物里。本种蜜蜂性情凶猛,当遭到敌人进攻时会持续不断地攻击直到敌人被击退。本种虽然没有被驯化,当地居民会用本种蜜蜂去采集蜂蜜及蜂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形态特征

工蜂体长16一18mm;体细长。唇基刻点稀。头、胸、足及腹部端部3节黑色,基部3节蜜黄色;上唇及下唇栗褐色;触角柄节及口器黄褐色;翅黑褐色,具紫色光泽,以前缘室及亚前缘室色最深,后翅色稍浅。体密被短毛;头、颜面毛稀而短,灰白色;颅顶、中胸背板及胸侧板被密而长的黑褐至黑色毛;小盾片及并胸腹节被蜜黄色长毛;足被黑色毛;前足各节外侧毛黄色,较长;中足及后足基跗节内侧被金黄褐色毛;腹部第1—3节背板密被黄色短毛,其余各节被褐至黑褐色短毛。

雄蜂体长16—17mm;复眼大,顶端相接,褐色;触节鞭节褐色;胸部黑色;并胸腹节、腹部第1—6节背板大部分(除亚端缘黑褐色)、中足及后足均红褐色;前足黑褐色;后足胫节长度与基跗节长度的比为5:3。体毛浅黄至灰黄色;复眼密被短的黄毛;唇基被黑毛;单眼周围、颊、前足腿节外侧、胸部及腹部第1—2节背板及腹板均被黄色长绒毛。

(2)生活习性

大蜜蜂为野生蜂,性较凶猛。栖息环境随季节不同有迁徙习性,5—8月在高大的树上筑巢繁殖,子代蜂出巢后,由于受胡蜂等天敌袭击,而在林间流动。9月以后,迁至较低河谷的岩石处及茂密的灌丛中,筑巢贮蜜越冬。一般在海拔2500m左右活动,巢筑于高出地面10m以上的树叉处,一棵树上有蜂1群至数群甚至百群。巢脾为单一垂直方向,长约0.5—1m,宽约3—10cm。脾上部和两侧为贮蜜区,下部为繁殖区。年可产蜂蜜25--40kg。由于处在野生状态,故天敌较多,有多种鸟类、胡蜂类,巢内有蜡螟及小蜂螨等。

采访植物:砂仁、粗叶悬钩子等。

(3)分布范围

海南、广西、云南;日本,泰国,缅甸,老挝,越南,柬埔寨,孟加拉国,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

11.黑大蜜蜂

黑大蜜蜂(学名:Apis laboriosa)又称喜马拉雅巨型蜜蜂,是蜂科蜜蜂属的物种。它们是现今体型最大的蜜蜂,成虫可长到约3厘米长(1.2英尺)。1980年前本物种曾是巨型蜜蜂(Apis dorsata)的亚种,1980年到1999年本种升格为独立的物种,但在1999年恩格尔(Michael S. Engel)再度将本种归为巨型蜜蜂的亚种,直到2020年证实该物种确实是个独立的物种,以在特定站点研究为依据的观察显示,本种确实一直和巨型蜜蜂共存着,但没有和巨型蜜蜂有杂交的情况发生。

本种蜜蜂仅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却具有广泛的行为适应性,相当适应高地寒冷的环境,使其可以在高纬度地区的低温外部环境中筑巢。

(1)形态特征

工蜂体长17-20mm;腹部全为黑褐色。体细长;头长宽相等;唇基及额均稍隆起,其上的刻点粗细不均匀;颜面及颅顶刻点极细密;颚眼距长,为触角柄节长的3/4;腹部第3—5节背板刻点粗大不均,第6节背板刻点极细密,腹部全为黑褐色;翅浅褐色。触角窝间被1撮白毛;颊、颅顶密被褐黄色毛;中胸背板、胸侧、腹部第1节背板端缘及第2节背板基缘毛密且短,深褐色;足被褐黄色毛,中足基跗节腹面毛最密;腹部黑褐色;第1—5节背板基部被极密的白色毛带,第6节背板被黑色毛。

雄蜂体长16—17mm;复眼大,顶端相接,褐色;触角鞭节黑色;胸部及腹部均黑色,无红褐色斑纹;足黑色;后基跗节内侧黄褐色;后足胫节长度与基跗节长度的比为5:3。体毛黄褐色;复眼密被短黄毛;唇基及单眼周围均被黑毛;颊、前足腿节外侧、胸侧及腹面、腹部第1节背板、腹部腹板均被黄褐色长毛。

(2)生活习性

喜群居,常见数群或十余群聚居于同一悬岩陡壁上的岩隙或突出的岩石上,离地面30—40m。巢脾单一垂直方向,长约0.3—1.5m,宽约5~12cm,上部为贮蜜区,下部为繁殖区。野性较大蜜蜂凶猛,有主动攻击的能力。

采访植物以杜鹃科植物为主,还有忍冬科、蔷薇科、菊科、豆科、唇形科及大戟科的一些种类。

(3)分布范围

分布于尼泊尔、不丹、印度东北部以及我国的西藏南部、云南西部和南部等地。

(4)主要价值

每群黑大蜜蜂一年可猎取蜂蜜20一40千克。

12.东方蜜蜂

东方蜜蜂(学名:Apis cerana),蜜蜂属下的一个蜜蜂种,自然分布范围西至巴基斯坦、东至台湾与日本、东北至双城子、西北至青海与甘肃、南至印度尼西亚与巴布亚新几内亚,包括整个南亚、东南亚与东亚,近几年更扩展至澳大利亚北部,日本的某些岛屿也有再引入计划。东方蜜蜂有不同的俗名,也可称为亚洲蜜蜂、土蜜蜂、野蜂等等,各地的称呼也不同,在中国称为中华蜜蜂、中华蜂、中蜂,在日本称为日本蜂,在印度称为印度蜜蜂。它是沙巴蜂的姐妹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形态特征

东方蜜蜂蜂王有黑色和棕色两种体色。雄蜂体黑色。工蜂体长9.5~13.0mm;喙长3.0~5.6mm;前翅长7.0~9.0mm,后翅中脉分叉;唇基具三角形黄斑;体色变化较大,其热带、亚热带的品种,腹部以黄色为主,高寒山区或温带地区的品种以黑色为主。

(2)生物学特性

东方蜜蜂现处于野生、半野生或家养状态。在自然界中,蜂群栖息在树洞、岩洞等隐蔽场所,造复脾。雄蜂幼虫巢房有2层突起的封盖,内盖呈尖笠状凸起,中央有气孔,蛹成熟时露出内盖。工蜂在巢口扇风时,头向外,起到鼓风机的作用。采集半径1,000~2,000m。维持1~3kg(约1.5~3.5万只工蜂)的群势。分蜂性强,分蜂期营造7~15个王台。生存受威胁时,易发生整群弃巢迁徙。对蜡螟抵抗力弱;易患囊状幼虫病和欧洲幼虫病;抗美洲幼虫病和白垩病。东方蜜蜂为大蜂螨原寄主,但具抗螨(大、小蜂螨)能力,而且飞行灵活,善避胡蜂捕害。产卵有节,消耗省。个体耐寒性强,适应利用南方冬季蜜源。

东方蜜蜂的生物特性与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有明显的差异,其特性为对瓦螨有抗性、容易飞迁、对黄蜂抵抗性较强。在亚洲各地有很多养殖的东方蜜蜂,但因其较西方蜜蜂难以管理、蜂蜜产量也远少于养殖的西方蜜蜂及自然环境破坏,使近几年的养殖量呈现减少的趋势,但东方蜜蜂的蜂蜜口感特殊,其蜂蜜价格在各产地都高于西方蜜蜂所产的蜂蜜。

东方蜜蜂是瓦螨的原始寄主, 两者已共存千百万年,虽然工蜂与雄蜂遭瓦螨寄生,但不致对整个蜂群造成重大影响,遭瓦螨寄生的工蜂与雄蜂皆会剧烈摇晃引起周围工蜂的注意并协助清除瓦螨。西方蜜蜂被引入东方蜜蜂的原产地,使瓦螨传播到西方蜜蜂的蜂群,大多数养殖的西方蜜蜂品种不具备清除瓦螨的能力,从而引发瓦螨危害西方蜜蜂的问题。东方蜜蜂另一特性是外出采集的温度较西方蜜蜂更低,外界气温12°C仍能正常的进行采集活动,8°C才中止外出采集,某些品种可耐更低的温度,甚至可于外界低于0°C飞出巢外进行排泄飞行,东方蜜蜂耐低温的特性使其适合为早春低温开花的植物进行授粉,例如蔷薇科的樱、梨、桃、李等重要的经济类果树。

东方蜜蜂能随着外界环境开花植物的多寡调整蜂群的大小,所以发生蜂群缺蜜情况较不严重(但长期缺蜜仍会使蜂群严重缩小及引起飞逃),随外界调节蜂群大小的能力使东方蜜蜂适应野外的生存,这项能力也是东方蜜蜂能广布亚洲的重要原因(部分人工养殖的蜜蜂品种如西方蜜蜂的亚种意大利蜂需人工适时的喂食,否则会因饥饿与病虫害问题而灭群),野外生存的能力使其自然的扩散至亚洲各地,近几年更从巴布亚新几内亚自然扩散进入澳洲北部,造成澳洲养蜂业的恐慌,担心瓦螨会随着东方蜜蜂传播至澳洲养殖的西方蜜蜂身上,进而导致澳洲的包裹蜜蜂无法出口。澳洲养蜂业对东方蜜蜂采取敌视态度并持续消灭入侵的东方蜜蜂,并发布许多不正确的指谪以维持澳洲的包裹蜜蜂出口,许多指谪都是片面且不正确,澳洲本无蜜蜂分布,西方蜜蜂由人为带入,东方蜜蜂则是自然扩散进入,只因商业利益而使东方蜜蜂被赶尽杀绝。

(3)生活习性

长期以来, 东方蜜蜂由于对我国各地气候、蜜源条件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对当地的不良因素抗逆性强而形成了许多优良的地方蜂种。东方蜜蜂现处于野生、半野生或家养状态。在自然界中,蜂群栖息在树洞、岩洞等隐蔽场所,造复脾。雄蜂幼虫巢房有2层突起的封盖,内盖呈尖笠状凸起,中央有气孔,蛹成熟时露出内盖。工蜂在巢口扇风时,头向外,起到鼓风机的作用。采集半径1,000~2,000m。维持1~3kg(约1.5~3.5万只工蜂)的群势。分蜂性强,分蜂期营造7~15个王台。生存受威胁时,易发生整群弃巢迁徙。对蜡螟抵抗力弱;易患囊状幼虫病和欧洲幼虫病;抗美洲幼虫病和白垩病。东方蜜蜂为大蜂螨原寄主,但具抗螨(大、小蜂螨)能力,而且飞行灵活,善避胡蜂捕害。产卵有节,消耗省。个体耐寒性强,适应利用南方冬季蜜源。

(4)地理分布

东方蜜蜂分布在亚洲,包括中国、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斯里兰卡、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东帝汶、菲律宾、日本、朝鲜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生存在热带、亚热带、温带等气候带中。

13.西方蜜蜂

西方蜜蜂或欧洲蜜蜂(学名:Apis mellifera)是一种蜜蜂。其 Apis 是拉丁文的蜜蜂,种小名 mellifera 为“带有蜜糖”。卡尔·林奈(Carolus Linnaeus)后来发现蜜糖其实是蜜蜂制造的,故想更正其种小名为mellifica,即“制造蜜糖”的意思。不过根据《国际动物命名法规》,首先命名的学名才是有效的。西方蜜蜂的基因组于2006年被完全排序及分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形态特征

分布广,形成众多的地理亚种,形态和生活习性变异很大。总的来说,3型蜂分化明显;工蜂体长12~14mm,第6腹节背板上无绒毛带;后翅中脉不分叉;唇基一色;前翅长8.0~9.5mm;喙长5.5~7.2mm。

(2)生活习性

西蜂现处于野生、半野生或家养状态。在自然界中,蜂群穴居,造复脾。工蜂在巢口扇风时,头向内,起到抽气机的作用;雄蜂房凸出,盖平;具采胶性能。

(3)亚种分化

西方蜜蜂是蜜蜂属下的一个蜜蜂品种,原始分布于亚洲西部、非洲、欧洲,包括许多不同的亚种,因欧洲人殖民欧亚非各地,将原产于欧洲的西方蜜蜂欧洲亚种带到世界各地,目前人工养殖的蜜蜂大部分都是西方蜜蜂,少量为另一品种东方蜜蜂。

主要的西方蜜蜂亚种有:意大利蜜蜂(A.m.ligustica)、卡尼鄂拉蜂(A.m.carnica)、高加索蜜蜂(A.m.caucasica)、欧洲黑蜂(A.m.mellifera)、突尼斯蜜蜂(A.m.intermissa)、东非蜜蜂(A.m.scutelata)和安纳托利亚蜜蜂(A.m.anatolica)等。

(4)威胁

西方蜜蜂的生存面对着不同的威胁。在北美洲及欧洲养殖的蜂群于1990年代初备受瓦螨的侵扰,而在美国亦于2006年及2007年出现蜂群崩坏症候群。化学方法可以帮助解决瓦螨的问题,但瓦螨也渐渐产生抗药性。新品种已经可以减少依赖杀螨剂。瓦螨的问题只存在人工养殖的西方蜜蜂亚种, 许多野生的西方蜜蜂亚种都有抗瓦螨的能力。杀虫剂的使用亦影响了西方蜜蜂。

①环境威胁

在北美洲,杀人蜂广泛分布在美国南部,造成对人类的危害。野生蜜蜂作为入侵物种,在非原住的地方造成环境问题。进口的蜜蜂会竞争及取代原生的蜂类及鸟类,并帮助入侵植物的生长。不像原住的蜜蜂,它们不会正式地从雄蕊的花药抽取或传播花粉,而是振动授粉。例如,蜜蜂令多花野牡丹的果实产出减少。

②掠食者

西方蜜蜂的掠食者包括有昆虫(如食虫虻、螳螂、蜻蜓及欧洲狼蜂等)、蜘蛛(如梢蛛属、绿猞猁蜘蛛、金蛛属及捕鱼蛛)、爬行类及两栖类(如美国牛蛙)、鸟类(蜂虎科及霸鹟)及哺乳动物(如南美小麝鼩属、臭鼬科、浣熊、蜜獾、熊及人类)。

(5)主要价值

西方蜜蜂是世界最普遍的蜂种。西方蜜蜂起源于欧洲、非洲和中东,后由于欧洲移民和商业交往,引入世界各地,在过去的3个世纪里,人们见证了西方蜜蜂被引进所有的可居住大陆,已成为世界各国主要饲养的、用于生产的蜂种。亚洲各国大约于l9世纪末20世纪初,陆续引进西方蜜蜂,近百年来,西方蜜蜂在亚洲得到了普及而壮大,从而严重冲击了亚洲各国的本土蜜蜂,成为各国养蜂业不可替代的主要生产蜂种。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