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之所以失败,其实只有一个理由,他武艺不精。
回顾荆轲刺秦王的过程,燕太子丹和荆轲准备还是相当充分的,荆轲的应对还是相当不错的。
当太子丹找到荆轲时,荆轲同意了这次行动,为了能做到滴水不漏,他先要督亢地图,后要樊於期的人头,最后自己说服樊於期自杀。可见,荆轲为了打消秦王的顾虑,还是做了相当多工作的。目的只有一个,能和秦王近身交谈。
我们试想,荆轲去咸阳之前,他一定模拟过无数次,如何刺杀秦王。如果秦王不见,秦国官员见了就让他们回去了。这趟他们就白来了。所以,要制造近身秦王的机会,只有被召入大殿之中,所以杀樊於期献人头,有了上殿的机会。要想走到秦王面前,就要有理由近身详述,所以要有督亢地图。正好地图中可以藏匕首。因为宫殿之上除了秦王,不可能有人带着兵器。地图中藏兵器,没有在上殿前被秦国卫士搜查以确保安全,荆轲实数侥幸。
这个时间,王翦正在领了几十万大军在灭赵的路上,赵国亡,则燕国不可能撑得住。而此时,燕国杀樊於期,派人去咸阳献地图,就是投降的意思。荆轲此行可以说已占有天时之利,我打不过,不想打,故意来讨好你,有什么可怀疑的?经过周密策划,荆轲已经走到了秦王的案前,这该有多难,概率该有多低,但也实现了,这时荆轲已经占有地利。再说,荆轲此去是刺杀,不是劫持。不像当年曹沫劫持齐桓公,管仲还放过了鲁国。
知道秦王目的是灭六国,不是像齐桓公一样要“尊王攘夷”,所以,荆轲敢去,已经是早就做好了死在秦国大殿的准备。这样一个勇士,太子丹恐怕也没有那么好找。所以,人和也有了。只剩下最后一击。
可是,有两个问题:
荆轲是什么人?他本是个卫国人,卫国亡国之后,荆轲主要是游历四方,靠吹牛皮过日子。说白了,他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凭着有点学问就到处在各国走穴,希望能得到重用的人。如果,荆轲是个武夫,他根本无法靠一把剑就接触到燕国的高层。可见,能扮燕国使者,没点儿学问,根本进不了咸阳宫。曾经,荆轲去见盖聂,说白了就是想跟着盖聂干,但盖聂是个剑客出身,妥妥的尚武人士,下面门客也都是剑客。可是盖聂根本不搭理他,可见,盖聂有多么瞧不起荆轲的武艺。可以这么推断,荆轲是搞政治的,不是玩剑的。
太子丹要找人去刺杀秦王,你说他要是找个天下闻名的剑客假扮使者去见秦王,太子丹的智商得有多低呀?一个剑术高超程度影响一方的人,根本不可能会顺利进入秦王的大殿,更不可能给他机会贴近秦王。所以,太子丹找人的时候,不可能找剑客身份的人,否则,计划没开始就泡汤了。能找到荆轲,说明荆轲的武艺真不咋地,没什么人知道他。
荆轲走近秦王时,好像一切都是那么顺利,一切都是依照计划一步步实现了,只差最后一击。但是,很可能荆轲在燕国演练的时候,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他没有预测秦王面前的案台有多高,多大。战国时期,国君要处理国政,面前的案台上会放置很多各主管机构递上来的文书,这些文书都是竹简或木片制作的,随便几个都会占据很大面积,所以,秦王的案台应该够宽。但是荆轲在见到秦王之前,没有见过哪国的国君,更没有去量一下朝堂之上国君的案台有多宽。
一般人的体型,手臂长一般在70-90之间,所以,即便秦王贴着桌子坐在对面,荆轲手握匕首的攻击距离不会大于1米,超出1米,基本上没有力度了。好了,我们想象一下,秦王的案台有多宽。要保证,秦王伸手能拿到桌子上所有的物品,宽度不会高于1.2米。要保证放置两排竹简,案台不会低于80厘米。
所以,这个条件就很明确了。第一、桌子宽度低于1米,第二、图穷匕见的时候,秦王身体略微前倾,已达到攻击距离。第三、荆轲速度必须快,不能等到秦王反应过来。
但事实呢?这三个条件只有有一个没出现,这次行动基本告吹。根据历史上记载的表现,恐怕这三个条件一个都没有出现。
如果,荆轲是个剑客,出手极快,招招毙命,即便第一击没有刺中,他也可以快速跳上案台,发起第二击。在秦王没有拔出剑之前,抓住它,手里的匕首可就招招见血了。
荆轲成为刺客之首,被后世很多人颂扬,不是因为他的武艺,而是因为他的勇气。这就是:燕国无力抗强秦,荆轲负命敢舍身。却带一口书生气,空劳太子一片心。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