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海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围绕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法律实务、基层法律服务、涉外法律服务,着力打造教学、科研、服务三位一体特色学科,培养德才兼备、德法兼修的应用型法律服务人才,成效明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记者|张若楠 □王丹

责编|薛应军

正文共2878个字,预计阅读需8分钟▼

“金榜题名曾向吾门求鼎笔,蟾宫折桂须从此处借天梯。”这是镌刻在海南省海口市琼台书院前的一副楹联。作为清代琼州最高学府,琼台书院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是海南师范大学的前身,也是海南师范教育的起源地。

近日,民主与法制社记者走进海南师范大学,专访了海南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张霞。张霞告诉记者,海南师范大学法学专业创设于2006年,2015年正式成立法学院,历经多年发展,目前已成为海南省法学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近年来,围绕海南自由贸易港(以下简称海南自贸港)建设法律实务、基层法律服务、涉外法律服务三个方向,海南师范大学法学院着力打造教学、科研、服务三位一体特色学科,培养德才兼备、德法兼修,能吃苦、留得下,基础牢、能力强的应用型法律服务人才,成效明显。

服务区域发展战略 助力海南自贸港建设

2006年,海南师范大学设立法学专业,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2015年12月建法学院,2021年11月成立纪检监察系。

据介绍,海南师范大学法学院以法学理论、环境法学、刑法学、民商法学、监察学为主干学科,重点发展纪检监察、知识产权、涉外法治等特色学科。目前,该院现有教职工40人(专任教师31人,30人有博士学位;中青年教师22人、高级职称教师25人、博士生导师2人);聘请公检法、纪检监察等行业实践导师20余人。“围 绕重点学科,我们已组建起一支拥有领军人才的德才兼备、结构合理、教学科研与实务并重的教师团队。”张霞说。

2016年,海南师范大学法学院作为牵头单位,成立海南省法学会第一个专业研究会——海南省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2019年法学院牵头成立海南省法学会公共卫生法治研究会、教育法治研究会;2020年获批中共海南省委人才发展局“双百”人才团队之储备团队——自贸港生态环境安全风险防控团队;2022年获批成立“海南省廉洁文化研究基地”。

2020年6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党的二十大对“加快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提出明确要求。近年来,海南师范大学法学院抓住区域重大需求,依托法学院各类科研基地,不断推进科研管理制度创新,持续推出优势学科成果,服务海南自贸港发展。

截至目前,该院专职教师共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7项,主持省部级科研课题“海南自由贸易港外资利用中的国家安全保障问题研究”等31项,出版著作20余部。

立足对外发展需要 培养涉外法治人才

海南自然资源丰富、地理区位独特,面对区域发展需要,海南师范大学法学院精准对接海南自贸港建设对法治人才的需求,设置法学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特色模块,注重培养学生在生态环境资源保护、自贸港法律风险防控、知识产权、纪检监察、涉外法治等方面的专业素养。

2019年至今,海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学生在科研、竞赛、升学等方面成绩显著,在校本科生发表论文70余篇,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全国青少年模拟政协提案征集大赛等国家级赛事上崭露头角,累计获得各项国家级奖励30余项、省级奖励50余项。

2023年,海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学生团队获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2024年,该校法学院“法治向未来,护苗助成长”团队入选全国大学生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之“法治中国青春行”专项活动。

此外,海南师范大学法学院还将产教融合、科教融合与应用法学人才培养作为学科发展目标,与各行业深度融合,最大限度调动和发挥双方资源优势,打造“产、教、研、学、用”多维度融合的特色应用型法律人才教育模式。

“我院不仅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培养其创新思维、创业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还与多家实务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形成了理论教学与实践锻炼并重的办学机制。”张霞告诉记者,海南师范大学法学院通过举办招聘会、邀请公检法系统人员开展讲座等形式,不断丰富学生职业训练,强化学生就业指导,设立多个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不断拓宽学生用专业知识服务法治实践的渠道。

目前,海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已与海口国际商事调解中心等多家具有涉外业务的律师事务所共同建设了多个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基地,与海南省临高县人民法院等多家单位共建了实习实训基地。

“近年来,我院把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建设和培养作为参与海南自贸港涉外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构建符合自贸港法律需求的涉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张霞说。

主动对接基层社会治理需求 以法律服务推动乡村振兴

“海南是一个热带资源丰富、农业经济总量和农业人口占比较高的省份,约有80%的土地在农村,60%的户籍人口是农民,助力乡村振兴法律服务不可或缺。”张霞介绍,海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始终坚持以服务地方为己任,充分发挥学校的人才、专业及科研优势,整合、利用优质资源,主动对接海南基层社会治理需求,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法治力量。

2021年6月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自由贸易港法》第十条规定,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可以根据本法,结合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遵循宪法规定和法律、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就贸易、投资及相关管理活动制定法规,在海南自由贸易港范围内实施。

张霞告诉记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自由贸易港法》为通过立法促进海南乡村振兴带来了先行先试的宝贵机遇。海南师范大学法学院紧抓历史时机,组织学科团队深入开展基层法律服务及相关研究。截至目前,该院教师已主持起草《三沙市西沙群岛海龟保护规定》《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七仙文化广场保护管理规定(草案)》《陵水黎族自治县南门岭公园保护条例(草案)》《昌江黎族自治县棋子湾景观石保护条例》等地方立法17项,提交了“关于完善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机制设置的建议”及主动对标《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规则种业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相关建议等咨询报告,其中15项咨询报告获相关部门采纳。

2021年5月,张霞主动请缨担任三亚市吉阳区大茅村驻村第一书记。面对大茅村治安环境不佳,群众法治意识相对淡薄的情况,张霞在大茅村开设法律援助工作室,组织海南师范大学法学院骨干教师担任村(居)法律顾问,组织全院师生深入参与大茅村法 治建设进程,为村民提供法律服务、处理各类乡村事务纠纷80余起,开办的“大茅村法治大讲堂”开讲79次。据统计,该院教师在大茅村开展基层法律服务时长累计超600小时。此外,该院还组织师生深入乡村组织各类实践活动,将人才培养、教学、科研与乡村振兴的法律实践有机结合。

张霞表示,海南师范大学法学院未来发展要以海南省政府支持海南师范大学建设“一流师范大学”为标杆,以培养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法治人才为目标,以学科团队建设优良、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成效显著、科研成果积累丰富、社会服务实践影响力大等优势和特色为方向,更好服务海南自贸港法治建设这一国家重大战略决策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