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央行公告称,为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长效机制”的要求,促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创设“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简称SFISF)”,支持符合条件的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以债券、股票ETF、沪深300成分股等资产为抵押,从人民银行换入国债、央行票据等高等级流动性资产。首期操作规模5000亿元,视情可进一步扩大操作规模。即日起,接受符合条件的证券、基金、保险公司申报。
实际上,早在9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就说过这件事情。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这项工具所获取的资金只能用于投资股票市场。首期互换便利操作规模5000亿元,未来可视情况扩大规模。
证券保险基金互换便利,到底是什么?
它的本质,是一种货币政策工具。
它允许金融机构使用特定的资产作为抵押,从中央银行换取高流动性的资产,如国债或央行票据。说得更通俗一点,可以理解为“以券换券”。
实际上,潘行长已经对推出这个工具做过详细介绍——国债、央行票据与市场机构手上持有的其他资产相比,在信用等级和流动性上是有很大差别的。很多机构手上有资产,但是在现在的情况下流动性比较差,通过与央行置换可以获得比较高质量、高流动性的资产,将会大幅提升相关机构的资金获取能力和股票增持能力。
从起源上看:证券保险基金互换便利起源于美国次贷危机时的定期证券借贷便利(Term Securities Lending Facility,TSLF)。
2008年3月11日,当时美国次贷危机,雷曼兄弟倒闭,许多中小银行有流动性风险,应对老百姓取钱的需求压力巨大。
这项工具允许一级交易商以缺乏流动性的证券(如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和其他一些高质量资产)作为抵押,向美联储借入高流动性的美国国债,借入期限通常为28天。
通过这样的操作,当时缺乏流动性的中小银行,也就能把“低流动性”的资产抵押,换取“高流动性”的资产,从而借到钱,渡过难关。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版的TSLF主要是为了应对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危机,让金融机构暂时不用抛售手上的低流动性证券,而是以此为抵押,换取高流动性资产应急用的。所以它并不主要针对股市,充其量是个市场的稳定器而已。
而到了我们这边,央行直接明确了,获取流动性的唯一去向,有且只能是股市。所以这个工具一下子从美国的非定向工具,变成我们这里直接利好股市的定向策略。
最后要注意的是,这只是首期,潘行长也说了:“我跟(证监会)吴清主席说了,只要这个事情做得好,未来可以再来5000亿元,或者第三个5000亿元,我们(的态度)是开放的。”
当然,这都只是对SFISF历史来源和目前已知信息的解读,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你对这件事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