棺椁不下葬,停灵三十七载!1687年,辅佐三代君王的孝庄太后病逝,康熙皇帝得知痛哭流涕、哀嚎不已,可刚走出太后寝宫,康熙却做出了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决定……
“将皇祖母生前最为喜爱的五座宫殿,立刻着手拆除,皇祖母的棺椁也不要下葬!”
听到康熙皇帝这匪夷所思的决定,宫殿之中的丫鬟、太监们面面相觑,莫非是孝庄太后病逝,康熙皇帝过于伤心已经无法做出正常决策了?
“是!”
一旁穿着银光闪闪的侍卫们一如既往的威风凛凛,听到康熙的命令之后,异口同声回复。
或许是康熙不想睹物思人,以免看到宫殿心中伤怀,才决定拆除宫殿?可这样的推测显然是不合理的,若是康熙真这样想,为何偏偏不让孝庄太后的棺椁下葬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尸体停放在宫殿当中时间久了不会腐烂、发臭吗?尸体发臭的味道可不是一般人能够容忍的,康熙为何要做出这样的决定?
中国自古以来便讲究人死为大、入土为安,作为孝庄太后生前百般宠爱的亲孙子,康熙难道对孝庄太后之前的孝顺都是伪装吗?
无论是孝庄太后后宫身边的贴身嬷嬷、掌事太监,还是前朝的文武百官、肱骨大臣,都无法理解康熙这个“头脑一热”的决定。
“皇上,不可啊,孝庄太后生前为大清呕心沥血,如今病逝怎可不风光大葬啊?”
朝堂之上,一位手握重权的大臣对于康熙的决定提出质疑,其余百官纷纷附和,他们都认为应该让孝庄太后入土为安。
“朕意已决,众卿不必再劝,口谕已经下达,即刻执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拆除宫殿这般大的事情并没有所谓的圣旨,只是康熙的一则口谕,但口谕等同于圣旨,命令刚下达,立刻便有无数的侍卫、工匠进进出出,毕竟拆除宫殿也需要“从长计议”。
那么这个决定到底是康熙一意孤行还是另有隐情呢?
1687年,彼时的孝庄太后已经75岁高龄,这个年龄放到现在或许称不上高寿,但在那个以60岁年龄就被称为高寿的清朝,孝庄太后病逝也算是寿终正寝了。
那年初,孝庄太后的身体就不太好了,但是心中对大清却十分牵挂,毕竟自己一生辅佐了三代帝王,从大清的第二代皇帝皇太极到顺治皇帝福临再到自己的亲孙子玄烨,孝庄太后的一生可谓是跌宕起伏。
当初,顺治皇帝爱董鄂妃爱的死去活来,更是有意将皇位传给董鄂妃之子,然而天不遂人愿,董鄂妃的儿子早早夭折,使得董鄂妃思子心切、抑郁成疾,短短时间内便撒手人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顺治皇帝将董鄂妃视为心头挚爱,董鄂妃去世之后,顺治皇帝也在短短两年的时间内病逝,给孝庄太后抛下了一个烂摊子。
不过顺治皇帝去世之前曾立玄烨为帝,便是后来的康熙,但当时玄烨年幼,国家重担还是压在了孝庄太后的肩膀上。
孝庄太后拥有极为长远的政治目光,在孝庄太后的栽培下,康熙逐渐成为了一名合格的帝王,只需要一个眼神,文武百官皆战战兢兢,将天子威严表现的淋漓尽致。
康熙也深知自己的成功得益于孝庄太后的栽培,因此对孝庄太后极尽孝顺,只是岁月不饶人,原本的孩童儿已经长大,孝庄太后又怎会容颜不变,身体一如当年呢?
1687年,孝庄太后在自己的寝殿病逝,得知消息的康熙不顾往日形象狂奔,看着孝庄太后那慈祥的脸,康熙再也忍不住跪倒在孝庄太后的遗体前放声大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彼时的康熙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帝王,只是一个失去亲人需要慰藉的可怜人,狠狠发泄一通心中悲伤的情绪之后,康熙便做出了一个决定。
而这个决定是孝庄太后生前就与康熙商议好的,孝庄太后最大的愿望便是能够和皇太极合葬,只是皇太极已经驾崩多年,孝庄太后实在不忍心打扰皇太极。
另一方面,孝庄太后也实在放心不下自己一手带大的孙子康熙,所以综合考虑之下,孝庄太后便要求死后停灵、不下葬。
至于康熙为何要拆除孝庄太后生前最喜爱的五座宫殿,也是出于孝庄太后的遗愿,孝庄太后一生勤俭,不愿铺张浪费,若是宫殿留下也必定不会住人,她认为过于浪费,因此便做出了这般决定。
康熙只是这命令的执行者,而不是提出者!
信息来源:《清史稿·卷二百十四·列传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