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我这个年纪,生活不易。但春天很美,爱也是。”弗洛伊德在给杜立特尔的回信中写道。

作为被分析者,也作为朋友,杜立特尔将接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治疗的过程断续记下,这些珍贵记录描摹了晚年弗洛伊德的生活空间和个人情态,将这位伟大的心理学家从抽象符号丰盈为具体的肉身的人。不妨跟随这些细致、从容、极具创造力的文字表达,坠入断裂记忆时空,回到“梦”开始的地方。

以下内容节选自希尔达·杜利特尔《致敬弗洛伊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致敬弗洛伊德

作者:[美]希尔达·杜利特尔

出版时间:2023年7月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新民说

— 53 —

他曾说,曾大胆宣布,梦具有解读的价值。并且,具有解读价值的不仅仅是法老和法老侍从的梦、以色列那个最受宠爱的孩子的梦、约瑟的梦、雅各关于天梯的梦、意大利库迈的女先知的梦、古希腊德尔斐女祭司的梦,还有普天之下每一个人的梦。他大胆宣布,梦来自人类意识最深处那片未经探索的领域。这片领域就像地下的一股巨大溪流或一片大海,而从约瑟的时代直到如今,其广度和深度始终如一。它从我们小小的意识中洋溢而出,有时带来灵感、疯狂和创造力,有时则带来精神震荡和精神疾病的可怖症状。他大胆宣布,全人类的意识深处是同一片深海。另外,虽然没有大篇幅的阐述,他也曾大胆暗示,全人类在意识深处的海洋中归为同一;分属于各个国家、种族的人们,最终都会在共通的梦的世界中相遇;他还大胆宣布,我们可以诠释梦的符号;梦的语言、意象对于全人类来说是共通的—不仅仅是活着的人,还包括千万年来的死者。梦中的图形文字、象形文字,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在梦中,人类仿佛回到时间之初,说着共同的语言,对无意识或潜意识有着共同的理解,他们能够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障碍;人,拥有理解力的人,将会拯救人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54 —

犹太人对于分辨出一般中的特殊、客观或普遍中的个别、抽象中的质料具有一种独特的直觉。带着这种直觉,他大胆投身未被探索的深渊。首先是他自己的无意识或潜意识存在。他打捞自己的梦作为理论样本,将其作为重大发现公诸于世。他的发现基于事实,有因有果,有头有尾。他常常能从最为琐碎的梦的序列中解读出投射它们的强大而深刻的印象。他从做梦之前的那个白天—他称之为“做梦当天”—中挑出事件,从混乱和缠绕的生活日常事件中抽出那根特殊的线—它曾被持续织进心灵实体,织进深埋的、沉睡的心灵,织进潜意识或无意识心灵中。那根线很快被认定为模式的一部分,醒时生活中一些普通、复杂或私密的事情的一部分。有时,就在它们被认出的时候—在展露出其明亮或黯淡的梦之实质的时候,它们旋即消失。沉睡的心灵并非一个整体,它的一部分是醒着的。在最意想不到的时刻,一部分无意识会变成意识,而当我们做梦时,这一部分心灵—被他称为“检查者”—为观察者设下陷阱或骗局,或关上梦的大门,或拆散由梦的序列编织好的挂毯。它是地下世界的“守卫者”,就像地狱之犬刻耳柏洛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维也纳弗洛伊德博物馆

— 55 —

对梦的研究既如天堂也如地狱。他不仅亲自体验了天堂与地狱的滋味,还带上了第一批被他的著作轻微撼动并激起强烈好奇心的读者与他一起。他没有放过自己,没有放过后来越来越广的受众,但放过了其他人。他会中断一段最为引人入胜的关于梦的叙述,然后解释说,一些他自己并不关心的私事在这里搅了进来。认识你自己,这道德尔斐神谕其实颇具反讽意味。构思这句话的那位智者或者祭司清楚,完全地认识自己就是要认识所有人。认识你自己,教授说道,然后一次次投入其中,直到收集到那些令人钦佩的著作中自我揭露的材料。然而,认识你自己这一阐述知识的方式不仅遭到世界各地的高级医师、心理学家、科学家和其他公认的知识分子暴风雨般的谩骂,甚至还使他的名字被文盲挂在嘴边,沦为不礼貌的笑话、通用的调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56 —

也许他会被那些笑话逗笑吧,我不知道。他优美的嘴唇似乎总在微笑,尽管眼中不露笑意。他两只眼睛稍微有点不对称,眼窝深陷在饱满的前额(深深的抬头纹像是用凿子刻上去的一般)之下。他的双眼没有向我传达任何信息,我甚至看不出其中是否透露着悲哀。如果是在忧虑不安的时刻—比如我去拜访他的那天,维也纳的所有房屋都门窗紧闭,街道上也空无一人—我们偶尔会陷入沉默,在觉察我内心不堪忍受的焦虑和紧张时,他会用一种颇为老派的亲切问候来打破我们之间的这种魔咒。他会问我一些问题:最近读了些什么书?有没有在他小姨子推荐的那个图书馆里找到我想要的那几本书?当然,如果我在任何时候想读他的任何书都可以找他借;我是否有再收到布赖尔或我女儿的什么消息?最近有收到美国那边的消息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会把我手中的沙漏倒过来放在桌上,让他几乎流失殆尽的生命像沙漏一样倒转过来,让他再次拥有逝去的时间。或者我会悄悄溜进一扇秘密的门—只有我有权这么做—然后向那个仁慈的存在真诚地恳求。(这事只有我能做,因为我的天赋必然与他人不同。)我愿意把我余下的寿命转赠给他;或许即便如此他的寿命还是会比我期望中要短,但至少会带来些许不同。没准我的沙漏里还剩下二三十年呢。“看呀,”我会向那个仁慈的存在恳求,“你架子上的那两个沙漏—只要稍微调整一下它们就好了。用H. D. 来替换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吧(即便这样,我还尚有几年时间去了结我那些不甚重要的事务)。这个请求并不过分,对你来说轻而易举。有人在戏剧中做过这样的事,或者提出这样的要求。那是一部希腊戏剧,不是吗?一个女人 —我已记不起她的名字 —提出要用她余下的寿命—跟某人交换—什么东西。是哪一部戏剧来着?我记得,剧中有赫拉克勒斯与死神的搏斗。这出戏是叫《阿尔刻提斯》吗?我不确定。当然,作者一定是那三个人之一—他们的雕像被放在教授的柜子上面,就在通往内室的敞开着的双扉门的右边。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其中谁是《阿尔刻提斯》的作者?其实作者是谁并不重要,因为这出戏正在上演—无论如何,老教授与我就正在戏中。老教授同时扮演了两个角色。他是与死神搏斗的赫拉克勒斯,也是那位将死的被爱之人。此外,他还以自己的方式复活了死者,从活人的坟墓中召唤出许多亡人和垂死的孩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致敬弗洛伊德

作者:[美]希尔达·杜利特尔

出版时间:2023年7月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新民说

作者简介:

[美]希尔达·杜利特尔(1886—1961),笔名H.D.,诗人、作家。1911年前往伦敦,成为意象派诗歌运动的核心人物之一,后期创作风格超出意象派范畴。著有诗集《海园》《给青铜的红玫瑰》《海伦在埃及》等,另有小说、回忆录等作品。1960年获美国文学艺术院诗歌功勋奖章,是首位获此荣誉的女性。

内容简介:

希尔达·杜利特尔于1933—1934年间前往维也纳接受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治疗,并先后两次记录下这段经历。第一部分“墙上的书写”是她时隔十年后的回忆;第二部分“圣临”则是分析期间的日记。这些文字不仅记述了她对自身遭遇和战争恐惧的咀嚼和思考,展现出诗人丰富敏感的精神图景,也留存下作为被分析者的珍贵记录,勾勒出弗洛伊德的暮年肖像。

- End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成为更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