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深海的探索从未停止。

在这片蓝色星球上,海洋占据了71%的面积,而超过2000米深度的深海区域更是占据了整个海洋面积的84%。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我们对深海的了解,还不及对月球表面的认知。

但人类对深海的探索从未停止,深潜器的发明,更是让人类能够更深入的了解深海。

而美国的能下潜10916米,日本达到6526米,那么中国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深蓝征程】

说起中国的深海探测,不得不提到一个人——朱继懋。

这位87岁的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是我国第一艘载人潜水器的总设计师,1971年,朱继懋带领团队开始研制7103深潜救生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项工作持续了整整16年,期间攻克了48项重大技术难关,在第一次水下高压海试时,朱继懋教授毅然决然亲自下潜试验。

1987年,7103深潜救生艇终于研制成功,能在600米水深进行救援,这一成就为朱继懋赢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600米的深度远远不够,随着海洋科研的不断深入,中国的深潜技术迎来了快速发展期。

1985年,我国在南极建立了第一个科考站,开启了极地科考的新篇章,进入90年代,中国积极参与国际重大海洋科学计划,大大提升了我国海洋科研的国际影响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2年,国家启动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研制工作,目标直指7000米深海,这个项目由一群年轻有为的科研人员主导,他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技术挑战,需要解决材料、自动航行、水声通信等一系列难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过七年的艰苦攻关,2009年“蛟龙”号进行了首次海试,接下来的三年里,它不断刷新中国载人深潜的纪录。

2012年,“蛟龙”号创造了7062米的最大下潜深度,使中国成为能够进行全球99.8%海域作业的国家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用短短10年时间,走完了国外同行近60年的道路,这不仅是数字的突破,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支年轻的科研队伍,积累了宝贵的核心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