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送爽,稻香蟹肥,又到一年捕蟹时。

国庆长假期间,位于临猗县孙吉镇薛公村的黄河大闸蟹养殖基地热闹非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临猗县孙吉镇薛公村黄河大闸蟹养殖基地。

“从10月1日开始到现在,我这500亩的大闸蟹养殖基地日均要接待三四百个游客,每天都会有人来购买大闸蟹,手机里还躺着六七十个未接的预订电话。”面对源源不断的订单,这几天,临猗县品极鲜大闸蟹养殖基地负责人李楠每天只睡5个小时,除了捕蟹、捆蟹,他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到田间地头给游客们实地讲解大闸蟹的成长过程。

能吃还能玩,农文旅融合下蟹塘打开了想象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背青腹白、爪金毛黄的黄河大闸蟹。

背青腹白、爪金毛黄……近日,走进薛公滩阡陌纵横的蟹塘,明媚的阳光将水草和螃蟹映得一清二楚。微风拂过,伴着阵阵涟漪,横行的黄河大闸蟹纷纷沿着水边的拦网,奋力向上。

“您知道蟹成熟需要多久吗?”“您知道蟹每年脱几次壳吗?”记者见到李楠时,他正带着一队游客参观蟹塘。

在蟹塘边,李楠抓起螃蟹告诉游客们,从绿豆大小的蟹苗长成成蟹要花一整年时间,期间,它要蜕5次壳,每蜕一次壳,就会长大一倍,这是一个“关键动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面八方的游客体验动手抓螃蟹。

介绍完这些,李楠拍拍双手吸引游客们的注意,他高声说:“接下来大家可以在这里尝试抓几只,当心落水,小心被钳。”李楠告诉我们,据不完全统计,长假期间,他接待的游客中外地游客居多,其中,年长者比较喜欢听他讲的养蟹故事,亲子家庭则更偏爱体验动手抓螃蟹。

回想起几年前,地处黄河岸边的薛公村,昔日滩涂地满目萧凉,大面积荒沟闲置撂荒。如今,薛公村黄河滩有1000余亩蟹塘,20多户养殖户在这里养殖大闸蟹。其中不仅有外地人,还有一些像李楠一样的本地人,大家经常聚在一起,互相交流养殖经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背青腹白、爪金毛黄的黄河大闸蟹。

“目前,我们薛公滩的黄河大闸蟹养殖规模已达1000亩,并且注册了‘薛公黄河大闸蟹’品牌,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孙吉镇党委书记王国告诉记者,“经过近几年的摸索和发展,‘薛公黄河大闸蟹’已经在全国市场越走越俏,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

大闸蟹恋上黄河水 特色养殖助振兴

“想要出好蟹,必须有一汪好水。”李楠告诉记者,“大闸蟹品质首先取决于养殖环境,咱们薛公滩水质优良、水草丰茂、饵料丰富、气温适宜,黄河大闸蟹的生长条件得天独厚。”目前,正是黄河大闸蟹成熟上市的最好时节,这两天进入笼网的螃蟹也越来越多,据初步统计,今年每亩的产量有望突破300斤,总产量在15万斤以上,这些大闸蟹90%以上通过零售方式销往山西各地的专卖店,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和追捧。蟹塘边,拎起沉甸甸的笼网,李楠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朋友体验抓蟹乐趣。

为了喜庆丰收,国庆期间,一场以“迎国庆·贺蟹丰”为主题的大闸蟹开捕活动在临猗县孙吉镇薛公滩举行,活动现场热闹非凡。10月6日,新华社以《在黄河岸边寻找“海味儿自由”》为题,报道了国庆假期黄河薛公滩生态文化旅游景区大闸蟹开捕活动的盛大场面,吸引着四面八方的客商和游人。报道称,“经过几年的摸索和创新,在黄河滩上实现了‘南蟹北养’,昔日贫瘠的土地如今成了村民的致富田……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典型案例之一。”2023年以来,黄河大闸蟹“火爆出圈”,中央、省市媒体纷纷报道,黄河薛公滩生态文化旅游景区更是荣获“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称号。

李楠和他所经营的大闸蟹养殖基地,是薛公村立足荒沟和滩涂地资源进行规模化和特色化开发思路的一个缩影。王国坦言,产业的兴旺,带动了薛公滩有效、健康、持续高质量发展,也为薛公村带来了可观的集体收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膏黄蟹肥的黄河大闸蟹。

随着黄河大闸蟹的不断出圈,临猗县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推动黄河大闸蟹产业的转型升级,加强品牌建设,拓宽销售渠道,让更多的人品尝到优质大闸蟹。下一步,将持续加大对特色产业资源的现代化运作力度,守住滩涂促振兴,让更多优秀的产业在青山绿水之间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以实际行动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