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闭幕的巴黎残奥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再创佳绩,获得220枚奖牌,包括94枚金牌、76枚银牌、50枚铜牌,以较大优势赢得残奥会奖牌榜"六连冠"。上海运动员在巴黎残奥会上表现出色,摘得9金5银5铜,打破1项世界纪录和1项残奥会纪录,取得了超越东京残奥会的战绩。自1984年中国首次参加残奥会以来,每届残奥会上都有上海运动员的身影。本届残奥会,共有25名上海运动员代表中国出征,他们在巴黎的赛场上留下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振奋的精彩瞬间和让人为之动容的拼搏故事。今天,跟随巴黎残奥会上海选手的故事,去感受运动员们的磅礴能量和心中的荣耀与梦想。
● 轮椅竞速:用双臂打开人生速度
北京时间9月2日凌晨,在轮椅竞速男子400米T54级赛场上,代云强拿下了上海运动员在巴黎残奥会上的第一枚金牌。赛场上,他挥动双臂、风驰电掣;场下,他总是带着憨厚的笑容,即便赛前竞速车遇到一点小状况,他也保持淡定:"能修好,不影响心态。"2016年,代云强进入上海市残疾人体育文化促进中心进行轮椅竞速训练,从那时起,"坚持"就成为了他的人生座右铭。他深知要想抵达成功"有决心还不够,更要有恒心",为了在赛时有最佳状态,他严格执行了为期两年的减重计划。训练过程有多辛苦,代云强的回答只有一句"还好",但他手指指节处一个个高高凸起的老茧,见证了他奔赴梦想的一路。
国家田径队轮椅竞速组是本届残奥会由上海承接集训工作的三支队伍之一。队里的上海选手胡洋此次在赛场上也有着不俗的表现,作为田径4×100米混合接力赛其中一棒,他与团队一起以45.07秒的成绩夺得本届残奥会该项目冠军,并打破了世界纪录。
对速度的渴望和对挑战的追求,激励着残奥会运动员们不断突破自我、超越极限。上海选手马卓在本届残奥会参加了场地赛的5000米竞速和公路赛的全程马拉松项目。他2016年开始练习轮椅竞速。尽管训练艰苦,但马卓说,感受到轮椅飞速滑行的那一刻,所有的努力都变得值得。
在国家田径队轮椅竞速组,奋力拼搏是运动员们最"平常"的品格。为了备战巴黎残奥会,运动员们每天从早上8点开始训练,直到下午5点才结束。手套、竞速车皮胎等是轮椅竞速训练中的消耗品,更换频率很高,在备战关键时期大约每十天就要换一次。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是运动员们辛勤付出的见证。
● 坐式排球:勇往直前,诠释女排精神
自2004年雅典残奥会以来,中国坐式排球队连续六届残奥会进入决赛,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和紧密无间的团队协作,向世界展示"女排精神"的深刻内涵。本届残奥会,中国坐式排球队依然有精彩表现,许艺潇、王亚男、吕红琴、赵美玲、李婷、章旭飞、胡慧子、苏立梅8位上海运动员在赛场上展现出顽强的拼搏精神。
"我们坐在地上打球,难度要比健全人大很多。但我们从不抱怨,因为我们知道,这是为国争光的机会。"正是这种永不言败的精神,让这支年龄跨度达20岁的队伍在赛场上一次次克服困难、勇往直前,取得佳绩。
对于许多队员而言,坐式排球并非最初的选择。正是意外的缘分,让她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曾是游泳运动员的胡慧子,因身体原因转行排球,从一个对排球一无所知的新手,逐渐成长为队里的中坚力量。"现在,排球已经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胡慧子说。王亚男是在2008年车祸后选择加入坐式排球队,从一名舞者转变为排球运动员,她用超出15年的坚持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热爱。
在赛场上,中国坐式排球队不仅面临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强手挑战,还必须克服自身伤病与年龄增长的困扰。然而,队员们从未放弃过对梦想的追求,始终保持着积极的心态和对胜利的渴望。对于这支队伍而言,"女排精神"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更是行动指南。吕红琴曾在比赛中半月板撕裂,那段时间她心情非常沉重。"幸运的是,经过积极的康复和治疗,我最终重返赛场。伤病虽然残酷,但也让我更加珍惜每一次上场的机会。"
对中国坐式排球队而言,团队精神是最宝贵的财富。新老队员在充满挑战与机遇的赛场上相互激励、携手并进。"我们每天在一起训练、打配合,这种默契是逐日逐月积累起来的。"李婷提到,队员们每天训练时长超过6个小时,正是这样的高强度训练让她们彼此建立了深厚的信任和默契。在赛场上,这种默契成为了她们战胜对手的重要法宝。
● 轮椅击剑:坚持不懈才能成就梦想
巴黎残奥会,中国轮椅击剑队全项满额参赛,在16个小项比赛中取得10枚金牌,是残奥赛场上的一支劲旅。上海有6名轮椅击剑运动员参与其中,斩获6金3银2铜。
1999年出生的辜海燕是个全能型选手,在本次残奥会上参加了花剑个人赛、重剑个人赛、佩剑个人赛、花剑团体赛和重剑团体赛共五个项目,是中国轮椅击剑历史上首位能在同届残奥会上获得3个剑种比赛资格的队员。值得一提的是,她还是首位在残奥会开幕式担任中国体育代表团旗手的上海运动员。上届残奥会,辜海燕获得了轮椅击剑项目女子花剑A级个人赛和女子花剑团体赛两个冠军,但在佩剑项目上发挥不算理想。本届残奥会,辜海燕抱定决心要突破自我,把上一届发挥失常的剑种打好。最终她如愿以偿,在女子个人佩剑项目上收获了她在本届残奥会上的第一枚金牌。辜海燕说,是击剑改变了她整个人的精神面貌,让她对待任何事都能保持坚韧的态度。这次残奥会,辜海燕收获了三金一银一铜,但对她来说"下了领奖台,一切就归零":"我会认真对待之后每一场比赛,因为每一场比赛都会给我全新的体验。"
已在轮椅击剑项目上训练了八九年的张杰是第一次参加残奥会。厚积薄发可以用来形容张杰的成长模式,训练前7年他没有拿过任何一块金牌,但张杰始终保持着积极的训练心态。从去年开始,张杰多年的训练积累开始显现优势,本届残奥会上,他与队友一起夺得男子重剑团体金牌,同时还获得了男子佩剑个人B级铜牌。张杰是康复时在一个篮球场上被上海市残疾人体育文化促进中心的教练发现的,随后加入了轮椅击剑的训练。日复一日的训练,手上磨出的血泡变成了一层厚重的老茧,击剑在张杰的生命中变得不可或缺。"击剑不仅可以让身体运动起来,也可以让人去思考、判断,是身体与智力的结合。我的训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会带入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希望打出自己想要的风采。"
"比赛就是一剑一剑去打,不到最后一刻不会轻言放弃。"邹绪凤是轮椅击剑项目的老将,已为人母的她坦言比过去多了一份冷静。邹绪凤2009年便开始了与击剑的结缘。因为体质较差,最初她练击剑是为了锻炼身体,如今击剑变成了挚爱,还帮助她改善了生活。"击剑确实改变了我好多,从一开始不够自信,到现在自信上场。挺感谢轮椅击剑这个项目。"
几乎每一位运动员谈起轮椅击剑,都会非常真诚地提到这项运动带给自己的巨大改变。因朋友说练击剑有武侠剧里"仗剑走天涯"的感觉,陈远东便选择了这项运动。虽然后来练的剑种跟最初想象的区别很大,她依然觉得自己的选择没错:"这项运动给了我丰富多彩的体验,需要动脑筋,我也非常享受其中的奥妙。"敖兰珠练击剑前对体育运动没有什么概念,受伤后一度觉得自己什么都干不了,是击剑让她燃起了对生活的期待。"可以当运动员,还可以实现梦想。击剑对我来说意味着一种新生。"敖兰珠说,通过轮椅击剑,她收获了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人生态度,对体育精神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做运动员、为国争光,这是我以前不敢想的,但是我现在做到了。"肖蓉说,击剑对她最大的意义是成就了另一个自己,让她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上升的空间。"技术点突破不了的时候,也有过沮丧想过放弃,但是不能让自己停下来,因为比你更优秀的人都还在努力。"
作者:
图片:新华社 编辑:刘力源 责任编辑:祝越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