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新中国75载波澜壮阔的历程中,在北京西北,延庆这座城在书写着属于自己也属于这个时代的精彩篇章。看生态,荒山变绿林,碧水环城过;看城市,高楼平地起,宜居更宜业;看产业,锚定高质量,蹄疾步更稳;看文化,长城巍巍妫水长,五大文化支撑发展自信;看民生,芝麻开花节节高,幸福笑脸见证复兴步伐……

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我们从时光的浪花中截取几个片段,带大家一起看往昔说今朝,共同回忆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的日新月异,共同品味生活的美好,共同积蓄为了更美好的未来而努力的力量。

这里,曾经风沙肆虐,满目荒凉。

这里,如今绿树成荫,生机勃勃。

这里,就是延庆的“南荒滩”。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延庆八达岭——康庄地区被人们以“南荒滩”来形容。从荒无人烟的不毛之地到生机勃勃的生态绿洲,延庆造林人、护林人用他们的艰苦奋斗诠释着生态保护的力量,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绿色财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荒滩原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荒滩现状

提起“南荒滩”,绿化人闫金华有说不完的话和满满的回忆。1994年,刚毕业的闫金华被分配到延庆县绿化工程指挥部,成为了南荒滩绿化工程中的一名建设者。山是石头山,滩是沙石滩,没水也没土。在这样的环境下,闫金华要带领50余人的小分队植树造林,对于经验不足的他来说充满挑战。

在砾石滩上刨出一个个面积1平方米、深度80cm的树坑,从外边运来土,填上——“客土植树”是当时绿化工作的第一步。为保证树苗成活率,验坑也是个大工程。闫金华说,填完土的坑,用1米的铁签插到底,就能估摸出深度够不够80厘米。每个填完土的树坑,闫金华都亲自检验,一个接一个,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检验上千个。没水,就挖水井、建蓄水池、开水车,天冷时水泵常常因为温度低而冻住,操作力度不对就会伤到手,鲜血直流。遇到风沙飞扬的天气,为了避风,他们常常就地蹲进树坑,一蹲就是两三个小时。“晚上回到宿舍,头发、衣服洗好几遍都洗不干净。”闫金华回忆。因为车辆紧缺,他就带着小分队徒步行进,最远的时候一天要跋涉几十公里,10来天就穿坏一双鞋。条件之艰苦,可见一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工背苗上山

南荒滩建设十年,闫金华也十年如一日地辛勤工作着。时光悄然流逝,岁月在他的执着中沉淀。种植,养护,护林防火……“南荒滩”的年轮一年年推开,闫金华的工作重点也一点点转移。“当时看着眼前的小树苗一点点发芽、长大,就跟自己的孩子一样,舍不得放弃。”眼前逐渐蔓延开来的绿,让闫金华心中升腾起强烈的成就感,仿佛看到了自己努力的价值,而指挥部的老同志也如同一盏明灯,深深地感染着他,给予他前行的力量。“那个时候,我们只有一个信念,就是要让这片荒滩绿起来。”望着如今的南荒滩,闫金华感慨万千地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艰苦奋斗,硕果累累。据了解,八达岭——康庄风沙危害区治理工程(南荒滩绿化工程)共完成山滩绿化造林3.8万亩,栽植了32种不同规格的针阔乔灌苗木300余万株,建成了多林种、多层次、多功能的绿色屏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在区园林绿化局专注森林防火工作的闫金华,已经从曾经的造林人转型为护林人,看着家乡丰富的森林资源,他更感觉自身责任重大。从当年10月到次年6月,是森林防火的重要时期,他常常因为巡视检查而放弃休假机会。

9月,闫金华再度踏入康庄林场,抬首,凝望着30年前亲手种下的松柏,俯身,轻轻抚摸着树干的修枝切口,指尖传来的触感,似在诉说着悠悠往事。“瞧,真好!现在已经有天然更新的小树苗了,证明我们林地已经达到了衡序发展的稳定状态。”闫金华向记者介绍,这种异龄、复层、混交林,能更好地提升森林生态功能。对于更多像闫金华这样的造林、护林人来说,从曾经的荒芜到如今的葱郁、从单一的林木到丰富多样的生态群落,这样的变化,就是时间给出的最好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