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如今的中国有着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是世界上陆地面积第三大的国家。

但其实在古代的时候,中国人民的生活区域是没有现在这么广的,主要是因为那个时候的科学技术落后,人们很难在南方湿润炎热和北方寒冷干燥的环境下生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棉花被子

但即便如此,由于古时候中国的大部分人口居住在靠近北方的地方,到了冬天还是极为寒冷的。别看我们现在有暖气空调热炕头,不管外面零下多少度,室内都是温暖得和春天一样,不过古时候可没有这样的条件。

据《宋史》记载,棉花是在宋朝末年的时候传入中国的,起初在关中陕西一带作为观赏性的植物种植,并未有人想到可以用它来抵御寒冷。而据《明史》记载,一直到明朝朱元璋强制要求全国使用棉花制作棉被,中国人民才盖上了温暖舒适的棉被。而在那之前,中国是没有棉被这种东西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棉花

古人是如何抵御严寒?

那么明朝之前的人们是靠什么来度过一个个寒冷的冬天呢?

像富裕人家,会购买木炭囤积在家中,等到天气转凉,他们就会让仆人在室内烧起炉子,靠着木炭燃烧释放的热量,依旧可以维持室内较高的温度。甚至于手冷的时候,他们也有制作精美的暖手小火炉可以捧在手里取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狐狸

同时,他们也会向山中的猎户收购一些野兽的皮毛,买回来之后做成衣服或是披风,在冬天既保暖又好看。

古人认为狐狸腋下的皮毛最为保暖,所以那时候最为珍贵的就是用上百只狐狸腋下的皮毛制成的袄子,因为狐狸难以捕捉,加之每只狐狸腋下的皮毛都极为稀少,所以这样一件衣服在古时候价值千金,是可以奉为传家宝一般的存在。

但这样的方法不是谁都能够消费得起的,大部分的穷人平时连饭都难以吃饱,更别提烧炉子、买兽皮取暖了。

正如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写的《卖炭翁》中描述的那样:

辛苦劳作了一天的卖炭翁背着从山上砍来的柴火,到街市上去贩卖。家境贫寒的他身上只有一件单薄的上衣,在寒冷中搓手跺脚以免冻僵,可内心却还是希望这个冬天更冷一些,因为只有这样,他的柴火才能卖得出去,家里的老妻和孩子才能有饭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卖炭翁

据《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虽然贫困,但难不倒聪明智慧的古人,在经过了多年的实践之后,老祖宗们找到了一条穷人过冬的方法。

过冬最难熬过的就是寒冷的夜晚,很多人都是在夜里被冻死的。

为此,老祖宗们会在平时收集羊毛、鸭毛、鹅毛这些有着一定保暖作用的东西,等积攒到一定数量了以后,就把它们都填到缝好的被子里,这样一来,原本单薄的被褥晚上盖在身上就会保暖很多。毕竟论起保暖效果,羊毛鸭毛这些比起棉花也是不遑多让。有了温暖的被子,冬天不出门,天天窝在被窝里倒也不会被冻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麻布衣服

至于冬天的衣服,如果实在买不起布料和兽皮的家庭,会选择用最低贱的麻布来制作冬衣,就是前文提到的卖炭翁所穿的那种,这类麻布衣既不美观又不保暖,穿着走在路上都是身份低下的象征,但对于古人来说,也好过于没有衣服过冬。由此可见我们老祖宗实在是太有才了,靠着如此匮乏的物质资料,依旧能够凭借自己的智慧来艰难地度过寒冬。

但是在畜牧业相对落后的古代,鸡鸭鹅以及牛羊的养殖量都不会很大,而且一整年下来也很少会去宰杀,所以这些动物的毛发也没有那么容易获得,麻布衣的御寒效果又实在是有限,这就使得很多穷苦人民会在冬天被活活冻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太祖朱元璋

所以明太祖对于棉花的强制推广,虽然手段有些激进,但是却拯救了无数个在寒冷的夜里煎熬着的劳苦大众。价格实惠很多的棉花一经推广就深受普通百姓的喜爱。几百年过去了,如今我们很多人家中依旧有着棉被的存在,可见其受欢迎程度。

结语

如今的我们过上了美好幸福的新生活,每个冬天都有暖气空调和羽绒服可以御寒,但也不能忘记,曾经我们的老祖宗是如何艰难度过那些岁月的。

他们为了生存永不放弃,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是我们永远需要学习的。

参考资料:

《宋史》

《卖炭翁》

《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