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教育领域,一种融合了研究性学习与校外旅行的新型教育模式——「研学」已经蓬勃发展了十几年。

「研学」不仅承载着对传统教育的革新与拓展,更成为连接学校、家庭与社会的重要桥梁。从最初的研究性学习到如今的研学旅行,这一模式不断演变,丰富多样。

那么,如今研学领域存在哪些分支?推动它们始终占据大量市场份额的关键是什么?目前行业内又存在哪些令人关注的趋势,未来将如何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教育模式,「研学」最初是研究性学习的简称,我们现在所讲的、被大众所熟知的「研学」,更多指研学旅行。

研学旅行是研究性学习跟校外教育形式——旅行的组合,是一种集体性的、计划性的、带有特色主题的教育创新形式。

学校的研学旅行往往发生在学期之内,利用周一到周五工作日时间。而研学旅行还包括市场上的、泛化的研学旅行,占用孩子们周末以及假期的时间。与其相关的概念有游学、夏令营冬令营、亲子游等。

游学概念来自欧洲,教育家杜威认为「旅游即学习」,强调在学习中体验,用亲身体验和实地观察来拓宽视野、增长见识。

夏冬令营概念源自美国,往往在假期内于校外开展,更多倡导锻炼孩子的户外生存能力。

营地教育则是一个更广泛的概念,它包括了夏令营、冬令营、游学等多种形式,以户外团队生活为主要形式,强调体验式学习。营地的活动种类有很多,一般来讲涵盖学术、探险、艺术、科技、体育等类型。

当父母加入,与孩子一起参与研学时,就成了「亲子游」。在亲子游学领域,三只熊以其独特的教育旅行模式脱颖而出。三只熊不仅拥有自己的专属营地,还提供国内外游学项目,业务涵盖B2B和B2C市场,包括出入境服务。这种综合性的服务模式,使得三只熊能够满足不同家庭的游学需求,无论是国内探索还是国际视野的拓展。

实际上,如果按照研学内容来分,研学旅行可以分为科技研学、自然研学、文化研学等。

科技研学是一种将科技与传统课堂教育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帮助了解科技前沿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具体活动形式有参观科技场馆、体验先进技术、参与科普讲解和手工制作等。

科普教育基地正逐渐成为青少年科技教育的新热点。机御未来机器人科普教育基地创始人梅新虎便在南京创办了一个占地近6000平方米的基地,为南京乃至全国的孩子们提供一个接触科技、学习机器人知识的场所。通过互动体验和实践操作,孩子们可以在这里直观地了解机器人技术,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提及科普教育基地少不了人工智能教育的融入。乐聚机器人,一家专注于人形机器人研发的科技公司,目前正在基于人形机器人创建创客教室和实验室。在校外,学生可通过参访、学习了解普及科学教育;在校内,学生可参与社团课程和竞赛课程。

除了科技研学之外,自然研学也尤为广泛,这是一种以自然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研学旅行活动,它强调在自然环境中进行教育和学习。活动形式有户外探险、自然观察、生态研究等。

例如在教育部《关于促进中小学研学旅行意见》号召下,于2018年成立专门针对中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事业部品牌的皓石教育,其推出「假日小队」项目,专注于5至15岁青少年的全面发展。通过九大系列主题活动,采用EL体验式、PBL项目式和STEAM跨学科式学习法,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多元化的学习平台。

文化研学则属于比较小众的研学范畴。这指的是跟随专业老师,去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完成一定的学习目标,通过旅行的方式获得教育,常见的就是博物馆研学,现在还发展出了考古遗址研学。如馆先生专注于博物馆教育旅行已有10余年,该品牌聚焦6至16岁的青少年群体,与各地博物馆和文博单位深度合作,提供丰富的教育旅行体验。据悉,馆先生还托管了若干考古遗址研学基地。通过与学校的联动,将教育与旅行紧密结合,让学生在旅行中获得知识和文化体验,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新途径。

除了单品类的研学之外,K12多元化融合研学的趋势日益显著。这种模式不仅包括传统的学科教育,还涵盖了研学旅行等多元化的教育形式。李兴,作为教培多元发展研学的一线专家,有着更直观的感受。他所在的研学公司依托总部资源,在河南拥有众多直营学校。面对疫情和「双减」政策的双重压力,公司采取了多元化发展的策略。从2018年和2019年开始,他们就着手开发初步的研学课程。在「双减」政策实施后,强化了研学与教培的结合,通过教学与研学的融合,带领学生前往感兴趣的地点进行学习,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追溯历史,国家通过一系列政策文件,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计划,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包括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民旅行休闲纲要》,以及此后由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等等。

政策为研学旅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除此以外,家长学生之所以越来越关注、参与研学旅行,还与教育理念的转变、市场需求、认知转变等因素密切相关。

教育改革的深入,「双减」政策的实施,使得家长开始注重孩子的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经济的发展,让中产收入群体增多,更多家庭开始有能力给孩子提供更多的教育投入;家长对研学活动的要求也已经从简单的旅游和放松,逐渐转变为对教育性和内容丰富度的追求。

目前研学专家普遍认为,研学行业的整体渗透率变得越来越高,无论是在几线城市内,了解研学的家长越来越多了。

随着研学教育的认可度和普及度的显著提高,研学机构也面临着一个关键挑战:如何在周末和假期这些宝贵的时间段吸引家长和学生的选择?

在多鲸近日的研学系列直播中,皓石教育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假日小队营地教育创始人宋扬博士认为研学项目首先要能够吸引孩子,让孩子产生浓厚的兴趣。之后在与家长的沟通上,转而强调孩子在研学中能够学到知识,增强协作能力,不再强调玩的心态。

亲子游市场正在经历显著增长,这一趋势得到了市场反馈的证实。三只熊旅行的创始人周兵通过分析指出,家长们对于亲子游的需求日益增强,他们更倾向于选择能够满足家庭共同体验和教育需求的旅行服务,因而目的地研学成为最优选择。在内容开发上做深做精,这意味着要投入大量资源来培养专业的亲子游教师团队,保障品质。

将科技与营地教育结合也成为了行业热点,机御未来机器人科普教育基地创始人梅新虎指出了将机器人的科技应用到营地教育中的必要性。首先,要拓宽青少年的视野,了解当前科技的发展水平,缩小信息差。其次,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引导性,指导老师应采用启发式和熏陶式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孩子,并将这些知识与学校教育中的物理、化学等学科相联系。第三,要强调教育的趣味性,通过创造不同的场景,如军事、家居、教学等,激发孩子们的思考,让他们探索工程师设计机器人解决具体问题的初衷。最后,实践是关键,除了让孩子们了解前沿科技,还应该关注基础设计,使用简单的模型来帮助他们构建对科技实践的基本认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年来,研学旅行在教育领域的普及率显著增长,家长们对研学的认识有了显著提升。特别是在一线和二线城市,几乎很少有家长对研学旅行感到陌生。与几年前相比,研学旅行的普及率实现了质的飞跃,成为越来越多家庭教育计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研学行业近年来频繁成为舆论焦点,甚至在社交媒体上被骂上热搜。然而,这种关注与争议也有其积极的一面,表明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和红利期,吸引了大量关注和利益纷争。

对于出生点位较好的城市(如一线城市)的机构,更有可能抓住全国化、全球化的机遇。

目前,研学行业呈现出以下趋势:

首先是机构的品牌化日渐明显。家长对于研学机构的安全度有着高要求,一些头部研学机构开始大量投放广告,尝试各种品牌推广方式,吸引更多消费者。对于机构来讲,家长和消费者认可品牌化,愿意为此付出溢价。

其次是亲子化的占比更高。大环境下,由于经济疲软、消费降级,家长更愿意把时间花在陪伴家庭上,对亲子游产品的需求更加旺盛,这最终体现在亲子研学价格的激烈竞争上。

再次是行业的延伸产品增多。初高中学生,甚至是成人都有研学需求,例如党建延续等,目前也产生了一些针对性的产品。

此外,由于上述相关因素,行业整体的毛利率将下滑。

另外是学校的业务渗透率提高。由于国家政策支持,越来越多的学校与机构进行合作。据国家和相关部门统计,2020年之前渗透率为38%,而今年明显提高。学校的支持,对于拉动研学经济利大于弊,利好于品牌化和市场化的机构。

最后是上游的基础设施建设扩大。跟美国相比,目前差距大概为140倍,即人均持有营地量大概落后100多倍,存在巨大的蓝海空间。据了解,有不少研学机构正在与国资、央资合作,打造营地的基础设施。

研学行业正朝着品牌化的方向发展,这一趋势在各个细分领域尤为明显,不同的垂直领域正在孕育出各自的品牌。正如宋扬博士所述,做全品类的机构,更具备效率上的优势。单品类研学项目的复购率往往很低,而全品类产品则能够延长客户的生命周期,并提高客单价。

从亲子游到科技营地教育,研学行业将继续保持蓬勃发展的态势。品牌化、亲子化、延伸产品增多、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等趋势将引领研学教育走向更加专业化、市场化的道路。未来,研学教育能够在更多领域上演化出更多具有特色的品牌,不断创新和完善自身的产品和服务,为孩子们提供更多元化的成长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