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21岁的知青女孩廖晓东,上山下乡插队来到山东诸城县三官庙村。一年后的“忆苦思甜大会”上,她毫不犹豫地选择自愿嫁给贫民卢兆东,不料,悲惨的命运也由此开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7年,廖晓东3岁时,父母壮烈牺牲在枪林弹雨的战场。她被父母好友收养,细心呵护,平安长大。廖晓东为人聪慧,学习拔尖,擅长书法。
因养父曾参与长征、解放战争、养母也曾出生入死为解放努力。在这样的氛围中,廖晓东决心向父母学习,为国家做贡献。
1968年,国家号召知识青年们上山下乡,在伟人“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中,刚刚高中毕业的廖晓东,决心下乡。
养父母反对,甚至告诉廖晓东她的身世。可廖晓东听完后,觉得她的选择,再正确不过,要向所有的父母们看齐,以他们为榜样。
养父母无奈,只能找来廖晓东的好友劝说。谁知,好友反被劝说,二人决定一起下乡插队
同年4月,廖晓东等知青在父母的送行下,坐着大卡车来到山东诸城县公社。这里条件相对不错,却遭到众知青反对,要求去更艰苦的地方去。公社领导颇为感动,安排拖拉机带他们去三官庙村。这里山路曲折,土地贫瘠,村民们祖祖辈辈都没怎么出过村。
等拖拉机走到半山腰,前方无路。廖晓东大声道:“我们就是来建设农村的,怕什么,让我们唱着歌,走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众知青欢呼雀跃,精神抖擞步行来到三官庙村。他们受到了当地村民的热情欢迎,还收到了家家户户仅有的白面和不用的炊具。
此时的廖晓东已无形中成为众知青的大姐。她对村民表示:“多谢乡亲,炊具留下了,白面请拿回去吧,我们不搞特殊化。”众知青也纷纷点头表示同意。
隔日,知青们开始了农村生活,他们学习挑水插秧、灌溉农田,下地施肥等工作。尤其是廖晓东这个姑娘,她不怕苦,不怕累,和男孩一样,苦活累活,都抢着干,就算手被磨出血泡,也毫不在意。
廖晓东的心里有一团火在烧,她的理想正在变成现实。看到一年365天,廖晓东就出工330天,村支书看不下去,劝她去干一些轻松的活,可廖晓东笑着说:“不怕,我很快就能适应。”同时,一次出工,廖晓东偶然得知了村民常盛的妻子患了重病,家里还有3个孩子嗷嗷待哺。廖晓东便组织知青们,为常盛捐款,助他渡过难关。
廖晓东表示这些钱不用还了,众知青此时也点头表示同意。他们如此赤子之心,不计回报,村民们得知后,纷纷对知青们,竖起大拇指。
廖晓东在闲暇时,发现孩子们都没有上学,不识字可不行。廖晓东找到村支书商量,能不能开一个学堂,鼓励孩子们学习,以后可以走出农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村支书大喜,赶忙安排一处闲置的茅草屋,又号召村民准备板凳,如此,一个学堂初具雏形。廖晓东在下工后,成为老师,带领孩子们识字念书。
1969年,“忆苦思甜大会”上,当农民卢兆东上台诉说,他家从爷爷辈都是光棍,都是捡来的孩子时。
廖晓东被深深震撼,做了一个决定。她站起来,大声表示我要嫁给卢兆东。
廖晓东的好友不可思议,赶忙劝说。养父母得知后,大老远跑来,劝她慎重,可廖晓东坚持自己的决定。
组织上得知廖晓东的决定后,深为感动,如此切实解决贫农婚姻问题,是表率啊,干脆亲自出面,为二人办理了结婚证。
婚后的廖晓东,才知道丈夫卢兆东家里真的很穷,只有一间毛坯房、一口缸、一个土坯炕、一个破旧的床。
可廖晓东没有怨言,她每天早出晚归,上工赚公分,甚至在丈夫嫌弃她娇气时,把之前带来的香皂、牙膏,雪花膏等,送给了好友,从此不再使用。
可廖晓东每日忙于服务村里,不着家,惹得卢兆东心里不爽。他觉得女人不顾家,太不着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卢兆东没学问,只觉得用拳头可以解决问题,于是在劝阻廖晓东不要出门,未果后,他打了妻子一顿。
此时的廖晓东已身怀有孕,可她被打后,并没有被吓到。而是,重新梳妆,出门为孩子们上课。
之后,廖晓东和好友顽强地建立了三官庙村第一所小学。同时,还开创了“半农半学”的模式,适应当地的农时。
廖晓东优秀的表现,组织决定选她去上工农大学,可她拒绝了,让给了别人。
面对妻子,卢兆东不以为荣,夫妻感情隔阂加重,时不时会家暴。村支书看不下去,告诉廖晓东,可以帮她离婚。
可廖晓东拒绝了,她现在对贫民有了更深了解,要温暖他。在此期间,廖晓东相继生下一个儿子和女儿,继续带孩子,做家务。
1974年,在这样强度高工作和生孩子,廖晓东因长期缺乏营养,在一次给孩子上课中晕倒了。
等送到医院才知道她得了亚急性肝坏死,组织决定送她去大医院治疗。可廖晓东拒绝,她说:“不要浪费国家的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4年2月,廖晓东死在了家里的炕上,年仅27岁。
感动与廖晓东的付出,村里2000多人自发组织了追悼会,送别廖晓东。
可廖晓东的养父母和好友哭成了泪人,她的两个孩子,生无所依。
正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廖晓东这位女知青,她完成了一生的理想,为建设农村,贡献一生。
可对于亲人,总是悲凉,白发人送黑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