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人张大姐和调解员说,她今年六十岁了,却还是与婆婆处不好关系。

不论她怎么做,婆婆始终看她不顺眼。

显然,婆婆厌恶她这个大儿媳。

婆婆膝下有三个子女,她丈夫是长子,老二是小叔子,而老三则是小姑子。

她也是当奶奶的人了,真的不想与婆婆闹得太难看,希望给晚辈们当个好榜样。

大家庭不和睦,晚辈们脸上也没有光彩。

只是,婆婆那边怎么都不愿意配合,把她和丈夫给愁坏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大站出来替妻子说话,妻子没有得罪老母亲,却总是被母亲针对,他真的很心疼妻子。

妻子勤俭持家,可母亲鸡蛋里挑骨头,说妻子这不好,那不好。

讨厌一个人,对方干啥都有错,真是应了这一句话。

他出面劝母亲,母亲嘴上答应和妻子好好相处,不找茬。

但没几天,母亲忘记了答应的事,逮到机会又开始刁难妻子了。

母亲这人,有时候真的特别离谱,他没法理解一个老人,为啥盯着儿媳不放?

张大姐的小姑子也为大嫂抱不平,母亲无理取闹,对大嫂没个好脸色,横挑鼻子竖挑眼。

这样一来,大嫂做什么都不会讨得老人的好。

母亲不仅厌恶大嫂,还出现了恨屋及屋的现象,连带着大哥,母亲也看着不顺眼了。

然后,大哥家的孩子,也就是她的侄子,母亲也是不喜欢。

即便她是母亲的女儿,她也不会偏向母亲,得向着有理的一方。

说着,小姑子声音哽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顿了顿,她继续说,大哥和大嫂太不容易了,就连她都替他们一家委屈。

只可惜,她劝不动冥顽不灵的母亲,帮不上大哥一家的忙。

为了了解事情的真相,一行人出发前往老母亲的住处。

等见到了老母亲,调解员开门见山直接问,老大孝顺老人吗?

老母亲没有直接回答,顾左右而言他,张嘴就是指责老大媳妇,抱怨老大媳妇没有尊重老人,没喊过她这个婆婆为母亲。

老大媳妇(张大姐)解释说,她叫的次数比较少,不过也是有原因的。

婆婆不待见她,一喊婆婆为母亲,人家脸色更不好了。

然后,她就不喊了,尽量少跟婆婆单独相处。

小姑子点头,证实了老大媳妇的说法,母亲从一开始就没有相中大嫂,说大嫂不合她眼缘,人长得不太好。

于是,老人一直对大嫂心存偏见,大嫂说什么,做什么,母亲都会有意见,指指点点。

她理解大嫂。

要是她与大嫂有一样的处境,她也会和大嫂一样不喊人母亲了,尽量不凑到老人跟前。

毕竟,热脸贴冷屁股的感觉很难受,没人上杆子去受气,还是莫名其妙的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母亲支支吾吾,一会说她不看重长相,一会又说多少看模样。

老大人高马大,一表人才。

那会,她年轻,当然有点在意了。

但是,她没有当着老大媳妇面,说人家长得不好看。

眼下,她老了,都当太奶奶了,也就不太在乎外貌了。

调解员听出来了,老母亲就是看不上老大媳妇的长相,自认为人家配不上老大。

一听这话,老大媳妇坐不住了,婆婆看不上她,觉得她长得不好看,就该当着她的面说出来。

不该憋在心里不说,又对她百般嫌弃。

若是她当年晓得婆婆的想法,她绝对不会赖着嫁到他们家,也就没有眼下的矛盾了。

她又不是嫁不出去,放弃了这段感情,还会有合适结婚的对象。

现在好了,她嫁过来几十年了,当了母亲,又当了奶奶,婆婆才让她知道被嫌弃的真正原因,真的对她太不公平,也太不尊重人了。

人不能过于矛盾,嫌弃别人,又不愿意放弃。

如果她们实在处不好,她也不强求,大不了她和丈夫离婚。

六十岁的年纪,也是该为自己活着了。

听到老大媳妇提离婚,老母亲有些急了,开口解释说,她心里不满,只代表她一个人的想法,与老大无关。

当年她想着,过日子的是老大,老大执意与大儿媳结婚,她拦着不对,也就顺着老大了。

毕竟,老大与大儿媳是自由恋爱,有一定的感情基础,她一插手,老大一定会埋怨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年代不一样了,包办婚姻是要被人说闲话的。

调解员点评,这么说,老太太当年已经接受了老大媳妇。

既然接受了,就该放下成见,与老大媳妇好好相处。

老母亲没有吭声。

过了好一会,老母亲又说,她曾经也想和老大媳妇和平相处,可老大媳妇太会迷惑人心了。

这让她心里更不舒服。

以前的事暂且不说,就说女儿。

女儿就是因为这几年和老大媳妇走得近,被老大媳妇给忽悠了,像是着了道,处处维护着老大媳妇,听老大媳妇的话,不听她的话,完全不考虑她这个母亲的感受。

以前的女儿,是她的贴心小棉袄。

现在,女儿已经是漏风黑心棉袄了,说着她不爱听的话,做她不喜欢的事。

女儿变成这样,都怪老大媳妇蛊惑人心,居心叵测。

她的女儿,已经两年不来看她了。

还有老大,他以前可孝顺了,处处以她为先,自打和老大媳妇结了婚,对她这个老母亲也不太在意了。

有了媳妇忘了娘,气死她了。

这一切,都是老大媳妇的错,她能对老大媳妇有好脸色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大媳妇表示很无语,婆婆就是这样,啥事都能怪到她身上。

丈夫和小姑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想法,她怎么可能会控制得了他们的想法?

再说了,她从来不说别人的闲话,更不会在丈夫和小姑子面前说婆婆不好,挑唆别人这种事,她做不来。

对婆婆,她该孝敬就孝敬,做事凭良心。

说句实话,她理解不了婆婆的想法。

在婆婆看来,自个子女不顺着婆婆的意思,婆婆不从自身反思,却咬牙认定是她挑拨离间。

她也是当了婆婆的人,就算她与儿媳闹了矛盾,儿子说了她几句,她也不会怪到儿媳身上。

如果她这么做,儿子的日子会过得很不快乐,整天夹在婆媳矛盾中间。

小姑子开口说,她并没有受到任何人的挑唆,又不是三岁小孩,她有脑子,会分析,会判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她帮着大嫂说话,是因为大嫂本就占理,母亲胡搅蛮缠。

老太太黑着脸问女儿,为啥这两年对她爱搭不理,电话也不打。

要不是老二一家管着她,估计要流落街头了。

小姑子叹气,母亲这几年频繁找大哥和大嫂的麻烦,她看不下去,劝了母亲一次又一次,不愁吃,穿不愁,好好过日子就是了,别再闹腾了。

母亲没有听进去,反过来责骂她,说她变心了,怎么做女儿的,还不如养一条狗。

说了很多难听的话骂她,她哭着走了很多次。

次数多了,她寒心了,干脆就不理会母亲了。

老大媳妇接过话,因为三年前的一件事,婆婆对她的不满更严重了。

三年前,婆婆住了一次医院,丈夫和小姑子还有小叔子平摊医药费,三人轮流照顾。

没多久,她老毛病犯了,疼得厉害,医生说必须得手术。

于是,她喊丈夫到医院来照顾她,婆婆那边准备出院了,小姑子也同意了帮丈夫顶着。

婆婆不高兴了,认为她故意支开丈夫,不让他孝顺老人。

老大也说,当时母亲和妻子不在同一家医院,他没法兼顾,但他和小妹说好了,才放心离开。

这种情况,他得分轻重缓急,母亲都差不多出院了,自然没有妻子那边紧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说了,妻子也是他的亲人,他有义务去照顾。

老母亲突然说,她不知道老大媳妇那会也住院了。

没人和她说清楚,老伴也只字不提。

她只记得,老伴在电话里骂了老大一顿。

老大媳妇不想纠结这件事,只说那当这件事是个误会。

老大本不想纠结,但他还有不明白的地方,三年前,父母为什么以这件事为由,将他们兄弟妹三个告到了法院?

调解员一听觉得奇怪,老人只生老大一家的气,怎么连老二和女儿也被告了?

小姑子搞不懂,不知道老人的心思,她得知也是一脸蒙圈。

她跑过去问老人,她没亏待过父母为什么要这么做?

母亲穿金戴银,日子过得滋润,为什么不满足?

她有好吃的,都会记得给老人准备。

母亲身上戴的金首饰,有很多就是她买的。

有些金首饰,她甚至不舍得给自己买。

这些,母亲都忘了吗!

匆忙赶到现场的老二表示,他也想知道原因。

老母亲给出答案,说是只告老大一个人,别人会说她和老伴偏心。

于是,他们把心一横,三个都给告了。

这样一来,就公平了,谁也别喊老人偏心。

她身上戴的金项链,还有一些放着没戴的金首饰,确实是女儿买来给她的。

只是,一码归一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二突然改口指责老大,说老大当年没有处理好这件事,老人一生气,连带着他也被连累了。

那会,他劝了老大,让他们跟老人服个软,低个头,再托舅舅劝和,大家也不会闹得那么难看了。

老大自然不服老二的说教,当场回怼。

说着,说着,老大一拍大腿,他明白了,母亲针对妻子,厌恶妻子,几十年不变,就是老二在使坏,背后挑唆老人。

母亲又偏心老二,自然会听进老二的话。

如果没有老二从中作梗,他早就处理好妻子和母亲的关系了,改变母亲对妻子的态度。

调解员说,老大认为母亲偏心,有什么证据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毕竟,老人将三个子女一起告上了法庭。

老大冷哼,一起告上了法庭,或许是为了掩盖偏心的事实。

就凭母亲偷偷将房子给了老二。

近段时间,他意外得知此事,母亲可真会隐瞒啊!

老大媳妇补充说,婆婆早就将名下唯一的房子过户给老二了。

他们被蒙在鼓里,整整八年时间。

眼下,只有老二得到老人的认可,就连小姑子,老人也疏远了。

老母亲认为,房子给老二是应该的。

当年,他们买房之时,老二给了她和老伴十万块钱。

这十万块钱,还是老二和其他人借的。

还钱,也是老二负责,没有让她和老伴操心。

老大说,他当年也出了四千块钱。

小姑子又说,大哥是出了四千块钱。

但是,二哥给的钱,母亲有很多种说法。

一会说是十万,一会又说几千块钱,前后说法不一样。

所以,这事不好说。

老二站出来说话了,他并没有挑唆母亲与大嫂之间的关系。

还有,父母提出给他过户房子之时,他起初拒绝了,建议等父母百年之后,兄妹三人平分。

只是,大哥一家渐渐和父母生分了,小妹已经嫁了人,只有他对父母较为上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家把话都说开了,老大也不纠结父母偏心,老二这些年对父母的照顾,确实比他多。

想通了后,老大上前主动和母亲亲近,老大媳妇也跟着凑过去。

老二也走了过去。

调解员劝老太太,小姑子和老二也劝母亲。

老母亲终于和老大一家和好了,表示以后会和老大媳妇好好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