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说《诗经》:何为“诗言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诗言志”是一句古话,“诗”这个字就是“言”“志”两个字合成的。

但古代所谓“言志”和现在所谓“抒情”并不一样,那“志”总是关联着政治或教化的。

春秋时通行赋诗。在外交的宴会里,各国使臣往往得点一篇诗或几篇诗叫乐工唱。

这很像现在的请客点戏,不同处是所点的诗句必加上政治的意味。

这可以表示这国对那国或这人对那人的愿望、感谢、责难等等,都从诗篇里断章取义。

断章取义是不管上下文的意义,只将一章中一两句拉出来,就当前的环境,做政治的暗示。

如《左传·襄公二十七年》,郑伯宴晋使赵孟于垂陇,赵孟请大家赋诗,他想看看大家的“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子太叔赋的是《野有蔓草》。原诗首章云:

野有蔓草,零露溥兮。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子太叔只取末两句,借以表示郑国欢迎赵孟的意思,上文他就不管。

全诗原是男女私情之作,他更不管了。

可是这样办正是“诗言志”,在那回宴会里,赵孟就和子太叔说了“诗以言志”这句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孔子时代,赋诗的事已经不行了,孔子却采取了断章取义的办法,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来说的是治玉,将玉比人。他却用来教训学生做学问的工夫。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本来说的是美人,所谓天生丽质。他却拉出末句来比方作画,说先有白底子,才会有画,是一步步进展的。

作画还是比方,他说的是文化,人先是朴野的,后来才进展了文化——文化必须修养而得,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孔子如此解诗,所以说“思无邪”一句话可以包括“诗三百”的道理,又说诗可以鼓舞人,联合人,增加阅历,发泄牢骚,事父事君的道理都在里面。

孔子以后,“诗三百”成为儒家的六经之一,《庄子》和《荀子》里都说到“诗言志”,那个“志”便指教化而言。(摘编自《西南联大国学通识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