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济南高新区,有一位被誉为编修地方史志“土专家”的地方文史爱好者,他用自己的热情和执着,为这片土地书写着厚重的历史篇章。他叫周和平,是一位退休教师,他用手中的笔,抒发着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与自豪,为故乡编织了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成为守护乡愁、书写故土记忆的守望者。
乡土情深,记录时代变迁
周和平的故乡孙村街道杨家村,原隶属章丘县、历城县、历城区,现归济南高新区代管。地处泰山山脉北麓与华北平原的结合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里曾是龙山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与著名的城子崖遗址近在咫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孙村更是成为敌我双方激烈争夺的战场,每一寸土地都见证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周和平生于斯、长于斯,从幼时的嬉戏玩耍,到成年后的求学工作,再到退休后的笔耕不辍,70年的光阴里,他几乎从未离开过这片养育他的土地。他亲眼见证了故乡从穷乡僻壤到东部明珠的华丽蜕变,心中充满了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
2003年,济南东部新区建设全面启动;2005年,当时的孙村镇划归济南高新区代管,周和平的故乡步入了城市化建设的快车道。
村庄在消失,高楼在崛起。面对这一历史性的变革,周和平意识到,抢救性发掘和记载故乡的历史,记录故乡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已经刻不容缓。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周和平看来,安放、寄托这一抹抹乡愁的最好途径,就是对故乡历史文化进行抢救性挖掘整理,编纂镇志、村志,让乡情在文字中得以传承。
2005年11月,恰逢当时高新区正在组织一份能够全面反映孙村历史和现状的综合材料,周和平便主动请缨,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
历史传承,深耕故土文化
从搜集资料到撰写初稿,周和平倾注了大量心血。他利用一周时间,参考《章丘县志》《历城县志》等多部志书,撰写出近2万字的《简明孙村镇志》,提供了一份全面了解孙村历史和现状的宝贵资料。随后,他又被借调到镇志编纂委员会,与同事们一起,历经数年艰辛,终于完成了《孙村镇志》的编纂出版工作。
这仅仅只是个开始。从此之后,周和平将业余时间全部精力投入到了地方史志的编纂工作中,先后参与了《庄科村志》《孙村村志》《西顿邱志》《中共孙村地方简史》《南顿邱村志》《白谷堆村志》《东港沟村志》《抬头河村志》等多个村志的编纂、出版工作。
除了编纂村志,周和平还积极参与校史、教育发展史以及当地风土人情、革命传统教育材料的发掘工作。他先后担任《济南市志(续)》“济南高新区教育”撰稿、《历城区教育志(续)》“孙村镇教育”撰稿,并编辑出版了多本校史专辑和校本教材,如历城四中校史《弦歌五十年》《孙村中学五十年华章》《高新一中六秩辉煌》。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地方文化宝库,更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本本充满乡土气息的村志、校史,周和平用文字为故乡留下了宝贵的记忆,让乡愁有了安放之地。
笔耕不辍,他成为守护乡愁的守望者
周和平深知,文化传承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他利用业余时间,深入田间地头,走访老党员、老干部和村民,搜集第一手资料。在他看来,历史是根,文化是魂,只有深入挖掘和传承好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才能让后人记住乡愁,留住根脉。
在周和平的努力下,不少村庄也开始编纂或酝酿编纂村志,他用自己的行动和努力诠释了什么是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虽然周和平早已退休,但他对故乡的热爱与对文化的传承却从未改变。他依然坚持用自己的笔书写着故土的记忆与乡愁,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一位地方文史爱好者的责任与担当。他深知自己的力量虽然微小,但只要有人愿意去做、去坚持,那么故乡的文化与历史就不会被遗忘、被抛弃。“我立志在有生之年,不辜负乡亲们的期望和重托,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进一步把故乡的历史、百姓的乡愁记录好、书写好。”周和平说。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