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归国后,一定要进行留学生学历认证,它是留学生在国内升学、就业、落户的重要依据,最近,留服中心也做了系统升级,并发布了新的政策。

若留学生在提交学历认证申请后接到“不予受理通知单”,将不再有机会补充材料或进行复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认证新规政策发生变化

这些情况不被受理:

在教留服新增“不予受理通知单”的规定后,留学生学历认证后收到的结果可能有3个:

1)认证成功,获得认证证书

2)认证暂时失败,收到暂不受理通知,可根据要求进行二次复核

3)认证失败,收到不予受理通知,无法复核(今年新增)

根据官方给出的材料,以下11种情况的留学生将会收到“不予受理通知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中,“申请材料不全”、“无故重复提交材料”,是留学生最容易犯的认证错误。文凭证书、在校期间完整的成绩单、护照/通行证/身份证……缺一不可,留学生务必完整、准确地提交所有申请材料,检查无误后再提交申请,同时还要避免无故重复提交!

认证失败可以二次复核

申请人具有某些可解释的特殊情况,虽然不持有证书,但具备真实学习过程并已获颁国(境)外学历学位的,可以持相关证明材料向留服中心提出认证申请;认为情况属实,可以受理认证:

1)遗失证书

2)难民和流离失所者无法提交证书

3)因不可抗力导致申请时无法提交证书

4)学位证明信与证书具有同等效力

5)其他特殊原因导致申请人无法提交证书

需要注意的是,复核仅能申请 1 次,留服中心不会收取复核费用,申请人本人通过留服中心官网提交复核申请;提交复核申请须说明复核理由,明确具体诉求,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成功认证所需要的条件

从去年起,无法申请学历认证的范围已加速扩大:

l 上网课的留学生

在进行留学生学历认证时,很多同学出现了“出入境时间不足”导致认证失败的情况。这是因为教留服中心去年年初制定了新规,于2023年春季学期开学后仍采用online模式在国内上网课的留学生,所获文凭证书将不予以认证!

l 仅持有证明信(除西班牙、意大利两国外)

除西班牙、意大利两国外,不再为其他国别(地区)尚未获得证书的证明信持有者提供认证服务。也就是说,留学生只有在获得毕业证书后才可以申请国外学历学位的认证,不能再用证明信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留服中心会受理并成功认证申请人的学历学位,需满足以下要求:

提交的证书必须属于本办法第二条第三款所规定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证书范畴;

申请人必须提供完整且齐全的申请材料;

申请人的身份识别核验必须准确无误;

申请人需自愿签署相关的服务协议与授权书;

申请人需已支付相应的认证服务费用。

满足上述条件后,留服中心会正式受理并成功认证申请人的学历学位。

除学历认证新政之外,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给部分在京单位发了一则邮件通知,具体通知如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知指出:从2024年开始,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留学回国人员在京落户服务对象被调整为中央在京企事业单位。其他类型用人单位根据属地化管理和服务的原则,调整为北京市有关部门主管。

目前已在网上服务大厅注册的非中央在京企事业单位我中心将不再提供服务。如果是相关单位,可以向北京市有关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简单来说,这个政策意味着,留学生在京落户条件的改变:

从今年开始,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将只接收在京注册的中央企业事业单位的留学生落户申请。而私企、民企和部分国企不再有留服落户指标。

不过,留学生其他的落户渠道,诸如人社部/人社局/海外学人落户等没有改变,但有年龄、学校排名、365天(有的要求连续)、专业和薪资水平的要求,申请难度比留服更大。

对这一消息的真实性,有人提出质疑,原版文件确实没有在官网公布,是在用人单位的政务服务平台的系统内发布的,因此相对来说还算真实可靠。

而且有网友已经去咨询了工作人员,工作人员也表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重要通知》已在政务服务平台系统内发布,请用人单位使用软证书登录网上服务大厅,查看置顶的内容。请以系统通知为准,如有疑问,请单位专办员或人事负责人持介绍信和有效证件来我中心办事大厅前台咨询。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这证明其实消息可靠真实,但此权限只对用人单位公开,因此我们是查不到的。那么,政策中所包含的央企范围有哪些呢?

中央在京企事业单位范围

目前,国资委网站下的央企名录包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注:这里的名单不包括财政部下属26家金融央企,也不包括央企二级和三级单位。

这几项政策的调整,对留学生而言,都是比较内卷的,从学历认证到落户政策,这也要求留学生必须要有危机意识。新志愿教育建议大家好好学习文化知识,多关心一些留学相关新政,对于突发事件和新规,做好相应的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