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广东省自然资源厅权益处委托省土地调查规划院组织各地总结凝练形成《广东省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第三批),并于第二个全国生态日正式发布。案例所在地区立足资源禀赋,紧扣高质量发展任务,全力提升资源要素配置水平,全面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探索了具有本地特色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径,具有良好的示范带动效应。本期案例是广州市白云区大源村创新跨权属“储备土地+附带生态产品价值提升”资产包。
改造前后对比图
基本情况
广州市白云区大源村总面积25平方公里,辖内有梅窿水库、大源水库,生态用地占村域面积的60%以上,生态资源丰富。全村外来人口超17万人,村经济产业发展以出租厂房、物业、电商为主。大源村更新改造前存在建筑体量大、违法建设难治理、公服配套不足、产业低端、治安维稳压力大等现实难题。
为破解“城中村”困境,白云区大源村围绕生态环境修复、人居环境品质提升、产业高质量升级,选取容发物流园片区作为首期启动区试点,创新“储备土地+资产包”模式,探索将绿色更新要求纳入出让合同附件,重点开展山体生态景观修复、黑臭水体治理、公共空间微改造、民生设施补充完善、物流园及工业园改造升级、村居局部抽梳等,在有效增加当地生态调节服务产品供给的同时,带动周边居住、产业、生态品质全面升级,实现附带生态产品价值提升的自然资源资产联动配置,有效将生态修复成本内部化,为高密度城市化地区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有益借鉴。
具体做法
前端收储,转化形成权属清晰、符合市场需求的优质国有自然资源资产
属地政府通过开展前期数据摸查和片区策划,先行将分散在不同所有者手中零散、低效的259亩集体土地资源资产进行集中收储和整备,通过征收归集权属与用地规划调整,降低市场主体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提升资产价值变现预期,转化形成具备市场竞争力的优质资产标的。
中端整合,跨权属整备形成附带生态产品价值提升要求的“储备土地+资产包”
结合大源村资源禀赋,属地政府以项目开发实际需求和资产保值增值、政府降本增效、财政开源节流为导向,主导制定《白云区大源村首期启动单元村居品质提升改造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在不改变集体土地所有权性质的基础上,将储备土地周边需要统筹提升价值的345亩集体土地资源资产(包括宅基地、山体公园绿地及其林木资源等)一并纳入出让条件,合理确定城市绿色更新目标和自然资源资产配置要求等,实现对国有、集体资产的统一管理、整合、转换、提升。
后端转化,实现资产包“一体规划、一体出让、一体实施、一体见效”
受让人以挂牌出让方式竞得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同时,按照《实施方案》的内容和标准同步实施,实现当地生态调节服务产品的有效增加。同时,受让人与属地镇街签订《广州市白云区大源村首期启动单元村居品质提升改造实施监管协议书》,在建设资金监管账户设定、资金缴存、监管流程等方面明确双方责任义务。将一定的资产管护责任转移至市场主体,既缓解了政府财政支出压力,又创新了不同权属性质自然资源资产保值增值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促进了自然资源管理效能的全面提升。
主要成效
一是生态效益显著,村庄风貌明显改善。通过串联“生态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三级公园绿地系统,大源村新增11.09公顷公共绿地,实现“开门见绿、300米进公园”。同时,建成碧道2.65公里、口袋公园13个、党群服务设施2个、道路品质提升20公里、便民公服设施32个、物流园区转型升级3个。大源村从过去“脏乱差”街道、“散乱污”仓储物流、“小散粗”电商作坊,变身为居民喜闻乐见的公园式碧道、网红党群文化广场、新型电商智慧园区。
二是资产增值溢价,节约生态管护成本。通过“储备土地+资产包”实现自然资源资产配置与生态产品价值提升搭配捆绑,地块出让收益超28亿元,溢价率达5%,有效反哺政府前期收储整备投入,实现了生态产品价值转换和有序开发;同时,项目直接节约财政生态修复成本超亿元,丰富了生态修复的资金来源,缓解了财政压力。对企业而言,通过发挥生态修复的正外部性,大大提升项目品质,提高项目附加价值,实现项目开发促进生态产品供给增加、生态产品供给提升项目品质的“双赢”。
三是促进产业升级,拉动投资就业消费。项目配合周边产业园升级改造,让原本“野蛮生长”的淘宝村,转型升级为以商业商务、科技研发为主的区域商业中心、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中心、现代物流总部基地。目前项目所在的大源村有10多个园区已完成升级改造,近千家企业进驻,电商销售量日均400万单,年销售额预计600亿元,形成良好示范辐射效应,促进村集体经济壮大和村民增收致富。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