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福建人杰地灵、医药源远流长,从古至今,涌现了许多彪炳史册的医学大家,他们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话,他们所具有的崇高职业精神,对当代医学发展、医德医风建设亦有许多重要的启示。

2023年7月,为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全省卫健系统医德医风宣传教育,推进全省廉洁医院文化建设,福建省卫健委开展《闽医精诚》文稿征集工作,组织相关单位、作者深入挖掘、整理一批闽籍历史名医的医德医风故事,收集文稿22篇、近10万字,图片100多张。

2024年6月出版《闽医精诚——福建古今名医传略》,作为全省医疗卫生单位医德医风教育和“四下基层”学习材料,在全省卫健系统进一步树立“展仁德风范、护百姓健康”良好医者形象。

“健康福建”微信公众号开设《闽医精诚》专栏,分期讲述22位医者仁心的动人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皎如(1908.9.9-1981.5.31),又名吴桂秋,英文名Chiao-Ju Wu。是中国著名的微生物学家、福建省医学病毒学的奠基者,1930年毕业于上海南洋医学院,先后在上海、福建从事医疗工作;1948年赴美国纽约州卫生研究院进修;解放初期,怀着对祖国的赤诚之心,他毅然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先后担任福建省卫生防疫站检验科科长、流行病研究所副所长、省卫生防疫站站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吴皎如个人照。图片来源: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吴皎如于1979年6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第三、五届全国人大代表,曾任农工民主党福建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二届福建省政协常务委员。他曾在14个学术团体及组织任职,并曾任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和病毒性疾病委员会委员、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福建省分会副会长、福建省卫生厅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福建省寄生虫病学术委员会主任、福建省微生物学会副理事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1960年,吴皎如出席全国群英会,受到国家主席刘少奇的亲切接见。图片来源: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一、战时防疫,无惧无畏

日寇侵华期间,吴皎如随省卫生试验所迁往临时省会永安,在所长、著名寄生虫学教授林梁成领导下,负责细菌病理科工作,除开展大量检验工作外,还承担疫苗等生物制品的生产。后来有人统计,该所到1938年从福州转移到永安时,细菌病理科共检验标本9480件,其中细菌2683件、血清3230件、寄生虫3567件,另生产牛痘苗1000打,霍乱伤寒疫苗1000余瓶。其中,吴皎如负责的生物制品室曾生产出牛痘苗、霍乱和伤寒疫苗以及康氏抗原诊断血清等,除供应本省外,还销售给浙江、江西、广东等省的医疗卫生单位。

1941年,日军在浙江宁波大量空投鼠疫炸弹,造成当地鼠疫大爆发,随后疫情蔓延到永安,在两年内,该县鼠疫疫情波及13个乡,大量人员死亡,震惊全国。与此同时,该地区还流行着天花、霍乱、回归热、伤寒、炭疽、乙型脑炎、疟疾等恶性传染病。国难当头、瘟疫肆虐,吴皎如作为省卫生防疫大队主要成员之一,无惧无畏,顶着日机的疯狂轰炸,紧张地开展疟疾、回归热、斑疹伤寒等多种传染病的防疫工作。据吴皎如生前回忆,这段战时防疫工作惊心动魄。当时,福建省各县、市卫生检验、化学技术力量十分薄弱,多数地方没有检验技术人员。更为艰难的是,永安当时与大后方被敌占区分隔,加上敌人的封锁,许多必需的药品材料难以买到,如做细菌培养基用的琼脂。但吴皎如团队没有被困难所打倒,他们发挥出过硬的专业本领,利用本省沿海出产的石花菜,经人工剥离后煮溶以代替琼脂,同样取得良好效果。

二、以身喂“虫”,战胜乙脑

50年代,乙型脑炎发病多,病死率高,且80%为10岁以内儿童,即使幸免于死,也会留下严重后遗症。吴皎如在美国学习过病毒学,在20世纪40年代这属于医学的前沿。他归国后,目睹乙型脑炎对人民健康的严重危害,积极投身疫病防控。他克服设备简陋、人才缺乏的困难,创建病毒实验室,冒着自己被感染的风险,开展乙型脑炎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实验诊断等研究。他在乙型脑炎昆虫媒介研究中,先后从白纹伊蚊、库蚊、中华按蚊分离到病毒。但当蚊虫密度降到很低水平时,闽南地区有些县市仍有病例出现,原因何在?据群众反映可能与吸血小黑虫——台湾蠛蠓有关。

在省卫生厅大力支持下,吴皎如大胆探索,于1955年从台湾蠛蠓身上成功分离出 12 株乙型脑炎病毒。病毒分离成功了,但为了证实台湾蠛蠓是机械带毒还是生物带毒,必须解决人工饲养该蠛蠓以及促使该昆虫直接叮咬实验动物的难题。为了获得昆虫叮咬的准确数据,吴皎如领导的团队用自己的身体为诱饵,从自然界捕捉了一批批的台湾蠛蠓,在阴暗潮湿的防空洞内一次次进行直接叮咬试验,默默地计算着叮咬的次数、周期、时间、感觉。每个人胳膊和大腿上都被密密麻麻叮满了包,不少同志还出现发热、嗜睡等病毒感染症状。这些通过亲身主动感染,甚至有生命危险换来的研究结果最终以“由糠蚊科蠛蠓属(Lasiohelea)台湾蠛蠓分离出乙型脑炎病毒”为题在《微生物学报》正式发表,改变了国际上历来认为乙型脑炎为单媒介的看法。根据多年的研究结果,吴皎如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在福建省控制乙脑流行的建议。除了建议采取更有效的灭蠓措施外,他还领导建立了多种诊断方法。经多年实践证明血球凝集抑制试验更易在基层推广应用,因此他们制备了乙脑病毒蔗糖丙酮抗原,除供应全省外,还供应全国许多省市及高等院校。1972年还建立了IgM早期诊断乙脑的方法,并从人血制备转移因子治疗病人,建立评价疗效的免疫指标。

吴皎如一生共发表26篇有关乙型脑炎的研究论文和调查报告等,内容涉及病原学、流行病学、实验诊断研究、治疗方法、中药药效等多个方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乙型脑炎新媒介——台湾蠛蠓与库蠓的发现(1955年)。图为病毒学家吴皎如(右一),在实验室进行蠓体内病毒分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福建省柯萨奇病毒分离,临床类型、病毒生物特性及传播途径的研究(1960年),图为吴皎如主任医师(坐者)与同行们在分析实验结果。

三、一生求索,奉献防疫

1958年,吴皎如开始研究肠道病毒,先后分离出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孤儿热病毒等毒株,摸清了福建省柯萨奇病毒的分布、临床感染类型、病毒生物特性及传播途径。

1977年,吴皎如领导的研究团队用从乙型肝炎病人标本中分离出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地鼠获得成功,对建立乙型肝炎新的动物模型作出了贡献。他还提出金黄色地鼠可作乙型肝炎动物模型的看法,为研究乙型肝炎提供了小动物品种。

此外,吴皎如还开展了多项传染病研究,进行过白喉杆菌异型株的研究,成功地分离过出Q热立克次体,研究过流感变异、麻疹被动免疫等;在他的指导下,福建省较早开展了水体中病毒的检测。

吴皎如以一位内科医生的出身,能在预防医学,特别是医学病毒学方面取得如此突出的成绩,在于他长期坚守在预防医学的第一线,从防治流行病到抗击日寇的细菌战,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注重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工作,他的科学研究工作与防疫临床实际密切相结合。吴皎如有精湛的临床医术,又精通医学微生物学及流行病学,更难能可贵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他立即从国外赶回家乡为人民服务。作为一个高级医务工作者,他能以身作则、深入基层、深入疫区,每年要在基层蹲点数月。他能在设备简陋的基层设法开展病毒检验工作,亲自参加标本采集及各项实验准备。为了提高病毒分离阳性率,摸清昆虫媒介及中间宿主带毒情况,了解昆虫媒介消长与脑炎发病关系,他还经常深入疫区,走家串户在猪舍牛栏中捕捉蚊虫,抽取各种家禽家畜的血液标本。他是一位实干家,对工作一贯极端负责,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常常废寝忘食,节假日都常常在查阅资料,整理实验数据。在研究工作中,他能根据实际情况提出问题,并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例如对乙型脑炎病毒传播媒介的新发现,就是生动的实例。在他的晚年,即使身患多种疾病,病重住院期间,他仍念念不忘制定科研远景规划和开展实验室工作,关心着“省卫生防疫干部进修班”的筹备工作。

吴皎如生前多次受到嘉奖,被评为省劳动模范和全国先进工作者;1960年出席全国群英会,受到国家主席刘少奇的亲切接见;他和他所领导的课题组先后获得省以上科技成果奖6项,其中“福建省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生物特性研究”和“福建省柯萨奇病毒的分布、临床分型、病毒生物特性及传播”两项成果获1978年全国医药卫生科技成果奖。

1991年,卢嘉锡为《吴皎如论文集》题词:“发展预防医学,为民造福;毕生献身科学,堪称楷模。”以身喂“虫”的吴皎如主任,他用生命和忠诚书写传染病防控事业的赞歌。

(吴城、潘亮、杨劲松等提供素材,

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供稿)

参考文献:

1.《为防疫事业奉献一生的病毒学家——吴皎如》,青宁生著;

2.《吴皎如论文集》,福建省卫生厅等单位编写。

来源:省卫健委宣传处、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一审:孙永杰

二审:黄新珠

三审:宁永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