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忻州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蕴藏着无数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挠羊赛忻州的传统体育活动。1960年,忻州被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命名为“摔跤之乡”。

挠羊赛作为一项充满地方特色的体育竞技活动,有着独特的魅力。跤场不铺垫子、不划范围,跤手上场不穿跤衣,对抗双方不分体重级别、年龄大小和时间长短,以摔倒着地定胜负。每个跤手在一场比赛中只能上一次场,除双脚外身体任何部位不准触地。在忻州举办的庙会中,挠羊赛常常成为焦点,为庙会增添亮点。传统挠羊赛可从晚上持续到次日太阳出山,有名望的跤手最后出场。第一场比赛称“挠头羊”,第二场比赛称“挠二羊”。挠羊赛不仅是一种体育竞技,更是忻州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忻州人民勇敢、坚韧、豪爽的性格特点,传承着独特的民俗风情和文化传统。2008年,挠羊赛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晋北鼓吹俗称“八音会”,是一项极具魅力的传统民间吹打乐。它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岁月里,不断融合当地民间音乐和戏曲音乐的精髓,并得以传承发展。其乐器的搭配十分巧妙,唢呐声音高亢明亮,与笙、管子等吹奏乐器以及鼓、锣、钹等打击乐器相互配合,演绎出动人的旋律。其曲目丰富多样、风格各异,能满足不同场合的需求。在晋北地区的婚丧嫁娶、节庆庙会等活动中,晋北鼓吹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或营造热闹喜庆的氛围,或表达庄重的缅怀之情。2008年,晋北鼓吹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云胜锣鼓,又称云冈大锣鼓、晋北大锣鼓,是流传于晋北的一种独特乐种,其中尤以原平市永兴村最为著名。其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北魏时期,后历经多个朝代发展,曲目丰富,并拥有独特指挥法和演奏技法。曲体结构分单曲体、联曲体和套曲体,以清锣鼓曲为主。乐器有吹奏和打击两类,以打击乐器为主。云胜锣鼓既适合在广场上演出,也适合在舞台上进行表演,演奏形式为合奏,在国内外频繁演出并获盛誉。它原本用于古代战争或迎神赛社等场合,如今已成为当地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云胜锣鼓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忻州的传统音乐——北路梆子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北路梆子激昂高亢的唱腔,仿佛能穿透历史的尘埃。它是山西四大梆子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演员用精湛的表演,演绎着一个个动人的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并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演形式,让人们感受到古老戏曲的魅力。2006年,北路梆子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平凤秧歌是流传于原平市北贾村的一种民间舞蹈。舞者身着鲜艳的服装,手持彩扇,翩翩起舞,舞出了人民的热情与活力。这一民间舞蹈形式独特、动作优美,充满了喜庆的氛围。2008年,原平凤秧歌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五台山佛乐如天籁之音,庄严肃穆,空灵悠远。五台山佛乐起调深沉平稳、旋律庄重典雅,仿佛能让人的心灵得到洗礼和净化。它不仅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种独特的音乐艺术形式,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2006年,五台山佛乐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静乐剪纸精美绝伦。剪纸艺人仅凭一把剪刀、一张纸,就能剪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动物、花卉等图案,将生活中的美好瞬间定格在纸上,充分展现了当地人民的心灵手巧。

静乐剪纸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还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2014年,静乐剪纸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神池道情是中国曲艺类别之一,源于唐代道教经韵。它经过数百年发展,历经“坐腔道情”等多种演变,成为独具特色的晋北道情分支。在传承发展中,艺人向其他剧种学习,其音乐方面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神池道情具有浓郁地方特色,采用联曲体唱腔,融合多种音乐特色。演唱者多用“虚词”“重句”,说唱色彩强。伴奏分文武场,后加入中西乐器。

神池道情历史悠久、剧目丰富,约有100余部。近年来,在政府扶持下,神池道情进行了多项改革,获得多项奖励。2011年,神池道情戏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代县峨口挠阁是一种综合性的民间艺术形式,融合了表演、舞蹈、音乐、美术、体育等多种元素。表演时,壮汉肩扛铁架子,架子上站着装扮后的孩童。这些孩童身着鲜艳的服装,宛如一个个小仙子,随着音乐节奏翩翩起舞。

峨口挠阁的表演场面十分壮观。在欢快的鼓乐声中,挠阁队伍浩浩荡荡地行进,犹如一幅流动的画卷。那高耸的架子、灵动的孩童、激昂的音乐,共同营造出一种热烈而喜庆的氛围。

峨口挠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2008年,代县峨口挠阁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河曲二人台台风活泼俏皮,充满生活气息,让人忍俊不禁。它通常由两人表演,以小戏、歌舞等形式展现农村生活的趣事和情感,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幽默风趣的表演风格。2006年,河曲二人台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河曲河灯会,历史悠久,是河曲县地方传统民俗。一盏盏河灯承载着当地百姓的祝福与祈愿。在每年的中元节夜晚,人们将精心制作的河灯放入黄河中,寓意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已故亲人的思念。2008年,河曲河灯会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河曲民歌宛如一条流淌在忻州大地上的音乐之河。那质朴的旋律、真挚的情感,唱出了河曲人民的生活百态与喜怒哀乐。无论是田间劳作的号子,还是男女之间的情歌对唱,都充满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河曲民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忻州一颗璀璨的“音乐明珠”。2006年,河曲民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片摄影:宫爱文、张宇、焦锦琦、周三光

点击↓↓↓查看更多‍

来源:忻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