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繁华的都市边缘,一个小镇上静静地伫立着一座古朴宁静的千年古庵——青浦重固镇法会庵。“她”如同一位历经风霜却依然温婉的佳人,静静地守候在时光的长河之中。

古代发展史

法会庵,位于青浦区重固镇通波塘街。相传于元至正十年(1350),由僧人开山,原来又名戴坟庵。清乾隆二十年僧明璧重修,咸丰年间毁,以后再修,改作尼众道场,定名为法会庵。1993年恢复宗教活动。1995年9月正式登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法会庵在重固镇北市,通波塘东岸,庙泾桥北堍。相传系青龙寺下院,占地十余亩,尼众十人,香火较盛。清咸丰战乱时被毁。光绪十一年(1885年),里人朱丁氏建茅屋三楹复之,挽“了深”来茅庵住持,讲经传教,苦行佛事,博得善男信女崇敬,香火日盛。宣统元年(1909年)重固镇陆周氏等发起募捐,遂将草庵改建为瓦房十间,增添佛像,遂重具规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代发展史

法会庵解放初期,佛事渐减,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法庵寺受到冲击,佛像被毁、经书被焚、法器被砸、房廊先后被农业中学、镇办厂所占用,尼姑出庵做镇办厂职工。政府发还了原有房产、主持尼(了悟)等还庵,在县宗教事务所和上海市佛教协会扶助和善男信女们的支持下,重装佛像,汇集经典,增添法器,佛事活动,恢复正常,香火日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政府发还了原有房产、主持尼(了悟)等还庵,在县宗教事务所和上海市佛教协会扶助和善男信女们的支持下,重装佛像,汇集经典,增添法器,佛事活动,恢复正常,香火日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法会庵庙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法会庵已成为青东地区一大佛地,现已形成初一、十五较大规模的庙会。庙会期间,晨曦初破,天边还挂着淡淡的月影,庙会的地界已悄然苏醒。沿街的叫卖声此起彼伏,各式各样的摊位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这一融合了传统文化、民俗风情与市井烟火气的盛会,总能在特定节日里,为宁静的小镇带来特有的热闹与欢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日头渐高,人群开始汇聚,四面八方的人们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愿,纷纷涌入这片被喜庆氛围笼罩的土地。街道瞬间变得拥挤起来,但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悦和期待,共同穿梭在这热闹非凡的庙会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法会庵的“炀粉粥”(糊涂羹)

一定要尝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逢正月十五元宵节,法会庵会对外供应青浦当地的节令美食——炀粉粥。融合了多种食材的鲜美与米粉的滑糯,其中的蔬菜经过热炒后,使得炀粉粥在浓郁与清淡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既不会过于油腻,也不会显得单调乏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不少“70后”“80后”青浦人的记忆里,灶头上那两大锅“炀粉粥”会一直用灶火的余热温着,想到了就去吃上一碗,吃饱了就去找村上的孩子扎堆嬉戏。一碗“炀粉粥”,装满了对未来生活的期盼,承载了对家乡厚重的情感,尝的是人生百味,品的是乡土风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一次踏入这方净土

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隧道

每一砖一瓦都镌刻着历史的痕迹

它们见证了时代的变迁

承载了人们的希望与梦想

记者:张小凤

摄影:张小凤

编辑:朱人杰

责任编辑:李艳丽(首席)

终审:张全权(首席)

转载请注明来自“绿色青浦”官方微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