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汉灵帝 刘宏 形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灵帝 刘宏 形象)

东汉末年有个皇帝,名字叫做汉灵帝刘宏。

灵帝下边是少帝,少帝下边是献帝,献帝之后就没有了,东汉就灭亡了。

这东汉的皇帝啊,除了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之外,似乎都没什么存在感,灵帝虽然已经是末代皇帝,但是论知名度,那还是有的,他频繁的出现于诸葛亮同志的《出师表》中,也就是那段著名的“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这段话的语境是,诸葛亮要领兵北伐了,要离开蜀地了,刘禅太年轻,经验不足,冒冒失失,诸葛亮不放心呐,于是就对刘禅说,说刘啊,我平时不在家,你要亲近贤臣,远离小人,这是东汉最开始兴盛的原因,而不能亲近小人,远离贤臣,这也是东汉后来衰败的原因。

这当年呐,你爸爸经常和我聊起这件事儿,我们都十分痛恨汉桓帝和汉灵帝这种亲佞而避贤的行为。

可见,三国时人对于汉灵帝的评价,可以说是十分糟糕,而对他最大的批评,主要就集中在这个皇帝吧,重用佞臣乱臣,疏远贤臣良臣。

那么这个时候汉灵帝主要重用谁呢?他主要重用的是宦官集团。

那个时候东汉的宦官可以说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相当的有势力。

宦官一掌权,最受伤的有两个群体,一是文官士大夫群体,二是武将群体。

这武将群体呢,毕竟大部分还都在地方上驻军,要么就是在守边,他们远离朝堂,宦官掌权对他们的影响还稍微小一点,但是文官则不同,都是在一个办公室里上班,这宦官掌权之后,对他们是各种颐指气使,恣意使令,根本不把文官放在眼里,这还不算,宦官们傲睨得志之后,他们还干预政治,当皇帝的家,做朝廷的主,你这样谁能受得了?反正士大夫们肯定是受不了,因为宦官当权干政这事儿,很多士大夫们还曾经公开跟宦官叫板,不止一次,而是两次,但是因为这些宦官的势力真是盖帽了,太大了,所以两次反抗都以失败告终。

(宦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宦官)

宦官,这是封建帝制时代诞生的特殊产物,特殊群体,而擅权的宦官,则更加特殊。

在一个古代王朝中,这个王朝中的任何角色都会害怕这个王朝会面临灭亡,兴来百姓苦,亡来百姓苦,则王朝一要灭亡,社会秩序一混乱,兵荒马乱,海水群飞,平民百姓那肯定老遭罪了。

武将呢,会面临战争,文官呢,要下岗失业,皇亲贵族没了特权,皇帝本人也难免身死国灭。

反正总而言之,东汉如果灭亡了,对谁的影响都很大,但唯独对宦官影响不大。

因为,他们可以自适应王朝的治乱兴衰,东汉灭亡了,还有曹魏,还有东吴,还有蜀汉,改朝换代对他们来说就像是换了一份工作而已。

西汉时期有个叫做贾谊的名士,针砭时弊,政论天下,还提出了著名的《过秦论》,在文学和政治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西汉文帝有个儿子叫做刘揖,位封梁王,贾谊后来就给这个梁王做老师,不料梁王后来出门骑马,从马上摔下来,竟然就这么死了。

梁王死了之后,贾谊非常的伤心和难过,他认为是自己没有照顾好刘揖,他抑郁忧思成疾,不久后也病逝了。

西汉还有位名士叫做晁错,他是汉文帝之后的皇帝汉景帝时代的大臣,晁错呢,很有远见,早早的预见到西汉的这些诸侯封国早晚动乱,是不安定因素,于是在他的建议下,汉景帝开始逐步削藩。

这景帝一削藩,底下这些封国当然是很不乐意,于是起兵叛乱,景帝一看大事不妙,再加上有奸臣误导,皇帝竟然认为封国反抗的原因在于削藩的计划是晁错提出来的,所以只要消灭晁错,就能平息乱局,因此晁错就被皇帝处死了。

从贾谊和晁错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显浅的结论,那就是,士大夫们,文官们,他们的个人荣辱和生死,是紧紧的和王朝的命运捆绑在一起的,后世如北宋王安石,明朝张居正也是如此。

很多文官掌权之后,他不仅仅是为了要实现自己仕途上的升级,而同时是用自己所掌握的权力来回馈于自己的国家,为此,他们愿意付出,乃至于承受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

别的都不说了,就说自战国以来的法家名士,吴起,商鞅,韩非,李斯,晁错...他们很少有善终的。

因为,这就是某一类大臣的命运,他们被君王挖掘,被君王赏识,被君王重用,那就注定了他们毕生都要肝脑涂地的为君王所效力,哪怕身死族灭,碎首糜躯也在所不惜。

(文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官)

但是宦官就不一样了,虽然这宦官后边也有个官,可朝廷有礼制,有体统,说来说去他们就是小黄门,是内官,他们能封侯,但是不能拜相,而且宦官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很多宦官就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他们往上爬的动力只有一个,那就是个人物质生活的建设,说白了就是要让自己过上满意的日子。

您想想,桓灵二帝任用宦官,那还能有好么?

那么,既然提到了东汉晚期的宦官,就不得不提到宦官群体中的代表人物。

此人姓张,生年不详,字不详,单名一个让字。

张让啊,年轻的时候就在东汉朝廷里做宦官,桓帝在位的时候他就是小黄门,灵帝在位的时候突飞猛进,一跃成为了皇帝的近臣。

张让有权势到了什么程度?到了汉灵帝本人都经常感叹“张常侍是我父”。

父,不一定父亲的意思,不一定是皇帝说宦官张让是我爸,那样太不像话了,这里的父,大概是有值得信赖,值得尊重的一种表述。

不过即便如此,你也可以看到皇帝对这个张让的宠信,那是随时都挂在嘴边的。

张让有个下属,叫什么不清楚,只知道职务是监奴,专门负责替张让收受贿赂。

这张让有权啊,得皇帝的宠信啊,你要升官发财,你要谋求功名,那时候没有科举,你全得指着张让提拔你。

当时东汉扶风平陵县,也就是今天的陕西咸阳,有个叫做孟佗的人。

孟佗老兄,朱轮华毂,陶猗之富,那是家资颇丰,唯一美中不足的一点就是,孟佗一直想要入仕为官,可惜仕途不顺,没人举荐他,他也没有什么门路。

但是他毕竟有钱嘛,所以他也试图去张让的府上去拜见张让,但是问题是,张让的家门口啊,真是比肩迭迹,户限为穿,那人海了去了,那时候想做官的人不少,大家都争先恐后的去拜访张让,孟佗根本就排不上号,他也挤不进去。

(孟佗 形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孟佗 形象)

接触不到张让,孟佗很着急,于是他退而求其次,和张让下边的这个监奴攀上了关系,孟佗结交了还不止一个监奴,反正就是大宦官张让手底下的这帮小宦官们,孟佗全都接触了,挨个接触,挨个送礼,挨个给钱,三天一小请吃饭,五天一大下馆子,那简直是花钱如流水,把这帮小宦官们伺候的舒舒服服的。

这帮小宦官,长期得到孟佗的好处到了什么程度?到了他们都有点过意不去,心说这孟佗对咱们太好了,他必然是有所求啊,于是小宦官们就问孟佗,说老孟啊,你对俺们太到位了,太够意思了,俺们也不能白吃白拿你的,你说吧,你想要让我们帮你办什么事儿,我们指定给你办成。

孟佗说既然你们愿意帮忙,那我也不藏着掖着了,过两天我要去拜访张让,你们平时不都在张让的府邸里上班么,我只拜托你们一件事儿,那就是到时候我到张让府上的时候,你们可以给我拱手作揖,做出十分尊敬的样子,如果你们不介意,能跪在地上给我磕两个头,那就更好了。

《后汉书·卷七十八》:吾望汝曹为我一拜耳。

这帮小宦官们也很讲究,全都答应了,反正平时没事在宫里也整天跪这个拜那个的,现在人家孟佗给钱让你跪,你还不跪?

于是,几天之后孟佗又跑到张让的府邸去拜见张让,情况还是一样,车水马龙,人挤人差点没把孟佗给挤死,实在是进不去。

这个时候,张让府里的这帮小宦官们看到孟佗来了,一群小宦官齐刷刷的走出府来,对孟佗又作揖又行礼还不算,拜完之后更是齐齐跪倒,那头磕的山响,那架势,那简直是葵藿之心呼之欲出,敬事不暇奉若神明。

当时来拜访张让的人,那可不老少,这一幕全被他们看在眼中,他们一看,这可了不得啊,这张让的府邸老难进了,大家争着抢着都未必能见得上张让一面,这个孟佗竟然能让张让府上的这些小宦官如此恭顺,这太厉害了,这简直too amazing!

(张让 形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让 形象)

其实,这帮小宦官完全是逢场作戏,是提前在孟佗的指示下这么做的,但是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场合,这帮宦官这么做了之后,就会给这些不明所以的围观群众一种错觉,让他们以为,这个孟佗一定和张让是朋友,而且是好朋友,关系很好,不然张让府上的小宦官们不可能对孟佗这么好。

他们一旦认定了这个猜测之后,那就会疯狂脑补,他们就会觉得,既然孟佗和张让要好,那么说明孟佗也是有权有势的人物,也应该巴结贿赂,因为贿赂孟佗就等于是贿赂张让,搞不好就可以通过贿赂孟佗来接触到张让。

于是,大家开始抱着这个心思,转而蜂拥到了孟佗的家里,开始对孟佗各种送礼送钱,孟佗那是赚的盆满钵满。

《后汉书·卷七十八》:宾客咸惊,谓佗善于让,皆争以珍玩赂之。

这些来送礼送钱的,当然也都是有钱人,他们争相贿赂孟佗,就让孟佗完成了新一轮的积累,因为孟佗虽然有钱,但是再有钱也有花完的一天,而且他自己也明白,自己手里这点钱在一般人眼里算是阔绰了,但是根本不够巴结张让的,他必须用更多的钱来作为接触张让的探路石,何况之前他为了买通这些小宦官就差不多散尽家财了,所以他资金链断了,他必须重新积累原始资金,而这些有钱人贿赂给他的财富,那堪称巨款,比他之前半辈子攒的钱赚的钱还要多,他得到了这些钱之后,没有留着,没有据为己有,而是又通过这些小宦官的关系,全都转赠给了张让。

这叫什么?这叫做花别人的钱,干自己的事儿。

这边的张让呢,一看这个叫做孟佗的人竟然豪掷千金,给了自己这么多钱,又送礼物,又送古玩,送衣服,送美酒,送美食,张让非常高兴,于是提拔孟佗做了凉州刺史。

孟佗有个儿子,叫做孟达,早年依附刘璋,后归顺刘备,在蜀汉干了几年反叛降魏,之后又被诸葛亮招诱,要叛魏归蜀,事败,被司马懿给干掉了。

可以说,孟达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一个较为关键的人物。

张让在少帝刘辨时,也就是中平六年就死了,所以他不会知道,自己随意的一次提拔,竟然如此影响深远。

他也不会知道,东汉宦官的余波并没有因为他的投水自尽而消亡,东吴有权宦岑昏,蜀汉有权宦黄皓,他们都成为了东吴和蜀汉灭亡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这群从东汉末年开始就易于被人们所忽略的小黄门,其实从未消亡,反而以另外一种形式,串联了三国的暗线。

而这,也不过是三国历史的冰山一角。

想要了解更多的三国历史,无论是想要从宏观层面去了解大三国,还是想要细致入微的了解小三国,都推荐您读一下吕航老师的《青梅煮酒:三国群星闪耀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本书,文笔那是相当的流畅自然,风趣幽默,通俗易读。

内容上,那是深入浅出,夹叙夹议,科普和深度兼而有之,故事性和思想性那是双管齐下。

好书,不用介绍太多,如果你想要读坚守大道,追求梦想,想要读宏大的历史故事,如果你想要品读乱世沉浮,想要体会可歌可泣的人生,如果你想要神游波澜壮阔的史诗,如果你想要亲眼看到闪耀的三国群星,读这本,就对啦!

参考资料:

《三国志·卷三》

《后汉书·陈王列传》

《艺文类聚·卷三五》

《太平御览·卷五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