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四人阴谋”集团被粉碎后,中国的发展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越来越多的老干部也复出恢复工作,为国家的发展出谋划策。
邓公能够复出,陈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也成为邓公后来主政时期的重要核心领导之一,甚至有人说邓公具有决定权,陈云具有否决权。
陈云可不是等闲之辈,25岁便是中央候补委员,29岁便成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年纪轻轻便出任如此重要的岗位,靠的可不是什么“后台硬”“资历老”等虚头巴脑的东西,而是“能力”这个“硬通货”。
陈云的能力超群,一代伟人毛主席是高度认可的。两人相识于中央苏区,年龄相差12岁。陈云初到中央苏区时,就被毛主席的风度、学识、气魄所折服,尤其佩服伟人的调查研究之法:细致入微,实事求是,脚踏实地。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及党内的历次成败实践,陈云更加确信毛主席才是是他所追随与服膺的楷模。
陈云曾经多次向伟人请教问题,涉及哲学、思想、实践、理政等方方面面,他学会了从更广阔的视角审视问题,既避免了思想的偏狭,又增加了决策的高度。
更重要的是,陈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为人处世原则:
总结出一套令人拍案叫绝的“十五字箴言”:“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
毛主席对陈云的能力是高度认可的,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亲自点名让陈云到上海稳定经济形势,陈云领导了一场“银圆之战”与“粮棉之战”,将那些不良资本家打得丢盔弃甲,这场“战役”被毛主席盛赞为“这是经济上的淮海战役。”
毛主席对陈云的评价有“能”,还有“我看他这个人是个好人”。后来,特殊时期,陈云“受冷”,但也相对平安无事。
再后来,陈云复出参加工作。当时,那段运动被否定,如何评价一代伟人摆在了人们面前,各种声音都有,有想彻底否定,有夹带私货泄愤,有完全美化神化的……
所以,《历史决议》几经波折,千锤百炼,征求了近万人的意见,才终得定稿。这个过程中,陈云与邓公的意见基本上是一致的。
1981年3月,陈云与邓力群谈话时,说:
“有了党的整个历史,解放前解放后的历史,把毛泽东同志在六十年中间重要关头的作用写清楚,那么,毛泽东同志的功绩、贡献就会概括得更全面,确立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也就有了全面的根据。”
他提出了自己的积淀意见:
一是必须明确毛主席的历史地位,坚持并发展毛泽东思想。不能绕开党成立以来的整段历史。解放前的血雨腥风与解放后的筚路蓝缕,都需一笔一划写清楚。
二是毛主席的功绩必须是“第一位的”,这才是实事求是,这才是公道,不以一时的情感动摇,也不为外界风云所扰。
三是建国前28年的历史绝不可轻描淡写。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是毛主席带领全党全军闯过重重险关,赢得民族独立的光辉篇章。若不提毛主席的功绩,就不是实事求是。只有回顾党的整个历史,才能将毛主席在关键时刻的作用写得透彻,才能让毛主席的历史地位得到确立。
陈云提出,评价毛主席必须客观公正,只有这样才能捍卫历史公道,才能赢得人心。也正是在这样的要求下,《决议》最终形成了科学且严谨,绝无偏颇的评价:
“……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为我们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
有如此评价,陈云的作用很大,因为他的话语权很重,他可是一个被邓公称为是“改革开放副总设计师”的历史人物。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