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文献资料和影视剧中,我们对日本军队的看法是“小鬼子,炮的凶,枪打得准,拼起刺刀来不要命”。

“拼刺刀”似乎是日本人展示自己武士道精神的特有方式,因为他们在进行白刃战的时候,往往先退掉步枪里的子弹,这给当时中国军队以很大的精神压力。

其实,我们后来才知道,并不是日本人为了展示自己的“武勇”而选择退掉步枪里的子弹,反而是因为他们使用的“三八大盖”穿透力强,为了避免误伤,而不得不选择这种做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拼刺刀”遇到了“冲锋枪”

看影视剧时,我们常常在想,如果日本人,在拿起刺刀集团冲锋的情况下,如果我们有一两把冲锋枪,他们必然会像割麦子一样倒下,是因为当时中国人的装备和火力,明显劣于日本,才给了他们白刃冲锋的机会。不信你看,后来日本人的对手换上了火力更强的美军和苏军,他们白刃战的优势便荡然无存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不谈美军和苏军,单是换了美式装备的国民党军队,日本人的“拼刺刀”也没有了用武之地。试想一个,当一群日军端着刺刀,高呼“板载”,发动集团冲锋时,被我军装备的机枪猛烈扫射,那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

如果你说,这只是作者的想象,那个时代不论是共产党军队还是国民党军队连基本的子弹都配不齐,怎么能装备足够的冲锋枪呢?

其实不然,1945年,雪峰山会战时,日寇与国军第18军的交火,就出现过这样一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后来18军11师师长杨伯涛的回忆,日本军官高举指挥刀带着一群日本兵向我军做白刃冲锋,多次被我18军以冲锋枪在近战中打退,日寇尸横遍野,损失惨重。

这是因为当时的国军第18军,刚刚完成美式换装,他们用的应该是美式M3冲锋枪,这款枪型是美军为了弥补步枪在近战中的弱点,仿照德军的冲锋枪,改进而来的。

M3冲锋枪的第一款枪型是M1汤姆逊冲锋枪,后来美国人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优化。

成型的M3冲锋枪,自1943年,开始服役,它装填的是11.13毫米子弹,射速能达到每秒450米,有效射程200米,这可以说是近战神器。

端着刺刀蜂拥而上的日军,碰上手持M3冲锋枪的国军士兵,可以想象一下,那种场面是多么壮观。

到了二战后期,越来越多的中国军队装备上了冲锋枪,那就再也不怕日军的白刃冲锋了,特别是在滇缅战场上的中国远征军,那是清一色的美式装备,因此面对日军,犹如摧枯拉朽。

那么在美式M3冲锋枪进入中国军队以前,中国军队使用的是什么冲锋枪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从马克沁重机枪问世以来,机枪一直处在战场的主导地位,但是由于其过于笨重,只适合防守,这时马克沁公司根据战场的需要,在原有重机枪的基础上,发明了一款轻量化的冲锋枪来用于近战,最早它出现在1896,从此世界各大军事强国,都加强了对冲锋枪的研制。

意大利的维勒.帕罗沙冲锋枪和德国的MP18冲锋枪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上大放异彩,其后,美国便仿照德国的MP18,制造了汤姆逊冲锋枪。

到了二战时,在中国战场上,自1931年到1945年这14年间,出现了四款比较有名的冲锋枪,它们是当时战场上的“明星”,如今还经常出现在我们的影视作品中。

其中就有瑞士SIG武器公司所研发启拉利轻机枪,这个名字现在大家可能有些陌生,但是在1938年以前,它可是如雷贯耳,因为其操作简单,维护方便,特别适合携带作,在中国大受欢迎,我们红军在飞夺泸定桥的战斗中,就使用过它来压制敌人的火力。

其后,国内的很多兵工厂都对启拉利轻机枪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仿制,比如在四川的华兴机器厂就仿制了六千架以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启拉利轻机枪被我国仿制外,当时还有一款小众的轻机枪叫做M1915,也被我国的金陵兵工厂仿制过一些,因为它的性能有些问题,被称为 史上最差劲的,最不靠谱的轻机枪,因此很快被淘汰。

而我们的抗日战场上,真正大出风头的是以下两款:日本的17式轻机枪和捷克的ZB-26轻机枪。

日本17式轻机枪又叫大正十一式机枪,这两个名字大家可能不太熟,但是对它的别名,你一定是如雷贯耳,它就是著名的“歪把子”机枪,因其枪托的造型太过奇葩,向右边弯曲,看着非常的别扭,因为冠以这个别称捷克的ZB-26轻机枪是当时我方认为最好的冲锋枪,它也有个别名“捷克造”或者叫“花机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本17式轻机枪,“九一八”前张学良的东三省兵工厂对其进行仿制,后来因为东北沦陷,被迫停产了,而我们军队中使用的“歪把子”大多是从日寇手中缴获来的,据说它的性能很不稳定,经常出现卡壳,连日本的军队都不喜欢使用,但是对于我们缺少武器装备的中国军队来说,在战场上缴获一支“歪把子”也是意外之喜。

在抗日战场上,曾流传过这么一句话:“新兵蛋子怕大炮,老兵怕机枪”,这里说的机枪,就是捷克生产的ZB-26轻机枪,自一战以后才被投入到部队使用,因其坚固、耐用、易维护、威力大等特点,热销全球二十多个国家,而我们中国不仅从捷克采购了三万多挺,在我们的各地兵工厂仿制的数量就超过十万挺以上。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时,我们的很多军队已经装备有冲锋枪,而大部分是以“捷克造”为主,比如冯玉祥的西北军,他赫赫有名的“手枪队”,就靠着“捷克造”打出了威名;当然国内国内也仿制和购买了其他的冲锋枪,如四川刘湘的部队,装备的就是他们自己兵工厂仿制的汤姆逊冲锋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由于我们的工业化水平过低,步枪都不能装备全部队,更别说珍贵的冲锋枪了,它们在当时,只是存在于长官卫队和少数精锐部队中,但是却有一家地方部队十分注重冲锋枪的应用,准备将冲锋枪直接装备到班级单位,他对冲锋枪的重视甚至超过了欧美等西方国家,这就是山西阎锡山的晋绥军。

机枪装备到班的晋绥军

当然要想完成如此大的工程,必须有海量的冲锋枪供应才行,但是当时冲锋枪的价格可不是一个小数目,阎锡山再富有也买不起,因此他选择了仿制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山寨”。

阎锡山的太原兵工厂和张学良的东北兵工厂、刘湘的四川兵工厂以及中央军的金陵兵工厂,是当时我国最大的四家兵工厂,它的产能在当时也是非常可观的。

自1927年开始,阎锡山就以美国的汤姆逊冲锋枪为原型,进行仿制,产量最高时,每月可生产900余支。

如此高的产能,自然很快就满足了他们晋绥军自己的需求,那时中国正值军阀混战,阎锡山一面装备自己的部队,一边把“山寨”的汤姆逊冲锋枪送给自己的盟友,因此在抗战初,国军的地方部队,装备最广泛的就是阎锡山生产的汤姆逊冲锋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以阎锡山的精明,枪自然不是白送出去的,因为汤姆逊冲锋枪需要特殊的子弹,等这些盟友把子弹打光了,自然还要从阎锡山这里购买,几次交易下来,阎锡山不仅把枪的钱赚了回来,可能还会有盈余。

晋绥军一直喜欢打强火力的近战,也就是防御战,他们的部队除了仿制的汤姆逊冲锋枪,还有自制的手榴弹,因此在防守上很有优势,但是由于过于地依赖火力,他们的战斗技巧,战斗意志都不强,一旦出现冲锋枪子弹打完或者手榴弹供应不上,就会马上陷入崩溃。

在中原大战时,阎锡山的晋绥军不敌蒋介石的中央军,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这里,简单地说,汤姆逊冲锋枪是作为冲锋用的,可阎锡山的晋绥军却大多用在了防御上。

晋绥军在中原大战中惨败后,蒋介石的部队就缴获了大量的汤姆逊冲锋枪,可惜的是,当时蒋介石并没有看出这种武器的优势所在,再加上他们没有原装的子弹,蒋介石的金陵兵工厂也没有这类子弹的生产线,再加上他根本不想从阎锡山那里购买,从而便宜了对手,于是这些缴获的武器,大多都被废弃了,实在令人惋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原大战后,阎锡山的势力一落千丈,只得到了4个正规军的番号,而他引以为豪的太原兵工厂自然受到了压制,在这种形势下,阎锡山不得不收起爪牙,保持低调,因此,当时太原兵工厂的产量大幅度萎缩,就生产仿制的汤姆逊冲锋枪一项,就由巅峰时期的月产900余支到不足200支。

由于部队的大幅度缩减和战前的军火库存,当时的产量也足够支撑起整个晋绥军的消耗了,因此,在1937年,抗战初期,阎锡山的部队里,冲锋枪直接装备到了班,一个步兵连至少有9支冲锋枪,合上每个班长一支。

除此之外,阎锡山的重机枪连,炮兵连都配备了汤姆逊冲锋枪,特别是担任警卫任务的分队,可以说是人手一支,连我们八路军驻太原办事处的警卫排中,都装备了太原兵工厂的“山寨”汤姆逊冲锋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豪”的装备和最“熊”的军队

据不完全统计,抗战初期,晋绥军中至少装备了一万支以上的冲锋枪,我们翻开当时晋绥军的战报,仅南口战役一次,他们的独立第7旅消耗的弹药就高达10万余发。

后随着日军进攻山西,战况日益激烈,弹药的消耗更是天文数字,平型关一战消耗近300万发。忻口会战消耗260余万发,太原保卫战消耗近70万发.....

几次战役下来,国军消耗的冲锋枪弹总计超过600万发以上,这还没算上零星的小型战斗,据不完全统计,在太原会战期间,我方共损坏或丢失冲锋枪9000余支。

当时进入山西作战的部队除晋绥军外还有我八路军,以及蒋介石的中央军和川军等地方部队,但是从装备冲锋枪的数目来看,主要还是晋绥军占主导地位,因此主要损失的枪支弹药大多出自阎锡山的军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么说,可能大家有些疑惑,在抗战后期,无论是雪峰山会战中的国军第十八军,还是太平洋战场的美军、东北战场的苏军,以及滇缅战场上的我远征军,都曾以冲锋枪大量屠杀日寇,打散他的集团冲锋,那么抗战初期,阎锡山的晋绥军中装备了如此海量的冲锋枪,为何还被日军打得没有还手之力呢?

这个问题要分两步来看,首先阎锡山的太原兵工厂“山寨”的是美军的汤姆逊冲锋枪,既然是“山寨”,在武器性能上,自然比不上正版的,更比不上后来改进优化的M3冲锋枪;最重要的是第二点,决定战争胜败的基础是人,并不完全取决于武器的优劣,后来日军进攻缅甸,几千装备低劣的日军,打得数万英军望风而逃,就是这个道理。

决定战争的因素很多,武器装备的优劣是一种,但不是绝对的,当时在抗战初期,晋绥军的冲锋枪虽然比日军多得多,但是其他方面就远远不如了,如远程火炮和空中优势,更重要的是在军队的指挥上,我们和日军相差太远,再加上对敌经验上的不足,这就造成了当时的尴尬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时的日军和后来的日军也是不同的,抗战初期,我们面对的是日军最精锐的部队,他们作战意志极其顽强,一场战役下来,很少能够生俘对方,整个日军部队从指挥官到普通士兵,他们都是以战死沙场为荣。

看似当时日军进攻山西时,出动的常备部队并不是很多,但是他们配属的炮兵力量却是加强的,以当时的第五师团为例,他们联队以上的炮兵配备是

2门150毫米加农炮、8门150毫米榴弹炮、20门105毫米榴弹炮、21门75毫米山炮和44门75毫米野炮。

当时阎锡山的晋绥军无论火炮的数量、性能还是平时的训练都和日军相差太远,再加上失去了空中优势,自然处处受日军的压制。

日军的攻击方式是先以重炮攻击攻击晋绥军等国军的防御阵地,那时的国军因为缺乏和日寇作战的经验,他们还是以原来应付国内其他军阀的方式来构筑阵地,将重兵集中在一线,这样面临日寇的炮火重击,自然损失惨重,往往几轮炮火过后,他们的建制就会被打乱,伤亡惨重,再也组织不起有效的防御,这时候面对日军集团式冲锋和白刃战,自然是一溃千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多新兵连日军的影子都没有看到,就一阵开火,这样又把隐藏的火力和轻重机枪点暴露了出来,在日军平射炮,掷弹筒和步兵炮的打击下,一个个被定点清除掉。

汤姆逊冲锋枪虽然火力强大,但是它的弱点也非常明显,就是射程近,因此国军对日军的打击,几乎没有什么战果,待日军冲上阵地,进行白刃格斗和集团冲锋时,阵地上的国军,早就把机枪里的子弹打光,更谈不上什么御敌了。

除了战术问题,士兵的素质问题,人员装备问题,战斗意志问题,最重要的还是指挥问题,都十分严重

没有军事技能过硬的基层军官,再好的战术也无法执行,在平型关战役时,我八路军已经伏击敌人得手,可是晋绥军却在关键时刻掉链子,白白丧失了战机,反而待日军回过神来,从容部署,使晋绥军损失惨重。

当时我八路军115师师长林彪,对国军这种,只挨打不还手,你作战,他不配合,虚与委蛇,作壁上观,拖拖拉拉的行为伤透了脑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主观客观上的多种原因,使得晋绥军虽然拥有比日军更多的冲锋枪,却无法把战力发挥到实处,这就导致了,战斗伤亡了很多,弹药消耗了很多,武器损坏了很多,取得的战果却不是很多。

这就是当时,无论是中央军蒋介石还是我八路军都看不上阎锡山晋绥军的原因,但是当时的国军除了晋绥军外还有其他比较能打的部队,如中央军和西北军,特别是傅作义将军所率领的35军。

因为过早地就与日军交过火,傅作义对日军的认识不像阎锡山那样无知,1933年,长城抗战时,傅作义在和日军作战,吃过了几次小亏,因此总结出一些对敌经验。

傅作义针对日军的作战特点,不断改进自己的战术,在1936年绥远抗战时,得以重创对手,几次交手后,傅作义将军改变了西北军的阵地编成和火力配置,因此在抗战前期,他的部队是国军序列中,损失最少,取得战果最多的部队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同于阎锡山晋绥军那单薄的阵地防御,傅作义在忻口会战时,他所建造的战壕和碉堡,都远远超过其他国军部队,在日军炮击时,他们躲在深壕里,前沿几乎就不放人,等炮击过后,基本集团冲锋,他们也并不急于开枪,而是等到日寇抵达到阵地50米内,再突然出击这样有效的发挥了冲锋枪的火力优势,因此,日军的白刃战根本就没有发挥余地,就损失大半。

在太原保卫战中,35军更是依靠自己独特的战法,让日军大吃苦头,因此决定战争的因素,并不决定在武器上,而是由平时训练和适合的战法,以及指挥官的才能和士兵的素质等众多条件共同决定的。

太原失守后,由于兵工厂被占,晋绥军再也没有以前的阔绰,没有了冲锋枪的来源,我方几年内,再也没有大规模使用冲锋枪的案例了,直到抗战后期,欧美等国的援助到来,才在战争中展示了这种武器的可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3年滇缅战场上,聚集了中国文化素质最高,兵员质量最好,训练最充沛的远征军,他们以先进的美式装备,碰上战力大滑的日军,自然是摧枯拉朽般的将敌人消灭殆尽。

同样的装备,落到不同部队手里,效果反差竟如此之大,这不得不令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