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鸟中大熊猫”之称的中华秋沙鸭,连续数年在建瓯东游水域越冬;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鸳鸯,在邵武将石省级自然保护区里繁衍生息,从候鸟变成了“留鸟”;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白腿小隼身姿出现在延平的大山里;建瓯市林业局科研人员在开展林木种质资源普查过程中,发现了大戟科大戟属植物新物种,并将其命名为“修大戟”……这些年,越来越多的珍稀野生动植物在闽北频频“出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群中华秋沙鸭从水面飞过。中华秋沙鸭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有鸟类“活化石”“鸟中大熊猫”。(郑金富 罗光耀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日,建瓯市建溪河畔,千鹭翔集。(吴震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金斑喙凤蝶(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魏永青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蓝喉蜂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陈志强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武夷林蛙(新发现物种)(吴延庆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金翼裂唇蜓(稀少罕见物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修大戟(大戟科大戟属植物新发现物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武夷山猕猴(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丝跗华肖扁泥甲(在《中国珍稀昆虫图鉴》中描述为“极为珍稀”)

近年来,南平市持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在野生动植物保护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硬核”措施,推动资源培育、生态保护持续提档升级。

2021年,武夷山国家公园正式设立后,南平市划设“环带”,即在紧邻武夷山国家公园的外围,划出4252平方公里的“缓冲区”,涉及武夷山、建阳、光泽、邵武4个县(市、区)。设立“环带”这个“外圈”,就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武夷山国家公园这个“内圈”,通过圈内圈外协同联动,更好地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

为了给野生动植物营造更美好的栖居之所,我市实施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闽西北山地丘陵生物多样性项目等,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大自然保护区、重要湿地等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强制性保护,对各类自然保护地实行统一监管,组织开展银粉蔷薇、中华穿山甲、花榈木、伯乐树、金斑喙凤蝶等一批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救护项目,加快建设以国家公园等为主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使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廖晨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原载于闽北日报2024年10月10日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