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作为创新的源泉和智慧的交汇点,是推动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为进一步繁荣首都学术氛围,推动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10月12日,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举办了“第27届北京科技交流学术月开幕活动暨数字化赋能战略性新兴材料交流活动”。此次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开展,吸引了众多学会、区科协、高校科协、企业科技工作者、数字化企业代表以及北京市科协青年托举人才和中国建材总院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共同见证这场科技与智慧的盛宴。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市科协主席李静海,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教授谢建新,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工学院院长段慧玲,北京市科协党组书记丁勇,北京市科协常务副主席李昕,中国建材集团总经理助理、中国建材总院党委书记、董事长郅晓,北京市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陈维成,中国建材总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中国建材总院科协主席武发德出席活动。

活动上,各位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就数字化如何赋能新材料研发与生产技术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他们一致认为,科学离不开交流传播,创新离不开互鉴合作。在这样一个开放、包容的平台上,大家畅所欲言,分享了自 己的研究成果、经验和见解,激荡出了许多新的思想火花。

智能技术赋能新材料研发与生产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新材料研发和生产也迎来了智能化新时代。借助先进的数据处理和机器学习算法,新材料的设计、制备、性能预测及优化正在向全链条智能化转型,也进一步推动着新材料产业的升级与转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数据驱动的材料研发新范式已成为共识,且发展势头迅猛。”谢建新在主旨报告中指出。他强调,人工智能为解决新材料研发过程中效率低、成本高的问题带来了良好前景。

谢建新从材料智能设计、材料智能实验和材料智能制造三个方面详细列举了人工智能对材料科学研究的深远影响。他提到,借助人工智能的先进算法,材料的设计、实验和制造过程都可以实现更高的精度和效率。同时他也指出,要实现物理世界在线上的映射,需要线上看到的和物理世界看到的一样,才是实时仿真。尽管我国企业在生产调度信息化和生产信息集中管理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全自动生产车间的构建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致力于材料力学性能研究的段慧玲也分享了她的见解,从力学角度深入探讨了材料结构与装备中的关键技术与挑战。

段慧玲指出,复合材料因其多层级、多尺度的复杂特性,使得在研发过程中需要面对诸多难题,如聚变、极紫外光源等。她强调,要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多学科的协同攻关,更需要借助人工智能的手段。

无论是微观世界的探索还是宏观世界的探知,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与人工智能的结合都将是未来的重要趋势。这一结合不仅有望推动材料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更可能为人类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科技革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圆桌对话

青年科技工作者共话成长成才之路

当今时代科技快速发展,青年人才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为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的实施贡献着越来越重要的力量。尤其在人工智能、信息通讯等新兴产业领域,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已成为技术创新的核心力量。

围绕“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成长”这一主题,四位杰出青年科技工作者在圆桌对话中分享了宝贵的经验、见解和感悟。他们共同谈到了选好人才、用好人才和培养好人才这三个关键环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信任和支持,无疑将激发青年科技人才的创新潜力和工作热情。北京北方华创微电子装备有限公司技术管理中心总经理马志芳强调,要大力支持青年人承担重要的角色和任务,为他们的大胆创新提供必要的保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青年科技工作者,北京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化学系系主任吕红金切身体会到学校对青年科技人才的重视。他提到,学校秉持“引得来、立得稳、留得住、长得好”的培养理念,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了一个公平公正的成长环境。这样的环境让他们能够潜心科研,心无旁骛地追求自己的科研梦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校作为培养和输出高素质创新科技人才的关键枢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重点实验室更是培养青年科技人才的重要平台。北京科技大学材料基因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尹海清认为,青年人才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她还特别提到,年轻教师应该注重交叉学科的项目研究,宽口径的培养模式将产生更好的人才培养效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建材总院党委组织部、人力资源部部长郭晓娟从企业角度谈到了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人才培养跟做科研项目一样,是十年磨一剑。”她表示,科技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战略性工作,需要从企业的战略层面进行统一推进。同时,她也强调要把青年科技人才培养环节纳入到整体人才队伍建设的大框架中,以确保人才培养的连续性和系统性。

青年科技人才是国家创新活力之所在,也是科技发展希望之所在。加强培养青年科技工作者的科研创新能力,提供在重大科技任务中展示力量的机会和平台,提供稳定的支持力度,将助力他们潜心科研,为国家科技创新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数字化赋能新材料经验交流

材料科学的变革与青年人才的力量

在数字时代的浪潮中,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对制造行业产生着深远影响。作为我们国家在制造行业的共同追求,智能制造引领着行业的转型升级。

材料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已经进入到这场变革之中。“人工智能对材料科学的影响非常关键。”尹海清从增材制造、高性能钢的集成计算等方面,详细阐述了材料制备结构与性能关系的稳定性、一致性等关键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华为作为拥有11.4万研发人员的科技企业,其研发数字化转型的实践案例也为与会者提供了宝贵经验。“自引入IPD(集成产品开发)理念后,公司的核心就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把产品开发作为一项投资进行管理。”华为企业BG研发业务数字化首席专家殷华介绍。她认为,数字化转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明确的意图、关键的组织保障,以及对数字化现状的深入了解和有效规划。在此基础上,建设完成的数字化平台及场景,还要持续地进行数字化运营。

在数字化赋能新材料的经验交流中,七位来自不同领域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分享了他们的见解和实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京市硅酸盐学会青年科技奖获得者、中国建材总院水泥新材院叶家元强调了水泥行业进行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并提出了数字化数据库建设的重要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朝阳区“最美科技工作者”、中材人工晶体研究院有限公司郑彧从底层逻辑出发,探讨了数字化赋能带来的更高效方式在人工晶体材料领域的应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京市科协青年托举人才、北京理工大学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教授黄厚兵指出,在专注于提高自己专业能力的同时,也要主动寻找合作,让研究成果能够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与认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京市科协青年托举人才、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廖斌表示,数字化转型促进了学科交叉融合,其不仅是技术的体现,更是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京市科协青年托举人才、北京科技大学马晨红谈到,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数字化将成为耐火材料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和核心竞争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京市科协青年托举人才、中国建材总院北京分公司赵冉认为,自数智(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一体化将为材料信息的采集和数据库建立提供更多助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京市科协青年托举人才、中国国检测试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张惠玉提出,智能化检测设备的应用将实现实验室高精度高准确度的材料性能评价。

这些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活跃身影和宝贵经验,充分展示了青年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活力与潜力。北京科技交流学术月等平台的搭建,为他们提供了展示才华、交流经验、激发创新活力的广阔舞台。

作为北京市科协主办的重要学术品牌活动,北京科技交流学术月已经成功举办了26届。今年的学术月以“人才荟萃、学术筑基、创新引领”为主题,突出前沿性探索、多主体联动和青年人才作用三个特点,将通过举办130余场专业学术活动,汇聚广大科技工作者共同探讨科技发展的前沿问题,分享科技创新的成功经验,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制作:北京市科协融媒体中心

记者:李晶

摄影:张星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