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期,我们观察到一个现象,中国的不少大数据公司,开始大谈一体化数据平台,试图用一个平台尽可能覆盖更多的数据处理环节,吃下更多的数据链条(全链条涵盖从采集、存储、治理、管理、分析、应用、安全等多个环节)。比如,原来做数据库的公司,开始布局数仓、数据分析、BI环节;原来做BI的开始做数仓、数据治理、数据安全等。上游的公司开始把产品线向下游延伸,下游的公司开始把手伸到上游。这不仅是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等大厂这么干,一些细分领域的厂商也开始这么做。

他们给出的理由主要有两个:客户需要一体化平台,来解决他所有的需求;一体化平台可以更好实现数据打通。我们觉得这是有问题的,这种摊大饼式的发展模式,无论是对企业还是对行业都不是一个更优的选择。

当越来越多的大数据公司投入大量资源,试图从某个环节扩展到涵盖数据采集、存储、治理、数据仓库、BI、数据安全等全领域时,他们是否考虑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还在吗?客户真的会因为你包罗万象而选择你吗?还是说,这不过是一个行业集体自我安慰的幻觉?

这一切,值得深思。

从“一体化平台”到“无所不包”,野心还是妄想?

从“一体化平台”到“无所不包”,野心还是妄想?

越来越多的大数据公司开始高调宣称要打造“一体化平台”,涵盖从数据采集、存储、治理、管理,到分析、应用、安全的方方面面。看上去,这是顺应市场需求、增强竞争力的必然选择。然而,这真的是企业理性的战略升级吗?还是仅仅一种盲目跟风的狂热,甚至可以说是集体妄想?

从表面上看,一体化平台似乎是客户需求的回应——毕竟,谁不想要一个能够解决所有问题的万能工具?然而,真相远没有这么简单。

市场的多样化和客户需求的复杂性,决定了“一体化”的愿景往往难以实现。客户并不需要一个包罗万象的庞然大物,而是期望找到在特定领域中表现卓越的解决方案。更何况,数据链条上的每个环节都有其独特的专业性和复杂性,试图“一网打尽”只会导致企业资源的过度分散,最终什么都做不好。

盲目扩展产品线,往往源于对市场的误读和对竞争的恐惧。看到同行纷纷布局,便认为自己也必须跟上,生怕错失良机。这种“追风口”式的战略思维,不仅忽视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还可能陷入“为了扩展而扩展”的陷阱。结果是,企业在不断试图抓住所有机会的同时,逐渐失去了自己的灵魂。

模糊的品牌定位:当你什么都做时,客户什么都不记得

模糊的品牌定位:当你什么都做时,客户什么都不记得

品牌的力量,来源于客户心中的清晰定位。一个强大的品牌意味着,当客户遇到某个特定需求时,会第一时间想到你。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大数据公司试图通过扩展产品线来打造“一体化平台”,原本清晰的品牌形象正变得越来越模糊。

想象一下,一个原本专注于数据仓库的公司,曾经在这个领域积累了深厚的技术沉淀和市场认知,成为了“数仓专家”的代名词。但现在,为了顺应市场的潮流,它开始涉足BI、数据治理、甚至安全领域。结果会怎样?它可能会失去作为“数仓专家”的独特标签,变成一个“什么都做,但什么都不精”的普通玩家。

当一家企业什么都想做时,它的品牌定位也就逐渐模糊。客户不再能轻易将这个品牌与特定的技术或服务联系在一起。这样一来,原本清晰的市场认知被削弱,品牌的独特性也随之消失。客户对品牌的记忆不再鲜明,甚至在寻找某项服务时,可能不会再第一时间想到它。

品牌定位的模糊化,源自企业对市场战略的误判。大数据行业的链条冗长复杂,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深厚的技术积累和独特的市场洞察力。当企业试图跨越多个领域时,原本集中的资源被分散,核心业务的优势逐渐淡化,品牌的鲜明度随之下降。

这不仅仅是品牌定位的问题,更是客户心智的竞争。当你曾经是“数仓专家”时,客户心中有明确的记忆点,他们知道在需要数仓技术时应该找你。但当你开始扩展业务线,客户面对你的品牌时,内心的认知也变得混乱:你到底是数仓专家,还是数据分析师?还是另一个不清不楚的“大数据平台”提供商?

这种认知的混乱,会直接影响客户的选择决策。在市场上,客户往往更倾向于选择在特定领域内表现突出的品牌,而不是一个包罗万象但缺乏深度的“大杂烩”。

因此,对于大数据公司而言,在追求一体化平台的过程中,保持品牌的清晰定位至关重要。与其追求全面覆盖,不如在某个领域做到极致,让客户一想到这个领域,就立刻想到你。毕竟,品牌的力量来自于专注,而不是广而不精的泛化。

资源的无尽拉扯,你真的有这么多精力吗?

资源的无尽拉扯,你真的有这么多精力吗?

在企业战略规划中,有一个经常被忽视的关键问题:资源的有限性。任何公司,无论其规模多大,资源总是有限的——无论是人力、财力,还是时间。当一家大数据公司试图通过一体化平台掌控整个数据链条时,资源的无尽拉扯必然导致一系列问题。

你真的有足够的精力来应对所有的挑战吗?答案往往是否定的。

资源分散是企业扩展产品线时不可避免的问题。当一家公司决定从数据仓库扩展到BI工具、数据治理、数据安全等领域时,原本集中在核心业务上的资源就会被无情地稀释。资金被重新分配,技术团队被拆散,领导的注意力也被多方牵制。

结果是什么?

你原本的核心业务不再具有过去那样的竞争力。数据仓库领域的技术领先地位可能会因为资金和人力的不足而被竞争对手赶超。与此同时,扩展的新领域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资源去培养市场和技术能力,但很难在短期内见到回报。这种资源的无尽拉扯,最终导致的往往是全线失守。

不仅如此,这种“广撒网”的策略还可能让企业丧失在行业中的独特性。企业的资源在多个领域被拉扯得越来越薄,难以再在某个领域形成深度优势。最终,你可能会发现,自己既没有在新的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反而丢掉了在原有领域的江山。

相较之下,欧美的SaaS公司在市场战略上更为谨慎和专注。他们往往选择在某个细分领域内深耕细作,将资源集中在一个核心产品或服务上,力求做到极致。这样的策略虽然看似“窄”,但往往能够带来“深”的市场回报。

例如,Salesforce自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客户关系管理领域。尽管该公司在成长过程中也扩展了产品线,但其核心始终是CRM。通过不断创新和优化这一核心业务,Salesforce不仅巩固了其市场领导地位,还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吸引了众多第三方合作伙伴。这种专注的战略,使得Salesforce在全球CRM市场中占据了绝对优势。

再看Zoom,这家视频会议软件公司在疫情期间爆发式增长。尽管它本可以利用这种增长势头,快速扩展到其他通信领域,但Zoom却选择继续深耕视频会议技术,不断提升用户体验和安全性。结果,Zoom不仅在全球范围内收获了大量忠实用户,还成功抵御了来自其他巨头的竞争压力。

这些案例清楚地表明,专注于细分领域的策略,可以带来远超预期的市场成功。相比之下,那些试图掌控整个链条的公司,往往因为资源的分散而失去了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

客户想要的“解决方案”,真的是你想象中的“全链条覆盖”吗?

客户想要的“解决方案”,真的是你想象中的“全链条覆盖”吗?

大数据公司往往陷入一个思维误区:认为客户需要的是一个能够涵盖从数据采集到应用的全链条覆盖平台。看似全面的解决方案,能够满足客户的所有需求,理应成为市场的宠儿。

然而,事实却往往并非如此。

客户的真实需求,往往是基于其特定业务痛点的针对性解决方案,而不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庞大平台。尤其是在大数据如此复杂的领域,企业面临的挑战是多样化和高度专业化的。他们需要的是能够快速、有效解决特定问题的工具,而不是一个复杂到让人不知从何下手的“万能平台”。

全链条覆盖听上去美好,但在实际应用中,它可能反而会带来复杂性、实施困难、定制化成本高等问题。客户更希望能够以模块化的方式,选择最适合自己需求的产品组合,而不是被迫购买一个覆盖全面但深度不足的解决方案。

因此,大数据公司应当重新审视客户的核心需求。客户真正需要的,是那些在某个特定领域内表现卓越的工具和技术,而不是一个看似万能,实则难以发挥实效的庞大系统。只有那些能够在特定领域解决具体问题的企业,才能真正赢得客户的信任与忠诚。

让我们看看一些在特定领域内深耕细作,并因此赢得市场和客户信任的成功案例。

云数仓领域的Snowflake。Snowflake并没有试图成为一个覆盖所有数据需求的全能平台,而是专注于打造一款现代化的云数据仓库,旨在解决数据存储和分析中的痛点。它独特的架构允许用户根据需求动态调整资源,使得数据仓库的管理更加灵活且具成本效益。正是这种专注,使得Snowflake在短短几年内便成为了全球市场的领导者,并成功上市。Snowflake的成功证明,专注于一个核心领域并不断创新,能够为企业赢得客户的高度信任和巨大的市场份额。

大数据公司与其执着于构建全链条覆盖的庞大平台,不如回归客户需求的本质,聚焦于解决特定问题的针对性解决方案。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中赢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并真正满足客户的核心需求。

要打通数据并不需要自己做所有产品,基于行业标准的系统打通也可以

不少大数据公司,试图打造一体化数据平台,他们给出的理由都是这样有利于实现数据的在不同系统之间的流动。

大数据公司热衷于自建闭环生态,试图通过封闭系统实现数据的内部打通。然而,这种策略不仅局限了企业的发展,还阻碍了行业的创新。真正的数据打通,必须依赖行业标准化和开放接口,打破数据孤岛,实现跨企业、跨平台的无缝流通。

行业标准化让不同系统之间实现兼容,开放接口为数据交换提供通用“语言”。这不仅提升了数据利用效率,还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协同发展。封闭系统或许能短期内保护企业利益,但从长远看,只有标准化和开放化才能真正推动行业进步。

企业自建闭环试图掌控整个数据链条,但这种封闭策略难以应对数据流通的复杂需求。通过行业标准化,各企业在统一框架下开发产品,确保系统间的兼容性。开放接口则让不同厂商的产品无缝衔接,形成一个开放、共享的数据生态。

这种开放化策略不仅促进了企业间的合作与创新,还打破了封闭生态的僵局,为客户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更好的体验。企业不再需要独自解决所有问题,而是可以通过合作,共同推动行业的发展。

走标准化和开放化道路,将为中国大数据公司带来诸多机遇。

标准化降低了合作成本,简化了系统对接。企业可以轻松整合不同供应商的技术,形成灵活多样的解决方案,提升市场竞争力。

开放化有助于构建更广泛的数据生态,吸引更多合作伙伴和开发者,共同创新,开拓市场。这种共赢模式将为企业带来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标准化与开放化推动行业向更高层次发展,提升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关键能力,增强客户信心,为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标准化和开放化才是大数据行业的未来,只有通过开放合作,企业才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抓住新机遇,实现共赢。

摊大饼式扩展,市场赢家不是这样炼成的

摊大饼式扩展,市场赢家不是这样炼成的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大数据时代,市场并不需要“万事通”,而是需要在关键领域内无可匹敌的“单项冠军”。当所有人都在追逐一体化的幻象时,真正的成功属于那些在某一领域深耕细作,做到极致的企业。市场记得住的,不是那些广而不精的全能选手,而是那些在某一环节上表现出色、无可替代的冠军。

大数据公司的未来,不在于盲目的扩张,而在于精准的专注和智慧的开放。专注,能让你在市场中建立起牢不可破的壁垒;开放,则能让你与行业共生,共同推动技术进步与创新。

不要被“一体化平台”的假象蒙蔽双眼。回归本源,坚守核心,才是赢得未来的关键。用你的专注,成就市场的传奇;用你的开放,连接行业的未来。这样,你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在大数据的浪潮中脱颖而出,成为真正的市场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