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北京功德林正在举行一场隆重的特赦仪式。

这次活动的主角,正是一批国民党的高级军官。他们在解放战争中被俘后,送到了功德林进行改造,党和国家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让他们明白,什么才是正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整个特赦仪式的现场,最激动的人,莫过于曾经的国民党高级将领李仙洲。

李仙洲来说,这次活动不仅见到了他一直想要见到的人——曾经的老师周总理。

而且在他心底,还有一个埋藏了多年的秘密,在百般思索和考量后,他决定将这个秘密告诉自己的老师,来求得一份心安。

但最后的结果,却让李仙洲始料未及。当他将这个秘密交代给周总理后,周总理哈哈大笑,并且对李仙洲说,你这个秘密,可是“大功一件”!

那么,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秘密呢?

李仙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间倒回到1942年,抗战在这一年进入到了最艰难的对峙期。

虽然日寇“三个月灭亡中国”的野心,已经在中国军民的英勇奋战下宣告破产。

但国民政府的贫弱,依然让中国军队的反攻步履维艰。为了开辟敌后的抗日武装根据地,国民革命军二十九集团军司令李仙洲受命南下,前往安徽阜阳。

这一路上,目睹了战争中民众的流离失所和日寇灭绝人性的杀戮,李仙洲的心情颇不平静。

没有人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他时常紧锁眉头,时不时地长吁短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月份的一天,正值李仙洲视察所部的行军路线和驻营规划时,从营地外传来一阵喧闹的声音,吸引了李仙洲的注意。

李仙洲顺着声音的方向望去,发现一群年轻人正在向他的营地赶来。他们成群结队,虽然衣衫褴褛,但是队伍颇为整齐,脸上也有一种独属于年轻人的朝气蓬勃。

因为搞不清楚这些年轻人的成分,李仙洲的侍卫队警觉万分,准备阻拦他们进入。

但李仙洲却对这群人非常好奇,因为这一段时间内,他见到最多的,还是因为逃难涌入自己辖区的灾民,灾民的气息一眼就能看出来,跟这群年轻人散发出来的感觉完全不同。

李仙洲有些好奇,这群人究竟是干什么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他走上前去,大声询问道:你们究竟是哪里来的,是来做什么呢?

李仙洲话音未落,对面便有回复。原来他们是逃难的学生,学校早就停课关闭了,听说李仙洲所部在这周围驻军,如今国家沦亡,民族不振,想要来一尽绵薄之力,为国家和民族做点事情。

听到这话,李仙洲马上让自己手下的侍卫放行,邀请学生进入军营,他想要好好跟这群学生聊一聊。没想到这一聊,竟然聊出了一所学校。

得到李仙洲的邀请,学生推荐了一个代表,来到了李仙洲的营地中。

两人坐下来,李仙洲先开口,便问他们是哪里人。

听了学生代表的回答,李仙洲这才知道这些基本都是山东境内的学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齐鲁大地几乎被日寇攻占,原来的学校虽然继续上课,但教的都是日语,学的是日本文化。作为华夏儿女,他们拒绝学习日本人的东西,所以约好结伴前来南方,加入抗战,为光复中华效力。

李仙洲闻言非常动容,接着问道他们大概有多少人?

学生代表沉吟了片刻回答道,自己这是第一批,大概人数在三四百人,但是后面还会有更多的学生前来。

如果能允许他们参军,他们毕竟读书识字,在军队里绝对会起到更大的作用。

希望李仙洲能够答应他们,让他们为驱逐日寇尽一份心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听完学生代表的话,李仙洲也感慨于他们一心为国的情感,于是便将他们召集起来,准备一一筛选,有没有符合参军条件的人,作为后备兵源。

但是调查一番后,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原来大部分学生的年龄实在太小,有的甚至还不满16岁,这样的年龄来参军明显是不合适的。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前来投奔李仙洲的学生越来越多。

李仙洲想尽了各种办法安置他们,但这时候出现了另一个麻烦,那就是这群学生没有足够的生活自理能力,无法像安排逃难的民众一样,给他们提供暂时的工作岗位维系生活。

正在李仙洲焦头烂额之余,他的秘书,无意中给了他一个提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天,李仙洲正在看学生的个人资料,考虑到底怎么安排他们。

他的秘书敲门进来,递上一份文书。李仙洲随口问道:这是什么?

秘书回答道,这是上面要修建临时学校的命令。

这段时间各地的学生都开始涌入南方各省份,教育部向蒋介石提了好多次,人数太多,要修建新学校容纳这些人,蒋介石就向各个地区下了命令。

李仙洲一边听着秘书的话,一边继续看着新来学生的资料,突然灵光一闪,对秘书说道:咱们这边最近也来了不少学生,如果真要修学校,不妨修的大一点,把咱们这批学生都放进去,刚好还能给他们提供一个其他的出路,不至于一直待在军营里,这样大家都觉得麻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秘书听了以后,也觉得是个好办法,于是就跟李仙洲商议,怎么向国民党上层提出申请。

其实李仙洲做这个决定,本身是有自己先天优势的,那就是他祖籍是山东德州,而国民党上层的高级官员中,有不少都是山东人,比如高传珠、牟中珩、沈鸿烈等人。

在非常重视籍贯出身的民国官场,出身于同一个省份,就意味着结成了一个小圈子,很多事情都会互相关照,毕竟“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嘛!

李仙洲把这个决定汇报上去之后,很快就通过了,国民党高层的“山东帮”,以最快的速度审批了李仙洲的提案,并且拨下专款供修建学校使用。

而李仙洲也以最快的速度,联系了修建的场地和工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月份上报的计划,到了当年九月份,学校就正式建立起来了。并且还有意外之喜,那就是这个学校得到了一个“国立”的头衔,正式归属于教育部管辖,属于正八经的公立学校。

而这也就是后来的国立二十二中学,李仙洲本人,正式担任校长。

国立二十二中学,是个很有人情味的地方。

因为最初的目的,就是收纳各地来的逃亡学生,所以从一开始,国立二十二中对于所谓的“学籍管理”就尽量放松,李仙洲从一上来就批示道:不要在学籍问题上,让学生们过不去。

他很清楚,战乱年代,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保存自己的学业证明,很多时候伴随着动乱,原本能够证明身份的东西都遗失了。

在这种情况下,接纳和给学生一个能够安身立命的机会,或许就能够拯救一条人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仅如此,李仙洲还在非常有限的军队补给中,挤出一大批物资供给学校,让学生能过上相对优越的生活。

早年间曾经做过小学教员的李仙洲,一直有个理念:那就是只有教育才是国家强大的基石,一个能搞好教育的国家,才有可能培养出足够的人才建设国家,未来也才会有希望。

国立二十二中在那个年代到底有多先进呢?举两个例子就明白了。

其一是从国立二十二中42年建校到47年停办,五年时间内,每年的冬天,校内都有开水洗浴供应,而且每栋宿舍楼,都配置有独立的厕所。

这其实是李仙洲亲自前来视察后,专门提出的要求。他认为上学的孩子,为了求学已经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不能让他们在求学过程中,因为环境的问题继续饱受其它麻烦的困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细节上的问题,学校的后勤部门,应该完全做好。

学生只负责学习好文化知识,将来建设自己的祖国。

其二是国立二十二中,是当时中国唯一一所在抗战时期,还公开招募女学生的公立中学。

这同样来自于李仙洲的理念,那就是他觉得国家的文明发展,必然要走向男女平等,而男女平等的前提,就是男女接受相同的教育,所以这所中学一直有大量的女性学生。

在民国那个封建思想依然弥漫的时代,可以说李仙洲是进步的先驱了。

因此即使是在抗战最艰苦的那几年时间,国立二十二中也一直是整个安徽的文化灯塔,无数学子涌入这里,在日寇的威胁和朝不保夕的生活中,依然坚持学习,努力维系着文化的传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仙洲也尽了自己最大的力量,率领手下的将士,保护这群国家希望的种子。

他们在后来毕业后,陆陆续续踏上社会,成为了新中国建设的中坚力量。

但这所学校的始作俑者李仙洲,却为自己兴办国立二十二中这件事,长期讳莫如深。

这又是为什么呢?

其实李仙洲本人的人生经历,也非常传奇。

他出身于地主家庭,早年读书进学后,在家乡的小学做了一名老师。

不过李仙洲胸怀大志,当他得知了护法战争结束后,整个中国还处在军阀混战的状态,就想过投笔从戎,参加革命来改变国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正值国内革命战争,南方革命政府成立了黄埔军校,于是李仙洲马上告别亲人,南下报考黄埔。

结果他以优异的成绩,成为黄埔一期生中年龄最大的人。

再加上李仙洲豪迈爽直,在同学中人缘很好,所以跟李仙洲同期的同学,都喜欢叫李仙洲一声“大哥”。

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也很喜欢李仙洲这种忠诚、朴实的个性,因此对李仙洲大加重用。

我们都知道,蒋介石是一个非常注重派系的人,尤其是看重所谓的“黄埔嫡系”,李仙洲对蒋介石来说,正是那种根正苗红的部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李仙洲在蒋介石的麾下,从抗战一直到解放战争,都是主力部队。

李仙洲也没有让蒋介石看走眼,不仅在抗战中屡立战功,到了后来解放战争中,也是战斗到最后一刻才投降的将官。

所以后来李仙洲在功德林改造过程中,内心是非常忐忑的。

他虽然早已经明白,蒋介石的统治腐化堕落,不得民心,但老蒋的知遇之恩,还是让李仙洲觉得自己做了俘虏非常丢人。最开始面对教育和改造的时候,李仙洲是有几分抵触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立二十二中这件事,就是李仙洲内心矛盾的一个体现。

一方面,李仙洲觉得建学校是自己重要的人生价值,是救了无数学子和保存文化的好事。

但另一方面,李仙洲又怕这个事情说出去了,会让人觉得他当时这么做,是在跟我党抢夺进步青年的归属权,是对我党宣传和文化政策的对抗。

直到多年后,他才终于鼓起勇气,把这个埋藏在心底的秘密,告诉了周总理。

但周总理听完这件事后的回答,却出乎李仙洲的预料。

他笑着对李仙洲说道:仙洲啊,这可不是什么错误,这是大功一件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总理又说道:国立二十二中培养出来的人才,还不是为了建设新中国奋斗吗?从国家来看,你这是为社会主义培养人才,当然大功一件!

听完这句话,李仙洲终于释然了,也跟着周总理笑了起来。

李仙洲明白了,无论曾经身份如何,现在不都是新中国的一份子吗?人要向前看,要走正确的道路,这才是关键。

于是,从特赦开始,直到1988年以94岁高龄去世,李仙洲在剩下的二十年时间内,也完成了一个旧军人到新公民的转变,可谓是一段历史佳话。

参考资料:

《流亡学生的际遇与选择——以国立第二十二中学为例(1942-1949)》华中师范大学,马弘毅

《周恩来与李仙洲的师生情》春秋杂志,李德强

本文由“文史江山”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